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相对长寿之思考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相对长寿之思考

INTELLIGENCE 法 学 视 野1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相对长寿之思考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法学院法律系 张玲玲摘 要:1789年<人权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法国制宪运动的开始.在其一百多年的近代史阶段,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不包括四部宪法修正案)。

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

唯独1875年的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令人费解的是,1875年的宪法可以说是十一部宪法中最不完整,最落后的宪法,可是却在动荡中保留下来。

本文将反观历史,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1875宪法 共和制 法的作用 功利主义法学 宪法的解释法国近代史可以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革命斗争史.资产阶级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得以壮大,并开始走上政治舞台,而封建残余势力并没有在这一时期完全退出法国政治,君主派仍企图恢复帝制,并在资产阶级革命缝隙中多次得以复辟.此外,无产阶级也开始萌芽并壮大,成为法国这一时期革命斗争的另一力量.总之,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法国,可以说国内斗争不止,革命不息,加之与外国的冲突不断,整体形势可谓动荡。

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随着斗争带来的国内政局的变更,制宪运动因此未曾停止.先后出台的十一部宪法,因革命而生,也因斗争而亡.只是基于其赖以生存的国内现实与执政力量强硬程序而寿命长短不一。

1875年的宪法史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它的制定结束了“波尔多协议”以后将近4年的法国政体无根本大法可资依据的临时状态。

这部宪法实施长达65年之久,终于第三共和国的覆灭。

较于法国近代的其他十部宪法,其较长的存活时期首先与第三共和国相对稳定的共和制政体是分不开的。

纵观这一时期的国内经济,政治,社会形势,我们不难得出其共和制最终确立并相对稳定是必然的。

第一,法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共和制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在和二帝国的十八年间,法国工业总产值翻了一番,这直接导致了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迅速膨胀。

他们凭借日趋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不断扩大的社会影响,以前所未有的凌历攻势重新提出了对政权的要求。

在政体问题上与形形色色的君主派展开激烈的角逐。

第二,政治上,除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分量随其经济地位的不可取代性而得以加强之外,中产阶级也于此时利用帝国垮台后出现的政治真空积极展开活动。

君主派在这时却出现内部矛盾和分裂,势力更进一步削弱。

第三,从当时的社会状况看,统治阶级中某些派别提出的建立共和制主张,客观上迎合了人民群众的要求。

在70年代,农民已经习惯了共和国,他们反对搞政变,反对帝制复辟。

工人群众则是以更鲜明的态度和行动表示了对共和制的支持。

正如德莫子爵的无奈之言:“我们是君主派,但法国不是。

”由此可见,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法国人民在经历了一百多年共和制的洗礼,已逐渐脱离了封建时期帝制对人们精神的侵蚀,开始习惯共和国; 当时法国经过第二帝国,经济发展膨胀,资产阶级的政治话语权得以加重;而法国的资产阶级在一次次斗争中逐步积累经验,防止了君主派再次的帝制复辟.易言之,在当时,建立共和制乃顺乎潮流、合乎民心的历史必然。

因此,与此前近一百年的政体频繁变更所不同,法国开始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第三共和国阶段.这是作为直接规定国家基本政治体制等根本问题的宪法得以施行的必要前提。

1875年宪法与此前创制的宪法不同,第一,它由三个宪法性文件构成,主要涉及议会及政权分配运作的规定。

第二,它完全没有体现人权宣言的内容,对于公民权利设定和保障,还有司法权的规定都是一片空白。

从技术上讲,完整性、体系性都有欠缺;从理论上分析,其无视人权,也未体现自然法中的人民主权及三权分立思想,算得上一部倒退落后的宪法。

但这些竟不妨碍其作为根本性大法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

为何?就笔者分析,原因如下:第一,法的社会作用是法的本质和目的体现之一。

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是法的社会作用的核心。

具体到宪法中,宪法的核心作用之一在于通过其根本大法的地位赋予统治阶级统治的合法基础,即合法赋权。

就这一角度而言,这部宪法首先完成了它的工具作用,授予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共和派最基本的统治权力。

第二,从功利主义法学观点再深入分析,从宪法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分配权力是解决权力冲突的主要手段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各政治力量的对比情况是:共和派虽有发展,但不足以单独制宪;君主派虽无力复辟,但足以把某些政治要求塞进宪法因此,这部宪法一定程度上映了君主主义者与共和派之间的妥协如其在肯定共和制的同时又赋予了君主过大的权力等等。

这是顺应当时社会形势的体现,“任何法律不可脱离现实而存活”,在政治上占优势地位的共和派通过一定形式的牺牲和妥协来换取政治的稳定、本身的长久利益以及促进“社会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必要的。

第三,从形式上看,这部宪法的不完整,内容的不全面所造成的缺陷反而给当政者很大的解释空间。

第三共和国之所以较于前两个共和制与帝制交替的时期已相对稳定,除了在权力上及政治制度上的一系列斗争妥协之外,宪法的可解释空间不可谓作用不大。

此解释的可操作性相当于赋予宪法运行过程中的一个灵活的协商机制,在不撼动根基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一系列必要的解释以达到利益的平衡与协调。

第四,关于这部宪法缺失人权以及其他诸如司法权等的规定而体现出的落后性,则并不足以致命地影响它的施行.我认为主要在于以下两方而原因:INTELLIGENCE法 学 视 野论拓展和规范公证法律服务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市公证处公证员 何向林拓展和规范公证法律服务是公证进入二十一世纪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需要。

也是公证行业自身发展之需要。

一、要在公证业务范围的基础上向市场经济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开拓公证新证源。

随着市场经济日臻完善和公证法的颁布实施,我们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拓展公证业务。

(1)经济方面,在培育市场体系过程中,公证机构通过办理企业兼并、拍卖、租赁、联营合作、资产评估、公司章程、银行贷款、担保、有偿解除劳动关系,汽车消费信贷、保险、抵押登记、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房屋拆迁、建筑工程及政府采购招标现场监督等都是公证拓展的业务。

(2)民事方面,根据婚姻登记条例,办理无配偶声明公证。

另一块是办理知识产权公证,如文学艺术作品包括书画、字画、参展证明。

还有公民(自然人)的发现权证明。

个人股票继承公证,银行存款继承等。

(3)涉外方面,公证机构、公证员不仅是要拓展新证源,而且要在涉外经济中给政府当参谋,注意审查外资企业的法律地位和资信情况。

二、拓展公证业务,思路要广泛,兴趣要昂然。

有些公证事项需要公证员开动脑筋,酌情办理。

产品技术领域公证服务,可以办理产品质量检测报告印鉴、签名属实证明,也可以办理产品质量检测活动现场监督公证。

又比如自然人与法人之间签订各种民事的经济的合同,本来无须公证也能生效。

但企事业单位需要发票报销,而一方当事人是公民(自然人)给企业提供不来发票,怎么办?这时候企业想起经过公证证明合同生效来解决“收条”真实性、合法性问题。

例如经常发生的企业法人赔偿公民(自然人)经济问题签订的赔偿合同,自然人给企业提供不了发票,只打收条。

这时候借助公证法律服务就能解决难题。

三、拓展公证业务,还有个规范公证法律服务的问题。

一度时期一些公证员盲目攀比,无序竞争。

只注重自身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所以公证法律服务亟待规范。

现在公证法颁布三周年,公证法律规范经过教育整顿大大改观。

首先全面实施了要素式公证书制作、公证谈话记录制作、公证卷宗顺序制作和适用法律对照表等办证的形式和内容的规范。

尤其是要素式公证书制作的推广,为规范办证,提高公证质量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今后在适用法律对照方面,要认真加以研究。

往往一个复杂纷繁的公证项目援引好多法律才能办证。

因此研究适用法律对比,不仅是在装订公证卷宗时填写一张适用法律对照表,更重要在办证过程中从程序适用、实体适用、援用适用各个环节上准确熟练运用法律。

二是整合公证机构设置,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遵纪守法公正廉洁的公证员队伍。

总之拓展和规范公证法律服务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到公证机构体制方面根本性问题,又涉及到每个公证员切身利益问题。

公证法律服务是复杂的社会劳动,它所创造的价值和公证员所付出的劳动在社会中比重越来越大。

市场经济越发展,公民法律意识越提高,社会越需要公证法律服务,这给公证事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机遇,也给公证活动带来更大的挑战。

这就促使公证法律服务必须走拓展和规范的道路,以适应时代发展之需要,为建立和谐社会起到公证应有的作用。

首先,纵观前十部宪法,越靠近1789年的<人权宣言>发表,越是深刻地极力地渲染了对于人权的强烈诉求。

在结束了封建统治的法国,广大人民面对长期的不平等待遇,内心对于人权的需求一时喷涌而出是十分正常的。

因此那时的革命最基本的目的要求是满足人们对于平等自由的呼唤。

至少在形式上必须做到这一点。

而经过了近一百多年的斗争,法国的人权观念已开始逐步深入人心,革命斗争的重心也开始有所转移,不再是单纯统一的人权诉求,更多集中在共和派和君主派的利益争夺中。

关于人权等的比重有所下降.因此,发展到这部宪法之时,不再提及并不会致命。

其次,正如学者所言,“超现实的法律等于无法律”,法律并非越先进越好,它必须与社会发展状况与人民思想先进程度相契合。

之前十部宪法虽先进却不适合法国当时的社会基础及人民的思想觉悟从而成为一纸空文.第三共和国宪法直接深入社会主要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的权力平衡),是适应社会需求的.至于人权状况,虽未来得及于宪法中规定,但不难想象,主政的资产阶级利益代表者在本部宪法广泛的解释空间下,法国当时的人权状况一定优于之前任何一个时期。

再次,前已提及,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不完整与内容的不全面所造成的缺陷为当政者提供了很大的解释空间。

这部宪法的解释应不仅仅适用于政治斗争与妥协上,在公民权利及其他制度方面上在必要的时刻当政者同样可以结合习惯、判例进行必要解释。

从社会法学角度分析,埃利希倡导的“活的法律”理论,正是主张法律存在于社会,传统的习惯,原则虽不像制定法那样明确,公开,却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因此,虽然本部宪法没有直接在文本中体现公民权利等各项基本规定,当政者还是可以利用宪法的解释来弥补这一缺陷。

黑格尔说过: “存在即是合理”。

历史是最好的考验者。

任何可以经受得住历史考验的产物必然有其适应社会的内在合理性。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长寿清楚地提醒我们:正如单纯的知识是无用的,精神产物唯有深深扎根于其生存的社会土壤才有存活的可能.超现实的先进法律只能是一纸空文。

注释:[1] 沈炼之:<法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80页[2] 同上,第386至387页[3] 沈宗灵:<法理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第87页[4] 朱福惠:<宪法学原理>,中信出版2005年版,第21页[5] 何勤华、严存生:<西方法理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6] 何勤华、贺卫方:<西方法律史>,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54页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