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湛江市食品安全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湛江市食品安全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湛江市食品安全问题的调研报告关于我市食品安全问题的调研报告今年4月,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及市食品药品监管、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的专家,对我市社会各届和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由黄国威主席、魏志远副主席带队,深入到市区部分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作坊)、农贸市场、食品超市、餐饮行业以及有关食品监管职能部门实地视察和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关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综合治理了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消费等环节,初步规范了我市食品市场秩序,打击了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犯罪行为,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政府十分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成立了"湛江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市"食安委"),制定了食品安全长效监管工作机制,理顺了食品监管部门的职能关系,整合了食品安全监管资源,把食品安全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

市食品药品监管、质监、工商、卫生、经贸、农业、畜牧、海洋与渔业、财政、公安、监察等部门各司其责,相互配合,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

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书》,逐级落实食品安全工作责任。

(二)农海产品标准化、无害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我市农业部门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创建了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无公害示范区,全市获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40个(其中A级34个,AA级6个),获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7个。

全市有19个水产品养殖场被省确定为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示范点,有30家养殖企业通过省级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成为我省拥有无公害水产品产地最多的地级市。

(三)食品生产许可、市场准入管理逐步规范质监部门对全市食品生产企业普查建档,实行分类动态管理。

认真做好全市28类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审查发证工作,目前已有203家企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工商部门对全市245个各类食品市场推行了食品准入管理,截止2005年底已有124个食品市场实施了食品准入管理,力争今年底市区所有食品市场全部实施准入管理。

畜牧管理部门实施动物产品凭屠宰检疫合格证明准入市场。

经贸部门实施生猪定点屠宰管理。

卫生部门实施餐饮食品卫生许可证制度,对学校食堂推行量化分级管理。

市餐具消毒中心今年投入营运。

(四)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责,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如农业、畜牧、海洋与渔业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农资产品、种子、化肥、农药,查处违禁使用和滥用饲料添加剂、生长激素、瘦肉精等;质监部门专项整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滥用或超限量使用增白剂、保鲜剂、食品色素,打击了在食品生产加工中的掺杂掺假等违法行为;经贸部门专项整治生猪屠宰市场,打击私宰肉、注水肉、病变猪肉;工商部门专项整治食品流通市场,清查假冒伪劣食品;卫生部门专项整治餐饮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打假、专项检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难点问题。

二、当前我市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食品安全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食品安全的形势依然严峻。

据湛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去年我市发生微生物中毒6宗111人;发生农药及化学性中毒6宗36人;发生动植物性中毒6宗3人。

今年6月21日坡头区龙头镇参加中考的6所小学部分学生,由于吃了一家无证无照大排档提供的盒饭后不同程度地出现呕吐、腹泻、发烧等现象,有28人留医治疗。

当前我市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初级产品源头污染仍然严重根据我市食品检验有关机构的监测报告,2005年抽检蔬菜样品26260份,农药残留超标率达8.1%;抽样检测重点虾苗场168批次,检出药物残留不合格率为38.3%;抽样检测水产品批发市场500批次,药物残留不合格率为20%;检疫屠宰检出病猪2980头、病牛121头、病禽29105只、病变肉120吨。

我市初级产品污染仍然严重,其主要原因,一是种养殖行业分散于广大农村,以个体种养殖为主体,无公害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养殖场尚未形成规模。

二是种殖户生产手段落后,缺乏科学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等知识。

一些种养殖户受到利益的驱动,一味追求高产,滥用违禁药物。

三是产地受到周围环境及污水排放浇灌污染。

四是有关监管部门缺少对种养殖户的指导,查处的力度也不够。

(二)无证无照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安全隐患大目前,全市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530多家,其中,小型作坊式企业约占85%以上,无证(卫生许可证)无照(工商营业执照)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作坊)有300多家。

在农贸市场内经营熟食、烧腊食品的排档几乎都是无证无照营业。

本次视察的几家花生油、豆腐、米粉小作坊和路边餐饮大排档均无证无照,生产设备简陋,生产加工条件差,卫生环境脏乱,交叉污染严重。

如加工豆腐的作坊与饲养禽圈仅一墙之隔,多种气体混杂;路边小食店、小排档基本没有防鼠、防蟑螂、防蝇措施。

据了解,无证无照的小食店、小作坊、大排档分散在市区、农村,面广点多,屡禁不止。

究其原因,一是监管依据不足。

如对无证无照生产加工花生油小作坊,只能没收其产品并处以罚款,不能没收其生产设备,执法人员前脚查处,小作坊后脚开工,无法彻底取缔;生产加工豆腐、米粉等食品,尚未列入食品生产许可证监管范围,取缔难度较大。

二是经营食品的部分企业没有按《食品卫生法》规定进行生产经营。

三是有关职能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三)食品市场安全准入把关不严当前,蔬菜、水产品、禽畜产品有害元素残留超标,熟食品滥用色素、调味品,食品病变、霉变等问题依然存在。

据了解,农贸市场上销售的蔬菜、水果,是由工商部门随机抽取样品再送到检验监测机构检测,由于检测需要时间,往往市场接到检测结果时,被检测产品已大部分或全部售完。

农贸市场内无证无照经营熟食烧腊食品的摊档几乎没有经过市场准入检测。

一些市场开办单位对市场经营主体职责不明确,认为自己不是行政执法机构,主要职责是维护市场经营秩序、收市场管理费,不负责进入市场的食品质量安全。

所以,到目前为止,市区农贸市场、水果批发市场及一些超市,虽然制定有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市场管理制度,但还未有实质性地设置检验监测机构和配备检验监测设备,无法及时把住进入市场的食品质量安全前期关口。

(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没有完全到位食品安全无小事,食品监管部门责任重大。

目前,一些无证无照食品生产经营者长期不按标准经营,群众意见较大;地下食品加工厂、小作坊此起彼伏,缺乏有效的监管;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主动上门抽检不够,仪器设备利用效率低;违法食品案件和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时有发生。

以上问题,说明食品监管工作仍然存在盲区、盲点,监管责任尚未完全落实,监管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五)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经费、人员编制不足我市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较多且分散,仅市辖区范围内就有4000多家,食品监管面广、工作量大。

据了解,2005年市级财政投入食品安全监管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专项经费仅为418.3万元。

有关部门的食品检验监测机构仪器设备陈旧,检测手段落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不能适应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

如市农产品监督检测中心,检验监测仪器不齐全,部分食品检验项目无法监测。

市卫生监督所承担食品卫生监督职能的仅有15人编制,市经贸局负责生猪屠宰监管工作的只有3人。

经费和人员编制不足、交通车辆保障不力,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

(六)食品安全宣传工作力度不够近年来,有关部门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了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但力度不够。

一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不遵纪守法,食品安全自律意识淡薄;人民群众对国家食品卫生法律、法规不甚了解,缺乏食品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加强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建议食品安全工作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一)加强领导,落实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各级政府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强化政府负总责的意识,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确保工作责任到位、督促检查到位。

要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切实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抓出实效。

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分析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统一领导、协调本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和整治工作,及时解决食品安全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推进食品安全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健全体系,形成确保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进一步研究食品安全管理的工作机制,着重加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着力提高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市“食安委”要加大协调组织的力度,积极探索有效的监管方式和工作机制,紧紧依靠政府的支持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形成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的合力。

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档案和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大力表彰诚信企业、惩治失信企业。

通过政府监督、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推进食品质量信用体系建设。

由市“食安委”负责,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信息机制,定期交流食品安全工作信息,及时通报各食品监管部门日常检查、发证、处理违法案件和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等情况。

组织食品监管职能部门对食品安全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公开向社会发布食品质量安全信息。

建立健全食物中毒应急处理机制,提高现场快速检测能力,加快突发性、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理过程。

(三)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工作力度食品监管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切实做到忠于职守,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要加强自身建设,加大业务知识培训,规范执法行为,提高监管队伍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

各食品监管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各负其责,相互支持,协调配合,积极发挥分段、分项监管工作主力军的作用。

按照职能分工,农业部门要认真负责初级农产品的监管工作;质监部门要认真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作;工商部门要认真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工作;卫生部门要认真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工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认真负责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等工作。

在分段负责的基础上,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联合执法和专项整治,及时查处食品质量问题严重或整改达不到要求的企业。

(四)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严格把关,提高食品安全程度1、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农海产品生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