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3章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3章

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电子学教研室
晶体管的发明
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加利福尼亚 州景山(Mountain View)贝克曼仪器公司半导体 实验室的肖克莱(William Shockley,1910— 1989)、美国伊利诺斯州乌尔班那伊利诺斯大学 的巴丁(John Bardeen,1908—1991)和美国纽 约州缪勒海尔(Murray Hill)贝尔电话实验室的 布拉顿(Walter Brattain,1902—1987),以表 彰他们在1947年12月23日 发明第一个对半导体 的研究和PNP点接触式Ge晶体管效应的发现。
电子学教研室
3.1 双极型BJT
2 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规律
①发射区向基区注入自由电子,形成发射极电流Ie
发射结正偏
经EB结 扩散
c
N
RC
E区多子(电子)
注入B区→IEN
B区多子(空穴)→注入E区→IEP 由于发射区杂质浓度比基区高得多, IEP和IEN相比,其值很小可以略。
b
Rb EB
● ● ● ● ● ●
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
RC P EC
iB
ibn
○ ○ ○ ● ○ ○ ○ ● ● ● ● ●
b
N
IBP =IEN - ICN
由于基区很薄,且掺杂浓度低,电 子与空穴复合机会少,IBP很小。
①使发射区的掺杂浓度最高,以有效 地发射载流子; ②基区很薄,杂质浓度很小,以有效 地传输载流子; ③使集电区面积最大,且掺杂浓度小 于发射区,以有效地收集载流子。
以上特点也是三极管放大作 用的内部条件。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电子学教研室
3.1 双极型BJT
3.1.1 BJT的工作原理与电流分配关系
共射交流电流放大系数β。
iC iB
通常情况下,在近似分析中,对直流和交流电流放大系数不作区 分,即:

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电子学教研室
3.1 双极型BJT
4 PNP三极管的放大原理
与NPN型的工作原理基本相似只是电源极性接反即可 放大外部条件: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NPN型:

PNP型:
低 中 高
VBE﹥0
VBC﹤0
c极电位最高
VBE ﹤ 0
中 低 VBC ﹥ 0
c极电位最低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电子学教研室
3.1 双极型BJT
综上所述,三极管的放大作用,主要是依 靠它的发射极电流能够通过基区传输,然后到 达集电极而实现的。
实现这一传输过程的两个条件是: (1)内部条件:发射区杂质浓度远大于基区
一次观测到了具有放大作用的晶体管。
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电子学教研室
晶体管的发明
肖克莱 ( William Shockley)
巴丁 (JohnBa rdeen)
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布拉顿 (Walter
Brattain) 电子学教研室
晶体管的发明
二战结束时,诸多半导体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晶体管 的发明作好了理论及实践上的准备。1946年1月,依据 战略发展思想,Bell实验室成立了固体物理研究组及冶 金组,开展固体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系统的研究过 程中,肖克莱根据肖特基的整流理论,预言通过“场效 应”原理,可以实现放大器,然而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言 相差很多。经过周密的分析,巴丁提出表面态理论,开 辟了新的研究思路,兼之对电子运动规律的不断探索, 经过多次实验,于1947年12月实验观测到点接触型晶体 管放大现象。第二年1月肖克莱提出结型晶体管理论, 并于1952年制备出结型锗晶体管,从此拉开了人类社会 步入电子时代的序幕。
1 放大条件
内部条件:基区要求很薄,掺杂浓度很小 外部条件: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BJT的四种工作状态:
(1) (2) (3) (4)
放大状态: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饱和状态:发射结、集电结均正偏。 截止状态:发射结、集电结均反偏。 倒置状态:发射结反偏,集电结正偏。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IE IC
IE IB
IE
CE
U EB
输入 回路
IB
输出 回路
U CB
U BC U BC
IC
CC
CB
共发射极接法:发射极作为公共电极 共基极接法:基极作为公共电极 共集电极接法:集电极作为公共电极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电子学教研室
3.1 双极型BJT
(1)共基组态电流传输关系
BJT共基极直流电流放大系数 :
N
● ● ● ● ● ● ● ● ● ● ● ● ● ● ● ● ● ● I EP ● ●
N
Rc
RC
P N
P Vcc N
RC
VCC
Vbb
e e
IE
ice
EC
iE
IE IC IB
动画演示
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电子学教研室
3.1 双极型BJT
BJT的三种组态:
IC IB
U CE U BE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电子学教研室
晶体管的发明
1946年1月,Bell实验室正式成立半导体研 究小组 , W. Schokley 肖克莱, J. Bardeen 巴丁、 W. H. Brattain 布拉顿。 Bardeen 提出了表面态 理论, Schokley 给出了实现放大器的基本设想, Brattain设计了实验。 1947年 12月 23日,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 EC
iep
ien e
iE
N
发射极电流 IE = IEN + IEP ≈ IEN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电子学教研室
3.1 双极型BJT
② 自由电子在基区中的扩散与复合
注入到基区的载流子电子在靠近发射结 一侧积累起来,形成一定的浓度梯度。 靠发射结浓度高,靠集电结浓度低。 浓度差使电子向集电结扩散形成ICN 。 在扩散过程中,有一部分电子与基区 中的空穴复合,同时基区被复合掉的空穴 R b 由电源EB提供,形成复合电流IBP.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电子学教研室
3.1 双极型BJT
3.1.2 BJT的特性曲线(共射极接法)
即管子各电极电压与电流的关系曲线,是管子内部载流 子运动的外部表现,反映了晶体管的性能,是分析放大电路 的依据。 为什么要研究特性曲线: 1)直观地分析管子的工作状态 2)合理地选择偏置电路的参数,设计性能良好的电路 重点讨论应用最广泛的共发射极接法的特性曲线
IE IC
为ICN与发射极电流IE的比。近似为1
I Cn = IE IC ICN ICBO
U EB
输入 回路
IB
输出 回路
U CB
CB
I C I E I CBO
iC = iE
若忽略ICBO,该电流传输方程可简化为
BJT共基极电流放大系数

IC I E
体现IE转化为 ICN的能力。
第3章 双极型BJT及其放大电路
3.1 3.2 3.3 3.4 3.5 3.6 双极型BJT 放大电路的基本知识 基本共射放大电路及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稳定问题 BJT单级放大电路的三种组态 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电子学教研室
3.1 双极型BJT
半导体三极管又称晶体三极管,简称晶体管或三极 管。是具有两个PN结的电子器件。在三极管内,有两种 载流子(电子与空穴)参与导电,故又称为双极型三极 管,简记为BJT(英文Bipo1ar Junction Transistor的缩 写)。属于电流控制型器件。 三极管的基本功能是具有电流放大作用,是各种电子 线路的核心部件
NPN型
PNP型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电子学教研室
3.1 双极型BJT
C 集电极
1 NPN型(多为平面型硅管) 面积最大
由两个N 型区和一个P型区构成三个区域: ⅰ 掺杂浓度较高的一个N 型区称为发射区(E区)B 基极 ⅱ掺杂浓度较低的另一个N 型区称为集电区(C区) ⅲ 很薄且掺杂浓度很低的P 型区称为基区(B区) 由这三个区域各引出三个电极和两个PN结: 发射极(Emitter)E(e) 发射结(BE结) 基 极(Base) B(b) 集电极(Collctor)C(c) 集电结(CB结)
EB
e
iE
这样保证大部分电子扩散到集电结,有利于放大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电子学教研室
3.1 双极型BJT
③集电区收集载流子。 因为集电结反偏,收集扩散到集电区边 缘的电子,形成电流ICN 。另外,集电结区的 少子形成漂移电流ICBO。
c c
IC
iC
IC ICN ICBO
3 电流分配关系
I C I B (常用公式) I E (1 ) I B
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电子学教研室
3.1 双极型BJT
(3)共集电流传输关系
IE IB
U BC U BC
I E I B I C (1 ) I B I CEO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