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贫困陷阱与贫困循环研究--以贵州麻山地区代化镇为例

贫困陷阱与贫困循环研究--以贵州麻山地区代化镇为例

第36卷,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Vol.36,No.2,pp94-101㊀㊀2015年4月㊀㊀㊀㊀㊀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April,2015㊀㊀㊀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150213㊃区域农业㊃贫困陷阱与贫困循环研究∗ 以贵州麻山地区代化镇为例王亮亮1,杨意蕾2(1.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陕西西安㊀710128;2.深圳德安泰防护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深圳㊀518055)摘㊀要㊀自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重视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但部分地区仍然发展缓慢或者返贫现象突出㊂该文以贵州省 十二五 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为背景,着重从贵州麻山地区产业结构单一㊁收入水平低下㊁劳动力外流㊁基础设施不完善㊁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等方面分析了贵州麻山地区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提出了贫困陷阱,并研究了导致该地区陷入贫困循环陷阱的原因㊂文章以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的 贫困恶性循环 ㊁纳尔逊的 低水平均衡陷阱 ㊁缪尔达尔的 循环积累因果理论 为基础,探讨分析了麻山地区存在的4因素贫困循环链,即环境要素制约型贫困陷阱㊁物质资本因素制约型贫困陷阱㊁基础设施因素制约型贫困陷阱和人口因素制约型贫困陷阱㊂文章通过实地调查,结合现有理论基础,提出错综交织的循环链扣是麻山地区难以摆脱贫困的根源㊂最后,总结了摆脱困境的5条政策性建议㊂关键词㊀贫困陷阱㊀贫困循环㊀循环链贫困论㊀贵州麻山地区㊀收稿日期:2014-03-04㊀王亮亮为硕士研究生㊀杨意蕾为工程师㊀∗基金项目:西安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项目1 引言经济学领域对 贫困陷阱 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马尔萨斯的人口论㊂发展经济学中的 贫困陷阱 ,是指由于经济中存在恶性循环,使发展中国家陷于贫困落后且难以摆脱的情况㊂通常贫困陷阱是指处于贫困状态的个人㊁家庭㊁群体㊁区域等主体或单元由于贫困而不断再生产贫困,长期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而不能自拔㊂因此,贫困陷阱常与贫困循环相伴而生㊂1953年,拉格纳㊃纳克斯在其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中指出,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低,资金供给(储蓄)和产品需求(消费)不足,限制了资本形成,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于贫困之中[1]㊂1956年,纳尔逊利用数学模型考察了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本与人均收入㊁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㊁产出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的关系,综合研究了在人均收入和人口按不同速率增长的情况下,人均资本的增长与资本形成问题㊂他认为,低水平均衡陷阱是由较低的人均收入造成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是阻碍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 陷阱 [2]㊂随后,缪尔达尔在此基础上提出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㊂认为,一个动态的社会经济过程是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相互关联㊁相互影响㊁互为因果的积累结果㊂在经济循环积累过程中,有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㊂前者指落后地区的资金㊁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流动,导致落后地区发展要素不足,发展缓慢;后者指发达地区的资金和劳动力向落后地区流动,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3]㊂从20世纪40年代起,大批殖民地㊁半殖民地国家独立,各个国家都在与贫困进行艰苦斗争,发展经济学家一直致力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的脱贫之路,但是减贫效果却不尽如人意㊂20世纪50年代的理论重点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的重大意义并在宏观层面分析经济问题㊂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新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复兴,并认为不存在贫困陷阱,一个国家的贫困是由市场机制扭曲和国家政策落后导致的㊂这一理论产生过巨大成效,亚洲 四小龙 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㊂但是随着经济问题层出不穷,经济学家们开始重新反思贫困陷阱问题㊂Rosenstein Rodan 最早注意到产业互补性和协调失灵,他把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比作跑道上的飞机,认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只有获得一定的速度,才能不断发展,否则只会在原地不动[4]㊂Murphy㊁Shleifer&Vishny 进一步研究了Rosenstein Rodan 的理论,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深入微观分析的重大进步,他们通过实证模型,发现单个部门可能不会盈利,多个部门协调就很可能盈利,但是多个部门间也可能产生由于协调失灵而陷入贫困陷阱的情况[5]㊂人力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大资源,Kremer 研究了人力资本投资决策问题㊂研究表明,低教育投资能自我强化,使得发展中国家难以摆脱人力资本匮乏的贫困陷阱[6]㊂Acemoglu 也研究了人力资本的贫困陷阱㊂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很不完善,这一现状不仅会加剧人力资本匮乏,还会强化技术停滞陷阱[7]㊂Masuyama 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存在着相互交织㊁纷繁复杂的贫困陷阱,一个贫困陷阱的解决可能会恶化其他贫困陷阱,这样会使发展中国家陷入贫困陷阱循环的怪圈[8]㊂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中国贫困问题也做了广泛研究㊂其批评了发展经济学中的 唯资本论 ,指出发展中国家要跳出贫困陷阱,关键在于通过制度创新摆脱低效机制,还指出有利他主义的政治企业家是推动制度创新的重要力量[9]㊂并且发现教育差距推动了收入差距,农村居民低水平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培训是其贫困的重要原因,低收入农户正面临着贫困陷阱[10]㊂研究还发现了群体效应,群体中农业人口比例越高㊁平均教育水平越低㊁与外界信息交流越少,则个体收入水平越低㊂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期,群体效应是导致贫困陷阱的主导因素[11]㊂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贫困陷阱问题研究的时间长并且深刻,近些年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大部分集中于宏观层面和教育㊁资本等部分微观层面,很少有针对某一地区的实际调查研究㊂该文以贵州省麻山区代化镇为调查样本,深刻研究了该地区的贫困问题㊂2㊀麻山地区基本情况2.1㊀贵州麻山地区基本情况文章以贵州省社科院谢家雍提出的 麻山地区6县 为研究对象㊂麻山地区6县指长顺县㊁罗甸县㊁紫云县㊁望谟县㊁平塘县和惠水县㊂其中长顺县㊁罗甸县㊁紫云县㊁望谟县㊁平塘县均为贫困县,占贵州省2013年50个贫困县的1/10㊂贵州麻山地区是一个特定概念,麻山地区是贵州贫困地区的代名词,是贫困的缩影,虽不能完全反应贵州贫困区的全部特征,但作为一个典型贫困区,其主要特征和主导因素具有普遍意义㊂代化镇地处麻山腹地,农民人均收入接近麻山六县农民人均收入的中位数和整个麻山地区的农民人均收入㊂不管是从自然条件,还是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代化镇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所以,文章以代化镇为主要研究对象,来反应麻山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与根源㊂2.2㊀长顺县代化镇基本情况代化镇位于麻山区长顺县,处于麻山区中部㊁长顺县南部,总面积104.53km 2,距县城58km,距省府贵阳144km㊂该区70%为深山区㊁恶山区,平均海拔1020~1100m,按农业区划分为珠江流域红水河一带㊂境内多为岩溶低山地貌,坡地石漠化现象严重,地表资源贫乏,土壤pH 值7.3,平均气温16ħ㊂辖内9个行政村:代化村㊁朱场村㊁打傍村㊁摆梭村㊁井边村㊁打朝村㊁斗省村㊁打细村㊁打嘎村,共94个村民组㊂2011年末少数民族人口1.1977万人,占总人口的81%,其中男7501人,女7338人;农业户数3250户;农业人口1.4530万人,占总人口的97.9%;绝对贫困人口数为1348户7239人㊂机关及流动人口309人,占总人口的2.1%㊂人均耕地626.67m 2㊂全镇森林覆盖率18.5%,人均林木466.67m 2,人均用材林400m 2㊂2010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500万元,粮食产量达5930t,59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亮亮等:贫困陷阱与贫困循环研究69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75元㊂代化镇经济发展现状与根源可以总结为5个方面㊂首先,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㊂代化镇位于石山区,土壤贫瘠,水源缺乏,植被覆盖率低,石漠化现象严重,地形崎岖,土地零散分布,可利用土地少,难以形成规模化种植,无法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㊂第二,基础设施不足㊂该地属典型的岩溶低山区地貌,山多谷深,地形起伏大,道路修建难度大㊁成本高,现有道路网稀疏,制约经济的发展㊂因水土流失加剧,泥石流㊁道路塌方时有发生,暴雨季节道路泥泞,各村寨之间难以互通往来㊂农村基础设施主要体现在电信㊁水利和交通3方面㊂当地电信设备落后,邮政覆盖面不全㊂水利方面,代化镇各村都修建了大型蓄水池,人畜饮水状况得以改善,但在农业需水季或遭遇旱灾时,生活和生产用水依然难以保证,缺水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㊂交通方面,截止2012年初,除了苏床组,其他村组都有了通乡路,但通乡路全为土路,路况差,通达度低㊂交通仍旧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㊂第三,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收入低㊂代化镇97.9%的人口为农业人口,农民收入来源依靠种植业㊁养殖业和外出打工㊂经济作物主要是烤烟,生产处于初级阶段㊂外出打工者多数从事体力劳动,收入较低㊂2010年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975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是5919元,仅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0.26%㊂同时,非农产业不发达,地方财政收入较低,自我发展能力弱㊂该镇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烤烟,年约30万元,远不够满足当地发展建设资金需要㊂代化镇远离县城,辐射带动力小㊂现有几家打石场和砖场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市场潜力小,同时服务业并未发展起来㊂这些严重制约着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㊂第四,自然资源匮乏,招商引资难㊂代化镇70%为深山区㊁石山区,地表资源贫乏,无矿产资源㊂全镇人均林木面积400m2,人均用材林300m2,人均结果林120m2,贵州省人均耕地面积1153.33m2,代化镇人均耕地仅626.67m2㊂代化镇森林覆盖率为18.5%,贵州省的森林覆盖率为39.93%㊂由此可见,依靠自然资源难以招商引资㊂最后,教育水平低,劳动力外流㊂该区成年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盲和半文盲居多㊂近年来经各方努力,代化镇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表1㊂表1㊀2010~2013年代化镇与全国小学、初中入学率对比%201020112012小学初中小学初中小学初中全国99.5098.0099.5098.5099.4099.00代化镇98.3089.2898.3294.9798.4196.06㊀㊀资料来源: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贵州省长顺县代化中心校近年来,代化镇持续增长的人口问题正呈现复杂局面,人口持续增长压力大,人口总体素质较低,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㊂代化镇文盲㊁半文盲人口在劳动适龄人口中所占比重为20.48%,初中以下劳动适龄人口占88.17%,受过中等教育的仅为8.31%,受过高等教育的为2.99%,导致代化镇人力资本低层次供给过剩和高层次供给不足㊂且大多数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剩余劳动力正进行 代际转换 ,80㊁90后农民工逐年增多,双留守现象突出,据统计,代化镇长期在外务工人员有4000余人,规模还在不断扩大㊂由于劳动力大量输出,很多政策无法推行㊂劳动力流失造成贫穷恶性循环,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㊂代化镇经济状况存在多种贫困循环,文章尝试从贫困陷阱与贫困循环的角度分析,运用纳克斯提出的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㊁纳尔逊提出的 低水平均衡陷阱 以及缪尔达尔提出的 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对麻山区的发展现状及贫困原因进行探讨㊂3㊀贫困地区的贫困陷阱和贫困循环分析3.1㊀循环链贫困论(4因素致贫论)3.1.1㊀环境因素制约型贫困陷阱马克思说: 劳动的不同自然条件使同一劳动量在不同的国家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量,因而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使得必要劳动时间各不相同㊂[12] 良好的自然条件使得剩余劳动可能更多,必要劳动时间更短,因而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反之,恶劣的自然环境会使得发展相对滞后㊂麻山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喀斯特面积占93.9%,地表资源与水资源缺乏㊂由于土地等自然资源不足,当地居民过度开垦山地,砍伐树木,导致农业人均耕地仅626.67m 2,全镇森林覆盖率仅18.5%,人均林木466.67m 2,人均用材林400m 2㊂同时水土流失,山地石漠化,自然灾害频发,目前该区域石漠化面积已达17万km 2,占比约77.9%㊂以紫云县宗地乡为例,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间,山体崩塌事故达1879次,平均每天发生5~6次地质灾害[13]㊂这些又进一步导致土壤贫瘠,生产力急剧下降㊂自然生态恶性循环反过来又加剧了该地区生存环境的恶化㊂麻山地区恶劣的资源状况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该地区区域性贫困㊂而与外界信息相对隔绝使得麻山地区区域性贫困具有相对稳定性,如图1所示㊂图1㊀环境因素制约型贫困陷阱3.1.2㊀物质资本因素制约型贫困陷阱纳克斯的 贫困恶性循环 理论可以阐述为两方面内容:首先,供给方面㊂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下,低收入群体将绝大部分收入用于生活消费,从而导致储蓄水平低;低储蓄水平导致资本稀缺,使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引起低产出,低产出造成低收入㊂这样循环往复,形成一个 低收入ң低储蓄能力ң低资本形成ң低生产率ң低产出ң低收入 的恶性循环㊂其次,需求方面㊂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下,低收入导致低消费和低购买力;低购买力造成投资不足;投资不足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水平㊂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了一个 低收入ң低购买力ң低投资引诱ң低资本形成ң低生产率ң低产出ң低收入 的恶性循环㊂物质资本积累对一个地区经济增长有直接贡献㊂麻山地区低储蓄能力状况使得资本积累不足㊂2010年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975元,而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仅为全国水平的50.26%㊂该镇只有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两大金融机构㊂同时邮政储蓄 只存不贷 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供给严重不足,金融空洞化现象日益显现㊂资本成为最稀缺的生产要素,农民没有资本提高生产技能和购买农业生产资料,不仅使当地农业生产效率始终在低水平徘徊,还造成当地乡镇企业难以成长㊂最终,农民又处于低收入水平㊂从需求和麻山地区的资源方面来看,当地的贫穷造成农民购买力水平低,加上当地的资源优势不明显,从而使得外界对本地区的投资欲望低,这又造成资本形成不足,影响经济发展,形成贫困循环,如图2所示㊂79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亮亮等:贫困陷阱与贫困循环研究89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5年图2㊀物质资本因素制约型贫困陷阱3.1.3㊀基础设施因素制约型贫困陷阱麻山地区偏远闭塞,城镇对其经济发展辐射小,且该区地形复杂,喀斯特地貌显著,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㊂在山区修筑1km同等级农路成本是平原地区近1倍;打一口井是平原地区近2倍;架设1km农电线路是平原地区近4倍[14]㊂电信和交通设施不足,使得山区与外界存在较大的沟通障碍㊂麻山地区的信息与外界沟通不畅,使得当地农民思想落后,农业生产盲目性严重㊂同时,水利设施落后使得灌溉成本较高㊂该区水资源缺乏,并且水利设施落后,2010年南方大旱,对当地农民带来了巨大危害㊂这些因素共同造成生产效率低下,进而㊂使农民陷入贫困,如图3所示图3㊀基础设施因素制约型贫困陷阱3.1.4㊀人口因素制约型贫困陷阱纳尔逊认为,人口增长率对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是敏感的㊂ 低水平均衡陷阱 理论是以马尔萨斯的 一国人均收入提高到生存水平以上时,人口将增加 的人口理论假定为基础的㊂生活水平低下,人口死亡率高,会抑制人口增长㊂然而,当人均收入增长率大于人口增长率,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生活水平提高使死亡率降低进而又相对提高了出生率,从而使人口快速增长㊂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收入又回到原来的水平㊂这就是 低水平均衡陷阱 ㊂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陷阱,如图4所示㊂虽然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但庞大的人口基数仍然使我国人均收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㊂麻山地区地处偏远少数民族山区,交通不便,环境闭塞,当地居民思想传统,计划生育观念薄弱㊂近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外出打工人数不断增加,麻山地区经济有所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一定提高,但限于传统观念,略有增长的经济促使人口也迅速增加,人口压力使本来不高的人均收入返回低水平㊂加上相对落后的教育水平㊁教育设施匮乏㊁教育投入不足,使该区文盲,半文盲人口在劳动适龄人口中所占比重达20.48%,初中以下劳动适龄人口达88.17%,受过中等教育的仅为8.31%,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人口仅2.99%㊂不仅制约了当地教育的发展,禁锢了当地居民的思想,也制约了人力资本的发展,限制了当地收入的增长,导致长期陷于贫困陷阱之中㊂图5㊀麻山地区贫困循环链扣3.2㊀结论:错综交织的循环链扣是麻山地区难以摆脱贫困的根源如图5,麻山地区在生态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存在多个制约型贫困陷阱,而各个贫困陷阱又环环相扣,构成一条错综交织的循环链扣,这个链扣是导致麻山地区长期陷入贫困陷阱而不能自拔的根本原因㊂环境因素制约型陷阱和人口因素制约型陷阱会降低物质资本形成的能力,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增大;而物质资本因素制约型陷阱和基础设施因素制约型陷阱存在又会阻碍经济发展,难以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也无法将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㊂缪尔达尔在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 地理上的二元理论 ,即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并存㊂我国经济正处于这种 二元地理结构 ,即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落后地区㊁平原与山区㊁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㊂这种现象的成因就在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性㊂缪尔达尔用循环积累中的上循环和下循环,即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解释了这种现象㊂从麻山地区来看,首先,由于当地经济落后,农民们外出打工比在当地获得的收益更大,使得绝大部分劳动力转移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虽然有利于推进东部地区的经济,但这种转移使麻山地区丧失了大量劳动力,抑制了麻山地区经济的发展㊂其次,在环境闭塞资源缺乏的地区往往缺少投资机会,造成资本流入很少甚至资本外流,显然麻山地区仅靠西部扶贫开发政策下的政府财政拨款来发展经济是远远不够的㊂这表明麻山地区处于下循环,即 回流效应 ㊂缪尔达尔认为,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回流效应都要大于扩散效应,这会造成区域之间发展差距的扩大㊂而这符合我国现阶段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现实㊂贫困是众多因素积累作用的结果,借鉴系统论的词汇,贫困的根源是由 陷阱 隔离 均衡 所构成的一个 低层次的㊁低效率的㊁无序的㊁稳定型的区域经济社会运转体系 [15]㊂麻山地区多个贫困陷阱造成了麻山地区经济发展与外界脱节,使处于相对隔离状态的麻山地区的经济发展处于一个低水平的经济均衡状态中㊂要跳出这些贫困陷阱,脱离低水平均衡状态,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使链条断裂,并让麻山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外界产生互动㊂4㊀摆脱贫困的对策分析麻山地区是中国贫困山区的一个代表,要改变我国贫困山区的现实问题,首先应该克服财政资金扶贫阻力,扩大公共产品投入力度[16]㊂在财政资金方面,可以尝试采用BOT 方式融资,即建造-运营-转让㊂由私营企业运用私人资本完成基础设施的建造,在特许期间向用户收取费用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在特许权期限届满时,无偿移交该基础设施给政府,这种方式可以克服短期财政不足而不能提供公共产品的缺陷,也能够防止资金在中间环节被截留㊂其次,拓宽渠道发展农村金融,多方式盘活民间资本,避免区域金融空洞化,还可以考虑引入 无土安置 等扶贫项目㊂第三,培养新型农民,提高人民素质,转移99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亮亮等:贫困陷阱与贫困循环研究001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5年剩余劳动力,控制人口数量[17]㊂第四,推行 21模式 ,形成以优势资源为基础的产业链,促进三大产业全面协调发展㊂ 21模式 是指两座城市(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以两者共有的某一相同或相类似的优势资源为基础,由双方政府牵线搭桥,构建一个农户和企业可以相互信任的平台,共同致力于某一产业的发展, 21模式 可以简化为 政府+农户+企业+三方协会 的基本形式㊂其中,协会成员包括政府代表㊁农户代表和企业代表㊂更具体的说,就是政府提供平台,农户与企业合作,政府和企业指导农户,企业把市场信息反馈给农户,最终将农户生产出来的产品统一收购,加工和出售㊂最后,考虑我国大部分偏远山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必须坚持开发立体生态循环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符合我国十二五规划的要求㊂5 结论麻山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失衡现象严重,多年来一直处于贫困陷阱之中㊂自然环境恶化㊁资源枯竭㊁劳动力外流等现状正严重制约着麻山地区经济的发展㊂然而,麻山地区只是中国偏远地区农村陷入贫困陷阱的一个缩影㊂长期以来我国东西部地理位置㊁自然条件等差异,使得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协调㊂偏远地区的贫困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瓶颈所在㊂环境制约型陷阱㊁物质资本制约型陷阱㊁基础设施制约型陷阱和人口制约型陷阱,四大陷阱的复杂交织,不仅导致我国偏远地区贫困现状难以克服,还使得贫困问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㊂面对错综复杂的贫困陷阱,政府㊁企业㊁农户必须做到三位一体,共同努力采取应对措施才能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保障㊂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但偏远地区相对落后的矛盾日益凸显㊂要真正推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更加重视偏远地区农村的发展问题㊂参考文献[1]㊀拉格纳㊃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2]㊀纳尔逊.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1956[3]㊀缪尔达尔.理论经济和不发达地区.1957[4]㊀ROSENSTein-RODAN,P.The Problem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Economic Journal,1943,53:201~210[5]㊀MURPHY,K.M.,SHLEIFER,A.,&VISHNY,R.W.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Big Pus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9,97(5):1001~1024[6]㊀KREMER,M.The O-ring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3):551~575[7]㊀ACEMOGLU,D.Training and Innovation in an Imperfect labor arket.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7,64(3):445~464[8]㊀MASUYAMA,K.Poverty Trap.in Blume,L.&Durlauf,S,(ed.),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forthcoming[9]㊀刘洪军,陈柳钦.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对发展中国家跨越贫困陷阱的道路的思考.经济科学,2001,(4):114~118[10]㊀张锦华.教育不平等㊁收入非平衡与贫困陷阱 对农村教育和农民收入的考察.经济经纬,2007,(6):108~110[11]㊀邹薇,方迎风.中国农村区域性贫困陷阱研究 基于 群体效应 的视角.经济学动态,2012,(6):3~6[12]㊀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62~563[13]㊀杨庭硕.麻山地区频发性地质灾害的文化反思.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4):3~4[14]㊀韩劲.走出贫困循环.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5]㊀罗必良.论生态经济系统的边界.农业现代化研究,1991,12(5):29~32[16]㊀曾松亭.贫困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特征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3):51~53[17]㊀李秀芬,张平.农业综合资源优化的减贫效应研究 以甘肃省贫困县(区)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2):62~66[18]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