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昆曲
今宵雨霁动新凉,短拍长歌夜未央.
学得昆山齐按拍,还珠门外月如霜。
昆曲,别称昆剧、昆腔、昆山腔。
元朝末期,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江苏昆山一代的南曲进行整改,成了昆山腔。
昆山腔明丽悠远,但结构上比较散漫。
于是到明嘉靖年间,昆山腔不断完善,集合了海盐腔、弋阳腔等优点,又借鉴北曲用箫、笛、琵琶、笙等乐器伴奏,形成了独特的“水磨腔”。
隆庆年间,昆腔传奇《浣纱记》的出现,使得梨园界习昆曲蔚然成风。
再到了清乾隆年间,昆曲进入全盛时期,独霸梨园,对其他种类戏曲的创作表演影响颇深,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唱腔华丽、念白儒雅。
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为一体。
并舞台上,佳人才子水袖轻舒,妙目流波,情而不亵。
侠客义士辗转漂泊,英雄迟暮。
杜丽娘因情而逝,因情复生;一曲生殿,唱遍大唐风流;秦淮红颜血染桃花扇,山河破碎,何以家为?儿女情长终究湮没在铁马金戈中,凤鸣宝剑,针砭时弊,嬉笑怒骂,言人不敢言。
爱情与政治,一直是昆曲中不变的主题。
随着昆曲剧作的兴盛,昆曲演出也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大享受。
先前只是文人绅士好豢养私人家庭昆曲戏班,到明万历年间,昆曲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也渐渐飞入了民间,深受百姓欢迎。
每每昆曲演出,震动十里八乡,当时著名的戏班子有苏州霞瑞班、吴徽州班、南京郝可成班,常熟虞山班,上海曹成班。
再到清朝时期,昆曲愈加兴盛,更有许多作家学者、民间乐师、甚至文化素养高的妓女都愿意登台唱几嗓子。
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
昆曲因唱腔婉转、唱词优美和动人的剧本故事而家喻户晓。
却也因为某些剧作家和演唱者的过度求精导致其唱腔缓慢,唱词过度雕琢,作品大量雷同,而背离了广大观众的通俗审美。
在清朝中后期,昆曲界出现了著名的“花雅之争”,人们开始青睐于各种粗狂通俗的地方小戏。
后来虽有一些表演艺术家们多方整改,新增了武戏和短剧。
同时为了满足观众们的需求,对昆曲的场次和情节多番整改,出现了“折子戏”。
但京剧后来居上,融合了多种戏曲精华于一身,加上民国年间小凤仙、梅兰芳等表演家的走红,昆曲始终难以恢复之前的荣光。
新中国成立后,昆曲经历了“文革”和“四人帮”的摧残后,元气大伤。
改革开放后又受到了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举步维艰。
在这种情况下,昆曲却凤凰浴火,涅槃重生。
许多剧作家在面临着“小众与大众”的抉择后,对昆曲未来观众进行了重新定位。
2001年,昆曲被联合文教课组织列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
2004年4月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主持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世界巡演。
该剧冲破了传统昆曲旦角为主的桎梏,“生旦并重”,达到了平衡对称之美。
同时在剧本、音乐、唱腔、服装、舞蹈、舞台设计上融入了现代元素,适应了现代观众的视觉要求,但又不违背昆曲的古典精神。
昆曲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代名家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它已成为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
我们期待着昆曲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能够保持自己的本色,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