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测试七年级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分值:120分)一、基础(24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0分)(1)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_____。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__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3)默写岑参的《逢入京使》: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木兰诗》中反映出木兰征程遥远、军情紧急、行军迅速,同时烘托出木兰威武、矫健的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1)我想起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bān lán()的山雕。

(2)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kuì zuò()。

(3)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kāng kǎi lín lí(),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4)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dà tíng guǎng zhòng()之下,夫妇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3、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B. 当然不排除有一见面就很默契的情况,但是那不是大多数人的情况。

C. 夜色渐渐笼罩了整个小城,万籁俱寂,小小的青石街道上人迹罕至。

D. 我不用跑到人声鼎沸、喧哗嘈杂的公园去,就可以享受最新鲜的绿色和最纯净的空气。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珠算“申遗”成功后,不少网友认为,珠算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应该加以发扬和传承。

(将“发扬”与“传承”互换位置)B. 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

(把“刻画”改为“描绘”)C. 我国自行设计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因为具有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准确及时,所以能在抗震救灾中“大显身手”。

(在“准确及时”后加上“等特点”)D. 《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是为英语国家中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材料。

(删去“为”)5. 仿照下面划线的句式,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4分)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6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6.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3分)(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2)但微颔之()(3)尔安敢轻吾射()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睨之,久而不去。

(2)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很重视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

第1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对话描写;第2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致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形象特征。

B. 文章的第1自然段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背景,是故事的开端。

此段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

C. 文章第2自然段写了卖油翁和陈康肃公的对话及卖油翁酌油的过程,是本文的中心,突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D. 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结构十分严谨,记叙线索明晰。

文章在简介陈康肃公后,把他的“善射”与“自矜”并提,暗示情节发展,然后写卖油翁对陈康肃公射箭本领的态度。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命驾将适野。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②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

魏于是乎始强。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注释】①文侯:指魏文侯,战国初年魏国国君。

虞人:管理山泽的小官。

②一:当初。

会:约定。

③罢:取消。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 文侯与虞人期猎/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B. 是日饮酒乐/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C.乃往,身自罢之/家祭无忘告乃翁D. 魏于是乎始强/强欲登高去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11、魏文侯是在什么情况下去跟虞人会面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3分)(三)课内现代文阅读(10分)《最后一课》节选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

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

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

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

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

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所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12.习字课上新的字帖都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体现了先生怎样的用意?(3分)13.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怎样理解全句的意思?(4分)14.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试分析一下韩麦尔先生此时的思想感情。

(3分)四、课外现代文阅读(17分)家徽余华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

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

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

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

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

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

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那时粮食就是性命,大家决心不把这窃贼打死,也得让他残废。

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

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

还在大家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

等他们走了之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

”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

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

”⑤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

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

”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

“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

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

父亲他们感到奇怪,祖父便舒缓地向父亲弟兄们讲起鱼的来历。

⑨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

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

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

祖父和父亲他们听得连连点头。

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

祖父并叮嘱父亲弟兄们要保管好这条“鱼”,牢记这件事。

于是,我家按照祖父的意思,一直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

⑩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选自《余华作品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文章有删改)15.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第2段的作用。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阅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两处画线的句子表现贼人心理变化的(4分)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