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刚川》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金刚川》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金刚川》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五篇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热映的国产片《金刚川》,就是新时代语境下战争叙事作品的最新大制作。

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金刚川》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欢!《金刚川》电影观后感1《金刚川》取材于真实的战役。

1953年抗美援朝最后大决战金城战役,志愿军燕山部队主力军必须在7月13日早上6点到达金城前线。

故事讲述的是7月12日下午到13日早晨5点,这十几个小时之内发生的事情。

为保障大部队必经之路金刚川上的金刚桥畅通无阻,炮兵与炸桥的敌机展开惨烈战斗,修桥工兵在敌机的狂轰乱炸中奋力修桥,志愿军最终用血肉之驱抵挡住了敌人的钢铁炮弹甚至燃烧弹,用牺牲换来了准时抵达前线,发起进攻。

《金刚川》选取的是远离主战场的修桥故事,修桥故事中真正的主角也不是工兵连,而是守护工兵连修桥的炮兵和支援工兵连的步兵。

在开头用纪实影像资料简单交代历史背景后,就进入这个故事步兵视角的讲述,第一部分取名为《士兵》。

这部分的主角是李九霄饰演的八连班长刘浩。

这个普通步兵原本是想急着过江去前线,但随部队留下最后过江,支援修桥。

故事以李九霄看到的,听到的和所经历的为主线。

在这十几个小时中,他遭遇了敌方远程炮弹的袭击,在山头看到了敌方空军的肆虐,炮兵张译、吴京的惨烈反击。

从地理位置上讲,这是一种俯视整个战场的视角,使得整个画面以宏观大场面为主,对桥面、空中和炮兵发生的事情是远远看个大概。

李九霄是《金刚川》战场小人物中的一个,他与邓超饰演的高连长之间的兄弟情让人动情,他在桥上拿起机关枪向敌机扫射的愤怒,更是让人同仇敌忾。

第二部分《对手》是美军飞行员的空中视角。

这部分确实是电影最弱的一部分,表演浮夸,篇幅过长。

但好处是,呈现了空战的诸多细节,犹如放大镜放大细部,让观众了解前因后果。

这部分亦是大场面为主。

第三部分《高炮连》是张译、吴京两位炮手浓墨重彩的一部分,两人在前面的戏份属于远观,看不太清楚,在此做了详细的放大,是特写的。

这也是电影最壮烈的部分,人物塑造最生动,最震撼人心的部分。

俯冲而下的敌方轰炸机与藏在玉米地里的高射炮手,展开对决。

尤其是张译,这个外表看起来有点孱弱的“张飞”,满脸是打不着飞机看着桥被炸的焦虑。

最后他将身上的血性逼出,断手断脚上炮,唱着《三国演义》中张飞的唱词“万古流芳,莽撞人呐” ,与敌军飞行员决一死战的场面,令人潸然泪下。

张译绝对可以凭《金刚川》拿影帝,他的表情、神态与战场氛围浑然一体,当敌机来临时,大银幕上甚至可以看到他耳朵在微微地抽动。

而他与吴京的兄弟情,也是电影的一大泪点,一文一武,虽然时不时会争吵几句,实则都是想替对方牺牲。

《士兵》、《对手》和《高炮班》讲的确实是一个故事,《金刚川》没有采用常规的线形叙事,而是复调叙事。

复调原本是一个音乐学中的概念,后被用于文学创作,也被电影创作者使用。

简单地讲,一个故事有两个以上叙事者就是复调。

经典好莱坞电影是一人一事,一个叙事者。

《公民凯恩》是多个叙事者讲一个故事,就是复调式叙述。

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不同人物对“武士的死”这一事件的不同描述,也是经典的复调叙事电影。

《金刚川》的重点时刻如B26轰炸桥体、榴弹炮远程轰炸桥体、喀秋莎远程轰炸美方基地、延时炸弹引爆,不断重复出现,步兵、空中、炮兵三个视角互为补充,让这个故事更加立体和悲壮。

一刷时会有点看不太明白,二刷就很明显感受到复调叙事的精巧之处。

三部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不少线索相互呼应,如草蛇灰线一般,需要细细观看,慢慢品味,才能领会创作者的良苦用心。

第四部分《桥》,则是主题升华之处,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这座摧不毁的生命之桥。

由于前面悲壮、惨烈的气氛已经烘托到位,使得这一高潮水到渠成。

纵观整部电影,看得出创作者在艺术表达方面的创新追求,这是难能可贵的。

除了新颖的叙事方式,《金刚川》对战地小人物的塑造是成功的。

不同于《八佰》过于戏剧腔,《金刚川》里的人物更真实可信,这其中离不开张译、吴京、李九霄、邓超等演员的精湛演技。

另外,《金刚川》的摄影也很不错,画面宏大,影像充满质感。

当然从画面的清晰和亮度上,也可以证明,这绝对是一部花了巨资拍摄的电影。

《金刚川》不是一部套路战争片,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部战争文艺片,值得去影院好好欣赏。

《金刚川》电影观后感2近期上映的电影《金刚川》,聚焦于朝鲜战争的最后阶段——金城战役,讲述了在1953年7月12日下午到1953年7月13日凌晨六点这一阶段,面对美军的不断袭击和轰炸,中国志愿军战士如何建起重桥、横跨金刚川进行战争支援的故事。

电影用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志愿军的坚韧、奋勇和不屈的精神,激励我们铭记历史,并勇于向前。

01 结构叙事:打破线性逻辑的“复调叙事”电影《金刚川》主要分为四小节:士兵、对手、高炮班和桥,三位导演分别从三个视角,讲述了同一时间线里不同空间的战役故事。

在多次重复性叙事中,故事逻辑和人物关系得以展开,同时,观众的情感也在这个过程中多次与故事发生碰撞和共鸣。

在“士兵”一节中,邓超饰演的高福来连长带着大部队过江,这一段重点展现了高福来和班长刘浩的故事。

当刘浩透过望远镜,看到桥对岸高炮班燃起的火焰,看到被美军轰炸机击中的高福来,他举起手中的枪开始向上扫射,这一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士兵的爆发,但故事还在另外的时空向外扩展。

进入到“对手”小节中,电影开始用“他者”的角度讲述这场战役——以美军飞行员希尔的视角,导演郭帆在摄影棚内完成了这一场景的拍摄。

从一开始的毫不在意,到后来的对中国军队修桥速度的震惊,郭帆用“西部牛仔”的形象来展现希尔的内心变化。

希尔戴上牛仔帽,开始对高炮班进行反击,但却在即将高光的时刻被击中,故事讲到这里,开始进入第三节的叙述,也是整部电影最吸引人的一节——高炮班。

这一节展现了吴京饰演的关班长和张译饰演的张飞之间的兄弟情谊,同时也是串联起前面两节的重要一环。

在关班长牺牲后,张飞为了吸引希尔的注意力,命令手下将周围的柴火点燃,疯狂开炮。

正是由于看到了这场悲壮的火焰,刘浩受到触动,拿起枪准备去河对岸支援他们,却不幸目睹了高福来和女通讯兵的牺牲。

在种种冲击下,刘浩扛起修桥的木材,冲进炮火中。

战火停歇阶段,张飞知道希尔一定会再来,但此刻的他已经被炸飞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他拄着拐杖穿过玉米地,把自己绑在炮筒上,用一己之力击中了俯冲下来的希尔,此时影片已经进入了高潮。

影片通过这三个主要的视角,形成了“复调叙事”的非线性逻辑,一方面设置悬念,层层展开;另一方面,不同环节多次重复强调本片的主题——中国志愿军的坚忍不拔和牺牲精神,也就是影片的英文翻译“The Sacrifices”,实现首尾呼应。

其实“复调叙事”在主旋律电影中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比如已经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等系列电影,都是打破线性叙事结构,表面上在讲述不同单元的故事,实则都在共同呼应电影的主题。

在《金刚川》中叙事视角更加独特,与西方先进的飞机大炮相比,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工业化体系十分不完善,飞机紧缺,都在前线支援。

面对强势的轰炸,我们的志愿军用血肉之躯修筑长桥,在这种明显的对比之下,本片“牺牲”的主题更加突出。

02 “降维”叙事:展现小人物群像的家国大义近年来,主旋律电影有一种新的趋势,从讲述著名英雄人物故事到关注众多的小人物、塑造丰富的人物群像。

这种叙事的“降维”,能够让主旋律电影实现与受众的“在地性”连接,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

在电影《金刚川》中,有很多打动人心的细节。

一方面,它用喜剧元素来强化悲壮的色彩。

例如,在“士兵”一节中,当高福来跟刘浩发生争吵时,刘浩小声嘟囔着:“你每次一着急,就说你们的江西方言,谁能听懂呢?”高福来急了,说着一口江西方言,举着水壶,并问旁边的小战士能不能听懂自己说的话,小战士谨慎地回复了一句“我不渴”。

另外,张译和吴京饰演的角色也是一对欢喜冤家,两人吵吵闹闹,让紧张的战争氛围缓解了不少。

另一方面,《金刚川》在展现家国大义的同时,也没有忽略爱情、友情等重要的元素,能够调动观影观众的情绪。

例如,刘浩默默地喜欢着女通讯兵莘芹,并且认为莘芹并不认识自己。

敌人的侦察机再次飞来时,莘芹对着在通讯工具另一头的刘浩说道:“刘浩同志,我们前线见。

”不幸的是,刘浩亲眼目睹了莘芹的牺牲,“前线见”的承诺最终没有兑现。

在以往的主旋律电影中,我们总是强调爱国情怀、展现英雄主义,经常忽视爱情等基本感情。

但是在《金刚川》中,他用“前线见”这样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让观众为他们两个之间这种“爱情让位于大义”的感情所动容。

再如,张飞和关磊争执,到底让谁留在前方的炮台上,因为前方炮台已经暴露了,很容易受到攻击,他们都想保护对方,牺牲自己。

当关磊牺牲后,张飞在他的坟前,吸了一口烟,吹了他们之前对暗号的哨子,无声地落泪。

但此刻,侦察机又飞来了,前方还有大部队在等待援助,张飞带着思念,继续替关磊战斗。

战争就是这样残酷,朝夕相处的战友会突然牺牲,而且家国重任让人没有时间悲伤。

这也是电影《金刚川》想要展现的矛盾感。

另外,在“对手”一节中,电影《金刚川》重点描述了“希尔”这个美国飞行员的角色,通过他和美军的强势轰炸,反塑这场战争的残酷和艰难。

希尔在轰炸的时候说道:“桥在,是我们的地狱;桥不在,是他们的地狱。

”另外,当与希尔一起作战的战友看到中国的喀秋莎摧毁他们的战略据点时,发出了“我想回家,我不想死”的呼喊。

从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的残酷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的,即使在战争中真正存活下来,心灵也会受到重创。

例如在电影的旁白中,幸存的美国老兵感叹道,这场战争的幸存者,在未来的生活中再也不敢坐飞机,因为每次坐飞机就会想起这场灾难。

由此,影片也向我们表达出了另一层主题:珍惜和平,守护和平。

03 成功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据统计,上映第14天的电影《金刚川》票房已经近8亿。

从6月底宣布正式拍摄,10月中旬正式上映,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可能会让观众怀疑《金刚川》的质量问题,但这部电影的内容、话题讨论度以及票房,足以证明它的成功,也说明了观众的认可。

电影的上映时间适逢我国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加上主旋律的加持,以及大量实力派演员的加入,例如吴京、张译、魏晨等,都让《金刚川》的电影票房有了一定保障,但最核心的因素,还在于《金刚川》以新的方式讲述历史故事,构筑观众与历史的情感连接,从而塑造观众对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真正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首先,《金刚川》通过有冲击力的对话和震撼的镜头,让观众与过去的历史实现共通。

我们看到刘浩扛起修桥的木头,在战火纷飞往浮桥上冲,最终被B29轰炸机烧焦;我们看到美军飞行员用榴弹炮、延时炸弹、战斗机、B26/B29轰炸机轮番轰炸浮桥,扫射周边玉米地,也看到在不断地炸毁中,中国志愿军的工兵团,一次又一次地冲上去,连夜修桥,连美军都感叹这是个奇迹,甚至到了影片的最后,工兵团用血肉之躯架起“人桥”,让大部队迅速通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