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概述 (1)1.1 工作面位置、四邻关系情况 (1)1.2 煤层赋存情况 (1)1.3 煤层顶底板岩层结构特征 (3)1.4 水文地质情况 (3)1.5 地质构造 (4)1.6 21200工作面地表沉陷情况 (4)1.7 巷道支护及施工工艺 (4)2、冲击危险性程度评价 (5)2.1 按冲击地压发生可能性指数诊断法 (5)2.2 冲击倾向性评价法 (6)2.3 综合指数法 (7)2.4 经验类比分析法 (9)3、结论 (10)21220工作面掘进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报告1、概述1.1 工作面位置、四邻关系情况21220工作面对应地表位于杨大池以北,陈家门西南,钱家沟以西,地表为东低西高的缓坡。
本工作面位于21盘区三条下山西翼,从上而下第十个工作面,上部为已采毕的21200工作面,下部为未开掘的21240工作面,西部与跃进井田相邻(对应跃进煤矿已采毕的23050工作面及正在回采的23070工作面,最小煤柱间距为102m)。
21220上巷自21200反风巷开口掘进,外错21200下巷8m布置,长度924m,方位307°,沿2-3煤底板掘进;21220下巷自21延深中部车场开口,长度901m,方位307°,沿2-3煤底板掘进。
工作面可采长度为739m,倾斜长265m,平均煤厚7.9m,可采储量202万吨,工作面对应地面标高+519~+586m,工作面标高-191.622~ -254.484m,工作面最大采深达815m(根据井上下对照图进行计算)。
(附图1:21220准备工作面巷道布置平面示意图)1.2 煤层赋存情况本工作面所采煤层为侏罗系中统下段义马组2—3煤,煤层上半部以半亮型块状硬质煤为主,煤质较好。
下半部以半暗型煤为主,夹矸多煤质较差。
工作面煤层从煤轨向西至设计切眼,厚度逐渐变薄,且煤层中夹矸增多。
煤层结构复杂,全煤含矸3~8层。
单层厚0.03~0.8m。
煤层产状:走向105~135°,倾向SW,倾角:9~15°,一般11.5°。
图1 21220工作面巷道布置平面示意图1.3 煤层顶底板岩层结构特征伪顶为泥岩,厚度0.05~0.2m,灰黑色,含碳量高,具滑面,极易冒落;直接顶为泥岩,厚度1.0~4.9m,灰—深灰色泥岩、疏松易冒落;老顶为泥岩,厚度31.5~32.6m,深灰色—灰黑色,致密,块状构造,含植物化石;直接底为炭质泥岩,厚度4.0~7.9m,灰黑色,具滑面,局部夹多层薄煤线,松软,遇水易膨胀;泥岩老顶之上为一组煤,厚度8.61m左右,其中1—2煤厚0.1~0.8m,黑色,半暗型,块状构造;1—1煤厚0~1.64m,黑色,半亮型,以亮煤为主;一组煤顶板为泥砂岩互层厚5.58~8.66m,深灰色,致密,断口平整,发育隐水平层理,砂岩:灰色,含粘土质,夹细砂岩条带状裂纹,显示波状及浑浊状层理;一组煤之上为侏罗系中统上段和侏罗系上统巨厚砾岩层厚680.2~708.7m,砾石成份较杂,以灰色、浅灰色、紫灰色石英砂岩、石英岩为主,含火成岩、石灰岩砾石。
砾径大小不均,小者仅数毫米,一般在3~10cm之间,最大可达27cm,磨圆度为次圆、次棱角状,砖红色砂泥质胶结物;侏罗系之上直接被第四系松散沉积层覆盖,厚12.8~18.5m,为土黄色、棕红色粘土、砂质粘土、多含砂姜,底部通常为粘土质砂姜和砾石;老底为泥岩、细—中砂岩和砾岩,厚度29.7~36.2m,泥岩:灰—灰黑色,含粘土质较多,块状结构,含少量根化石及少量滑面。
砂岩:灰色,长石、石英细砂岩夹泥岩条带,硅泥质胶结。
砾岩:浅灰色。
砾石主要成份为浅灰色石英砂岩,泥砂质基底式胶结。
(附图2: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1.4 水文地质情况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地表无威胁性水源。
在21200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老顶砂砾岩水顺采后裂隙进入工作面采空区,在下巷积聚。
根据此情况分析,预计21220工作面上巷掘进中可能会出现老顶砂砾岩水顺裂隙渗出,引起巷道顶板淋水和巷帮渗水。
在21200工作面采空区低洼处有一定量积水,上巷掘进期间,要制定探放水措施,及时对21200工作面采空区积水进行探放,并及时完善排水系统,保证排水能力。
1.5 地质构造本工作面地质构造较简单,在21200工作面下巷掘进时揭露2条正断层,落差分别为0.4m和1.5m,预计该断层会延伸到本工作面上巷,掘进中会揭露该断层。
本工作面距地表较深,顶板压力大,煤层节理发育。
1.6 21200工作面地表沉陷情况21200工作面对应地表由于采动塌陷、回填复垦,现地表裂缝不明显。
根据21132工作面岩移观测结果推断:21200工作面的最大下沉量约为600mm。
1.7 巷道支护及施工工艺本工作面上下巷均采用全断面锚网(索)架36U-6.0m三心拱可缩性支架配合液压抬棚复合支护,棚距0.8m,净断面18.5m2;进切眼采用锚网索架工字钢梯形棚架π型梁单体柱双抬棚抬棚复合支护;扩切眼采用锚网索架工字钢梯形棚架π型梁单体柱双抬棚复合支护,切眼净断面22.5m2。
均采用综掘机掘进,切眼采用二次成巷施工工艺。
在各重点冲击危险区域采取增强支护强度(结合矿压显现和现场情况,采取缩小支架棚距和锚杆索间排距、加大锚索长度等措施),提高抗冲击能力。
图2 煤层地系综合柱状图2、冲击危险性程度评价根据《义煤集团公司冲击地压危险程度评价标准(试行)》,结合我矿实际,分别采用冲击地压发生可能性指数诊断法、冲击倾向评价法、经验类比法及综合指数法等对21220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程度进行评价。
2.1 按冲击地压发生可能性指数诊断法1、采动应力场分布规律σmax =krH (1-1)式中:σmax ——采掘面最大应力,MP ;r ——上覆岩层平均密度,一般取2.5×104N/m 3;H ——采深,m;取815m;K ——煤层上应力集中系数,根据理论和矿山压力分布的一般规律,应力集中系数为2;在放顶煤采场如果出现较大塑形区,可取1.6~1.8;在顶板出现来压或煤柱等特殊条件时,一般取2.5~3.5;根据理论和矿山压力分布的一般规律,取2。
则:21220工作面最大应力为40.75MPa 。
2、测定煤岩体冲击倾向性根据中国矿业大学所做《常村煤矿煤岩样冲击倾向性鉴定》(采样地点为21132工作面),所采煤层冲击倾向性实验室试验结果,煤层的冲击倾向性指数Wet (弹性能指数)为9.88。
3、应力和冲击倾向性对“发生冲击地压”事件的隶属度(1) 应力隶属度Ic U Ic 0.5c c =c-0.5 1.0c 5 1.0c 5 I U I ≤⎧⎪〈〈⎨⎪≥⎩, I 1.0 , I 1., I 1. (1-2) 式中:c krH c=σI (1-3) σc — 煤层单轴抗压强度,MPa ;取11.48MP 。
则:由1-1式得出21220最大应力为39.3MPa ,由1-3式求得Ic 为3.55,由1-2式求得U IC 取值为1.0。
(2) 冲击倾向性对“发生冲击地压”事件的隶属度Uwetwet 0.5wet wet =0.133wet 0.333 2.0c 5.01.0wet 5.0U ≤⎧⎪+〈〈⎨⎪≥⎩, 2.0, I , (1–4)煤层冲击倾向性指数Wet (弹性指数)为9.88,则Uwet 由1-4式取Uwet 为1.0。
4、冲击地压发生的可能性指数U wet =2IC U U U + (1–5)则,U=1。
5、冲击地压发生的可能性 表1-1 冲击地压发生可能性评价指标U0~0.6 0.6~0.8 0.8~0.9 0.9~1.0 可能性 不可能 可能 很可能 能够经验算21220工作面发生冲击地压可能性指数为1.0;根据表2-1判断,21220工作面具备发生冲击地压的可能性。
2.2 冲击倾向性评价法根据中国矿业大学所做《常村煤矿煤岩样冲击倾向性鉴定》(采样地点为21132工作面),煤层煤样的动态破坏时间为79.9ms ,冲击能量指数为 3.25,弹性能指数为9.88,煤层上覆砂岩岩样的弯曲能指数U WQ 为1.983kJ 。
表2–1 煤的冲击倾向性分类、指数分类指标ⅠⅡ Ⅲ无冲击弱冲击 强冲击 动态破坏时间DT /ms>500 50~500 ≤50 冲击能指数KE<1.5 5.0~1.5 ≥5.0 弹性能量指数WET <2.05.0~2.0 ≥5.0表2–2 顶板冲击倾向性分类、指数分类指标ⅠⅡ Ⅲ 无冲击弱冲击 强冲击 弯曲能指数/KJ UWQ≤10 10<UWQ ≤100 UWQ >100 根据表2-1评价煤层冲击倾向性为弱冲击倾向性;根据表2-2评价顶板冲击倾向性为无冲击倾向。
2.3 综合指数法1、根据开采地质因素确定的冲击矿压危险状态等级评定的综合指数Wt1。
111m ax 11∑∑===n i i n i it WW W (3-1)式中Wt1——采矿地质因素确定的冲击地压危险指数;Wimax ——表3-1中第i 个地质因素中的最大指数值;Wi ——采掘工作面周围第i 个地质因素的实际指数;n1——地质因素的数目。
表3-1地质条件确定冲击矿压危险等级 序号 因素 冲击矿压危险状态影响因素 冲击地压危险指数最大值 实际冲击地压危险指数1 W1 该煤层发生过冲击矿压 3 02 W2 开采深度 2 23 W3 顶板坚硬厚岩层距煤层<50m 3 34 W4 开采区域内构造应力集中 3 35 W5 顶板岩层厚度特征参数Lst ≥502 26 W6 煤的抗压强度Rc<=16Mpa 2 07 W7 煤的冲击能量指数WET =3.25 4 2 Wt1=∑Wi/∑Wimax0.57 2、根据开采技术条件确定影响冲击地压危险指数Wt2。
221m ax 12∑∑===n i i n i i t W W W (3-2)式中 Wt2——采矿地质因素确定的冲击地压危险指数;Wimax ——表3-2中第i 个开采技术因素的危险指数最大值;Wi ——采掘工作面周围第i 个开采技术因素的实际危险指数;n2——开采技术因素的数目。
表3-2 开采技术条件确定冲击矿压危险评定指数3、根据开采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评定的冲击地压危险指数Wt1、Wt2,用式3-3确定出冲击地压危险状态等级评定的综合指数Wt ,最终根据表序号 因素 冲击矿压危险状态影响因素 冲击矿压危险指数最大值实际冲击矿压危险指数 1 W1 工作面距残留区或停采线的垂直距离3 3 2 W2 未卸压的厚煤层 3 3 3 W3 未卸压一次采全高的煤厚/m 3 34 W4 两侧采空,工作采面斜长 4 25 W5 沿采空区掘进巷道 4 26 W6 接近采空区的距离小于50m ,接近煤柱的距离小于50m2 27 W7 掘进工作面接近老巷的距离小于50m ,接近分叉的距离小于50m3 18 W8 面接近落差大于3m 的断层距离小于50m2 1 9 W9 面接近煤层倾角剧烈变化的皱曲距离小于50m2 0 10 W10 面接近煤层侵蚀或合层部分 2 211 W11 开采过上解放层或下解放层,卸压程度-2 -2 12 W12 采空区处理方式 2 0 Wt2=∑Wi/∑Wimax 0.613-3确定冲击危险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