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千马铁矿床成因研究毕业论文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千马铁矿床成因研究毕业论文

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千马铁矿床成因研究毕业论文目录1、前言 (1)1.1问题的提出及依据 (1)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地理位置与交通 (1)1.4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2)1.5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2)2、区域地质概况 (2)2.1地层 (3)2.2构造 (3)2.3岩浆活动 (4)2.4区域矿产分布 (4)3、矿区地质 (4)3.1地层 (4)3.2矿区构造 (5)3.3岩浆岩 (5)3.4混合岩化作用 (6)3.5磁异常特征 (7)4、矿床地质 (7)4.1矿体特征 (7)4.2矿石质量 (10)4.3矿石的化学成分及其变化 (11)5、矿床成因 (12)5.1成因分析 (13)5.2成矿规律 (15)5.3找矿方向 (21)6、结论 (23)参考文献 (24)致谢 (25)1、前言1.1问题的提出及依据通过对成因的分析总结,对把握矿床成矿机制,以及时空上的产出和分布特征有指导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矿床成矿规律,进而利用成矿规律指导预测、找矿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为下一步地质找矿工作提供线索和依据。

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千马铁矿地质特征,如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区域地球物理化学因素、变质因素、岩性等,可作为矿床成因研究的主要依据。

1.2研究目的和意义在青龙满族自治县千马铁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研究结矿区的成矿物质来源、控矿构造、地壳的演变过程、成矿规律和矿体的形成过程,为矿山下一步的生产勘探工作提供详实的地质资料,促进矿山的可持续发展。

1.3地理位置与交通千马铁矿位于省秦青龙满族自治县拉马沟村,北距县城约3.7km,隶属青龙县青龙镇。

矿区有简易公路通往青龙县城,交通便利,见图1。

图1 交通位置图1.4自然地理、经济概况1.4.1自然地理矿区地处燕麓,为中低山区地貌,海拔高度270~474m,山峦起伏,沟谷纵横,地形坡度较陡,山谷呈“V”型,山顶呈圆锥形,地貌类型单一。

山上有荒草、灌木等,植被发育。

本区四季分明,春季风沙较大,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多风,冬季寒冷干燥,属大陆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744mm,(最小475mm,最大1128.8mm),降雨量集中在7~9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5%。

年平均蒸发量达1528mm。

无霜期约171天。

年平均气温8.9℃,月平均气温以一月最低,八月最高。

极端最高气温38.7℃,极端最低气温-29.2℃,最大冻土深度1.09m。

封冰期为10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

1.4.2经济条件区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有玉米、谷类、豆类,经济作物有苹果、梨、板栗、核桃等。

区矿产以铁矿为主,次为金矿,采矿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矿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运输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劳动力相对富余。

电力较充足。

1.5以往地质工作评述本区地质工作开展较早,尤其是1958年以来,先后有地质队、地质院校及科研单位在区进行过工作,获得了较系统的地质矿产资料。

1、1970~1974年区测大队开展了1∶20万山海关幅区域地质测量,对区地层、构造和岩浆岩进行了系统地质调查、区域化探工作,取得了较完整的资料,为一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地质资料。

2、1973年冶金部物探公司航测一队进行过含本区在的冀东地区航空磁测,并编写了相关报告和1∶5万航磁异常图。

3、1989年青龙县地矿局对包括本区在的青龙县矿产资源进行了系统汇编。

2、区域地质概况本区大地构造位于燕山台褶带之次级构造的山海关台拱西南边缘。

出露主要地层为太古迁西群、单塔子群。

迁西群划分上川组、三屯营组、马兰峪组,位于迁西迁安县西北部。

单塔子群位于本区及迁安县以南广大地区,两群地层是冀东沉积变质铁矿主要含矿层位。

2.1地层2.1.1迁西群:是一套麻粒岩相变质的上壳岩系,由于构造变动、重熔和岩浆侵入活动的影响,在许多场合下这套地层被搞得支离破碎。

2.1.2单塔子群:是本区基底地层,由一套中-浅变质岩系组成。

岩性以黑云变质岩、角闪变质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混合花岗岩为主,夹少量钾长石变粒岩、绿泥片岩、碎裂状石英岩夹磁铁石英岩、角闪磁铁石英岩。

2.1.3元古界地层:是本区盖层,分布矿区北、西北地区,与铁矿无成因联系,构成本区丘陵地貌。

岩性为一套浅海相沉积岩,即石英岩状砂岩,含燧石条带白云岩、泥质页岩,粉砂质页岩等。

2.1.4古生界地层:分布于矿区北5公里的武山及以西地区,形成低山地貌。

岩性有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砂质页岩夹煤层。

2.1.5第四纪地层:分布本区及以南广大地区,厚度10-120m不等。

上部为粉质细砂层。

中部为粗砂砾石层,夹砂质粘土层,底部有粘土层,常见与白庙子组地层直接接触。

2.2构造本区位于山海关台拱西南,经历五台、吕梁、燕山等多次构造运动,地层褶皱强烈,形成一系列近南北向褶皱及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三组断裂。

2.2.1褶皱构造:由于早期构造运动使北东太古界地层发生褶皱,轴向近南北,轴面向西倾的紧密同斜倒转褶皱。

晚期构造运动使褶皱轴向呈东西、西北倾的开阔褶皱,出露岩性为混合片麻岩、混合花岗岩,保留有原岩(变质岩类)残留体。

2.2.2断裂构造:区域上的东西向断裂,以压性为主,分布于迁西-卢龙县以北地区。

昌黎至长凝北北东向扭性断裂,分布矿区南,对铁矿有较大的破坏作用。

青龙至滦县北东向扭性断裂,在千马铁矿西邻通过。

2.3岩浆活动区域上的岩浆活动主要表现在燕山期,呈岩基状、脉状侵入于老地层之中,岩性有中粗粒斑状花岗岩(昌黎岩体)、辉绿岩、正长斑岩等中基性岩脉,受晚期断裂侵入,规模较小。

2.4区域矿产分布本区矿产主要有沉积变质铁矿及非金属矿,铁矿产于基底变质岩中。

由于褶皱构造呈南北向分布。

前千马铁矿位于马城—朱各庄紧密向斜的北端。

铁矿有阎庄、马城、坎上、大贾庄、司家营等中大型铁矿。

非金属矿有武山水泥灰岩矿、雷庄玻璃石英矿、开平盆地煤矿、粘土矿等。

3、矿区地质3.1地层矿区含矿地层为太古界单塔子群下部的白庙子组(Arb),岩性下部为黑云变粒岩,上部为角闪黑云变粒岩,经受较强的混合岩化作用,其岩性特征如下:3.1.1变粒岩:以黑云变粒岩为主,次为角闪(透闪)变粒岩、钾长变粒岩,浅灰色,细粒鳞片变晶结构,弱片麻状构造,矿物粒度均匀,0.2—0.3mm,成分更长石占33%,石英20—25%,黑云母15—20%,副矿物有磷灰岩、锆英石、磁铁矿。

3.1.2绿片岩:见于铁矿层夹层或顶底板地壳演化围岩中,厚度几厘米至数米,与矿层产状一致,岩石呈黑绿色,鳞片—柱粒状变晶结构,成分由黑云母,普通角闪石、绿泥石、阳起石、石英组成,副矿物为磷灰石、磁铁矿、锆英石,榍石等。

3.1.3石英岩:呈薄层夹于矿层中,见于ZK182和ZK161钻孔中,见碎裂状砂状特征,石英含量95%,少量斜长石、黑云母,副矿物有磷灰岩、石榴石、电气石,磁铁矿等。

3.1.4第四系地层:分布矿区及南部,为大面积沉积覆盖于太古界地层之上,厚度35—58m。

从北向南逐渐增厚。

下部为亚粘土或粘土层,厚10—15m,中部为含砾粗细砂层,厚15—30m,地表为粉砂粘土层,厚7—15m。

3.2矿区构造矿区构造以褶皱为主,次级褶皱与断裂都具有多次活动迭加的特点。

矿区为东西向断裂与本区褶皱构造紧密伴生,改变早期褶皱所形成的构造层理和褶皱轴走向。

矿区近南北向断裂以性为主,由燕山早期的闪长玢岩、辉绿岩脉充填,对铁矿层亦有破坏作用。

3.2.1断层:有北东向的青龙—滦南扭性断裂,从矿区西通过,矿区断裂见340°方向压扭性逆断层,与复式褶皱呈平行分布,倾向南西,倾角70—80°,见有闪长岩脉沿断裂侵入。

3.2.2褶皱:矿区褶皱构造有两期,马城—朱各庄复式向斜,是形态复杂的同斜紧密倒转褶皱,枢纽近南北,轴面西倾。

由于后期断裂和第二期褶皱的影响,使早期褶皱形态产状发生变化,使轴面由340~350°转向30~40°,而在坎上铁矿以南地区变化不大。

晚期可能受南北作用力影响,使本区复式向斜枢纽呈波状起伏,前千马南北两段铁矿本应同一层位的矿体,由于隆起剥蚀而形成两段单独小矿体群。

前千马铁矿轴向位于一个北东32~37°紧密向斜中,倾向北西,倾角上部24~35°,下部35~44°,轴面位于南段Ⅳ号矿体中心,Ⅰ—Ⅲ矿层属于倒转翼,上下层位基本对称,钻孔岩矿心中见许多紧密挤压褶曲,其特征与总体褶皱相一致。

北段矿体轴面定为BⅢ号矿体,BⅠ—Ⅱ号为倒转翼,与BⅣ—Ⅴ号矿体对应。

3.3岩浆岩3.3.1岩浆活动区岩浆活动不发育,仅见有燕山中晚期的中基性脉岩侵入,其规模小,常切穿矿体。

另有远离矿区的中酸性花岗岩脉,与矿床无成因联系,矿区东23Km外有九龙山花岗岩体,呈岩株状产出。

3.3.2辉绿岩:呈脉状,在矿南段见有两条,走向近东西至40°方向,倾向南东,倾角70~80°,厚度1~30m,岩石呈灰绿色,辉绿结构,由基性斜长石、普通辉石、角闪石及少量磁铁矿、石英组成,两侧见有破碎带,伴有硅化作用。

3.3.3闪长岩脉:见于矿区东部1Km的南北向逆断层破碎带中,长3Km,厚1~30m,倾向西,倾角70°,岩石呈灰绿色、斑状结构,斑晶为中性斜长石、角闪石,基质由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组成,少量石英、黄铁矿。

3.4混合岩化作用区混合岩化作用由矿体底板到顶板逐渐增强。

混合岩化作用使部分磁铁矿二次富集,同时因新生脉体穿插,破坏矿体完整性,使矿体夹层增多,铁品位变贫。

其混合岩类型为:3.4.1混合质黑云变粒岩:多出现于矿体顶底板。

矿物组分和结构构造与黑云变粒岩基本一致,表现少量白色脉体沿片理注入交代,呈条痕状斑点状,暗色矿物走向明显,镜下见净边,蠕英结构,矿物颗粒均匀变粗,呈片麻状构造。

3.4.2混合片麻岩:分布于矿层底板或远离矿体,由变粒岩经较强的混合岩化作用产物。

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很大变化,岩石呈浅灰绿色,粗粒片麻状构造,石英含量35~45%,角闪石与黑云母具绿泥石化。

原岩残体保留少。

3.4.3混合花岗岩:多分布复式背斜轴部或围绕变粒岩周边,有的进入磁铁石英岩夹层中,可分红、白两类型。

红色脉体以微斜长石为主,次为斜长石,少量条纹长石,交代结构明显。

白色脉体成分是斜长石、石英,有时为单一石英,少量微斜长石。

3.5磁异常特征勘查区磁异常在区域航测成果图上编号为M34,位于马城—朱各庄复式褶皱带北部仰起端。

本次经1/2000地面磁测划分南北两个磁异常。

南段异常:以1000ηT圈定长轴走向290°,长450m,宽260m,中心极大值位于东部6218ηT,南北两侧出现-100ηT至-400ηT低值区,经钻探证实异常由薄层多层磁铁矿引起。

北段异常:以500ηT圈定长轴走向30°,长300m,宽240m,中心极大值4717ηT,异常呈椭圆形,西北侧出现-100至-500ηT负值区,经钻孔证实,异常由薄层多层磁铁引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