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地球内部构造的简介
地球内部具有同心球层的分层结构,各层的物质组成和物理性质都有变化。
地球内部是不能直接观测的,所以有关地球内部的知识多是间接得来的。
例如,根据天文学得)知的地球质量和大地测量所得的地球形状和大小,可以计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 克/厘米3。
但是,地表物质的密度小于 2.7 克/厘米3 ;因此可以推知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要比5.5 克/厘米3 为大。
根据陨石有石陨石和铁陨石之分,又由于地球有明显的内源磁场,因此可以推断地球内部有一个铁质的地核。
主要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各种迹象,证明地球内部可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3 )个组成部分。
地壳地球球层结构的最外层。
大陆地壳的厚度一般为35~45 千米,喜马拉雅山区的地壳厚度可达70 ~80 千米。
1909 年A.莫霍洛维奇根据近震地震波走时确认地壳下界面的存在,在此界面以下地震纵波的速度由平均 5.6 千米/秒突然增至7.8 千米/秒。
这个分界面后人称之为莫霍界面。
大陆地壳一般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较硬,是主要承受应力和易发生地震的层位,下地壳较软。
海洋地壳较薄,一般只有一层,且比大陆地壳均匀。
地幔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
平均厚度为2800 余千米。
1914 年,B.古登堡根据地震波走时测定地核和地幔之间的分界面深度为2900 千米,这个数值相当准确,与新近算得的数值只差15 千米。
地幔又分为上地幔( 350 千米深度以上)和下地幔。
上地幔中存在一个地震波的低速层,低速层之上为相对坚硬的上地幔的顶部。
通常把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合称岩石圈。
全球的岩石圈板块组成了地球最外层的构造,地球表层的构造运动主要在岩石圈的范围内进行。
关于地壳均衡的研究认为,岩石圈下面有一个物质层,其强度较小,容许缓慢变形和在水平方向流动。
1914 年,J.巴勒尔称这个物质层为软流圈。
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