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规划复习题(终极版)

生态规划复习题(终极版)

1.生态评价根据合理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恰当的生态学方法,评价某区域生态的环境状况、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优劣极其影响作用关系。

2.“反规划”指的是建立一个以生态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的刚性框架。

3. 生态功能分区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规划区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4. 乡土景观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包括农田、果园及人工林地、农场、牧场、水域和村庄等生态系统,以农业特征为主,是人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综合体。

5. 人类生态学研究人与生物圈、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6.生态风险评价评估由于一种或多种外界因素导致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利生态影响的过程。

8.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9.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市级行政区域10.都市圈都市圈又称城市带、城市圈,指在城市群中出现的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的圈域经济现象。

1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12.生态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县级行政区域。

13.人类复合生态系统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条件共同组合而成的生态功能统一体。

14.生态敏感性态系统对区域内自然和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程度, 它反映区域生态系统在遇到干扰时, 发生生态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可能性的大小, 并用来表征外界干扰可能造成的后果。

即在同样干扰强度或外力作用下, 各类生态系统出现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性的大小。

15.生态示范区生态示范区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在一定行政区域内,以生态良性循环为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

16.生态适宜性是指区域土地的生态现状及开发利用条件,或是指在规划区内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要素的影响程度(生态要素对给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状况、程度)。

1. 生态规划的类型按地理空间尺度大小划分为:景观生态规划、区域生态规划、生物圈保护区规划。

2. 根据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和所具有的主导服务功能类型,县级生态功能一级分区包括:生态调节功能区、产品提供功能区与人居保障功能区。

3. 生态评价包括三个要素: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参照系。

4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其发展定位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并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

5系统生态学的三类关系:元—元关系:如物种与物种之间; 元—库关系:植物群落与养分库的关系;元—系关系:单一群落与区域景观(多群落)的关系。

6选择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因子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所选择的因子对给定的资源利用方式有较显著的影响;二是所选择的因子在网格的分布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梯度。

7复合生态系统的演化决定于:社会、自然和经济的相互制约关系。

8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量评价方法主要有三类:能值分析法、物质量评价法和价值量评价法9.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生产、生活、还原三大功能。

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主要分三类,即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模拟市场价值法。

(√)4.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与传统上的生物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等的意义大致上是相同的。

(×)5.城市的生态足迹如果超过城市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就出现生态赤字;如果小于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

(√)6.城市生态规划原理主要包括生态位原理、环境承载力原理、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食物链原理、最小因子原理和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化原理。

(√)7.在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一般选择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人群健康状况五个要素来构建指标体系。

(√)9.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瓶颈要素是阻碍和制约城市社会经济系统发展速度和规模、主导城市发展方向的关键要素。

(√)(1)简述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2)简述现代生态规划的特点1、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更强调规划的生态学基础3、突出生态合理性与时效性4、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5、由定性描述分析走向定量模型和高度综合6、由“软科学”走向“软”“硬”结合(3)简述I.McHarg的生态规划的七个基本步骤?1、确定研究分析范围及目标;2、收集自然、人文资料;3、提取分析有关信息;4、分析相关环境与资源的性能及划分适宜性等级;5、建立资源评价与分级准则;6、分析和评价资源对不同利用方向的兼容性;7、确定综合利用和发展的适宜性分区。

(4)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整体性原则2、协调共生原则3、高效和谐原则4、趋势开拓原则5、区域分异原则6、可持续发展原则(5)简述生态规划的主要目的1、保护人类健康,提供人类生活居住的良好环境。

2、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进行合理利用,提高其经济价值3、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

(6)简述生态规划的主要模式?1、景观规划模式2、景观生态学模式3、环境影响评价模式4、生态系统管理模式5、乡村规划模式6、系统分析与模拟分析模式(7)简述滨水理论在居住区生态设计中的应用。

滨水理论在居住区生态设计中的应用体现在滨水居住区的设计上,滨水居住区因为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优越的交通条件,满足了人们向往自然,亲近自然的需求和愿望。

在滨水居住区的设计中,设计师应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水为空间载体,巧妙地把水景融入到住宅区景观中去,市中河流空间、城市街道和住宅区内部景观保持相依相存的关系,三者和谐地融为一体,让人感受到流水柔美的同时又展现沿岸城市空间的多样化,给人们创造出和谐、安全、舒适和富有情趣的水边环境和丰富多彩的休闲空间。

滨水理论在居住区生态设计上的应用已日益广泛。

(8)如何理解生态风验评价的主要过程?美国EPA对生态风险评价工作有较成熟的方法和数据库,并且做了大量的生态风险评价工作。

一般分为以下过程:(1)制订计划,根据评价内容的性质、生态现状和环境要求提出评价的目标和评价重点;(2)风险的识别,判断分析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其范围;(3)暴露评价和生态影响表征,分析影响因素的特征以及对生态环境中个要素的影响程度和范围;(4)风险评价结果表征,对评价过程得出结论,作为环保部门或规划部门的参考,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的依据。

(9)生态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1、充分了解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性能,以及自然生态过程特点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使系统的发展立足于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潜力,形成系统社会经济功能与生态环境支持服务功能的互补与协调,突出系统优势。

3、追求系统总体关系的协调,强调发展的高效和持续性,改善和提高系统的自我调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10)简述新农村生态景观规划建设的方法(1) 突出环境敏感区的保护和治理:通过对农村中重要、特殊的环境敏感区的保护来把握乡村景观的基本脉络。

(2)完善景观结构的方法:通常是通过建立充分的斑块和廊道把乡村中每一处林地、绿地、河流、山地都纳入景观结构之中。

(3)重视新农村廊道建设: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廊道是各种物流、能流、信息流的通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

通常包括自然廊道(如山脉和河流)和人工廊道(如道路网络、人工渠)。

(4)突出斑块建设。

对于乡村景观而言,斑块可以是农田、居民点、草地等。

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注重斑块理论的应用,在规划建设中,因地制宜形成了两种板块特色—生活居住区斑块、特色农林生产区及农业观光旅游斑块。

(5)将观光农业纳入乡村景观规划:随着观光农业在我国的兴起,将观光农业纳入乡村景观规划是成为目前的一个趋势。

观光农业通过吸引城镇游客到农村观光,促进实现城乡居民再收入分配,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比较于传统农业,观光农业更加强化旅游的观光功能,市场导向也更加明显,更能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6)将人居环境理论融入乡村景观规划:“人居环境科学是由吴良镛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西方的学术思想,吸取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的精华而提出的符合中国人人居环境科学。

(7)重视景观、旧居和古树的保护(8)简述新的生态规划思维具有哪些特征?①以人为本: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②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立足于当地的自然资源承载力和潜在承载力③规划标准从量到序:规划的目标在于优化各生态单元,使之井然有序,而不是单纯为了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

④规划目标从优到适:没有最优的、标准的生态规划方案,只有相对合适的方案。

1.论述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要点。

①通过生态调查制定土地利用规划,限定应保全的地区,指定需保护的地段,勾画开发区的轮廓。

②土地开发要考虑水源、大气、生物、噪声和侵蚀等环境问题。

③建立区域开放空间系统,使城镇内部有均匀的绿地或旷地分布。

④使城市具有紧凑的空间结构,在城市核心之间分隔以有自然风景的活动区。

⑤尽可能把市区的文化娱乐设施转移至城郊或卫星城。

⑥组织和谐一致的土地利用,取消功能混杂、相互干扰的布局,如工厂和住宅商业楼的混杂。

⑦使住宅离开交通压迫,至少使建筑正面离开街道,以减少噪声干扰。

⑧在道路终端周围或庭院设计住宅群,将住宅从面向热闹的街道转向面对安静的庭院或休闲活动空间。

⑨居住小区应避免单调划一,努力提供方便舒适、多种多样和各具特色的生活场所。

2.论述区域生态规划的要点。

区域生态规划特别强调协调性、区域性和层次性,充分运用生态学的整体性原则、循环再生原则、区域分异原则惊醒生态规划与设计。

①充分了解区域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性能,以及自然生态过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②区域发展立足于当地社会经济与自然条件的潜力,形成区域经济优势与区域内社会经济功能和生态环境功能的互补与协调。

③强调区域发展与区域自然的主动协调,而不是被动适应。

强调人是系统的一个组分,从人的活动与自然环境和生态过程的关系出发,追求区域总体关系的和谐与功能的改善,包括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以及资源与环境、生态与生活的相互协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