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尿液的形成和排除》教学设计
作者:王孟娜 单位:吕公堡中学
一、教材分析
《尿的形成和排出》七年级下第生物圈中的人第3章二节的内容。本章的教材内容与前面的三章的内容联系密切。一个人,只要是活着,就需要每天从外界摄取养料,同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这些生命活动需要消化系统能、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来完成。这些系统的活动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因此本节教材在讲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基础上,安排了本节内容。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理解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突出重点,我在教学中淡化了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并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安排。运用“利用已知探求未知”的教学策略,由表及里、由直观具体到抽象微观、由部分到整体开展学习。
首先创设情景从患者的尿检谈起,提出问题引入新课。通过模型观察、生物学读图、实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掌握肾单位的结构,理解尿液形成的过程,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根据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推测肾小球、肾小囊壁、肾小管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
观看尿液形成的?
2尿液的形成分为了几个过程?
1、思考老师问题,观察尿液形成的视频,了解肾脏的基本知识。
2、掌握肾脏的功能,对尿液的产生形成初步认识。
培养学生观察、科学分析的能力。
初识肾脏(肾的常识)【展示肾脏解剖模型】图,介绍肾脏的位置基本单位等知识。同学们观察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面问题:
肾单位由哪些部分组成?
观察肾脏模型图,了解肾脏的基本知识。学生讨论、发言。
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从相对熟悉的肾脏开始,着手解决第一个核心问题。
数据分析(尿的真相)
提问:血浆与原尿有什么不同?
原尿与尿液有什么不同? ——让我们分析它们的成分找找区别。
2、【幻灯:健康人肾动脉血浆、与原尿尿液成分数据比较】尿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你发现尿液与血浆在成分上有哪些不同?排尿主要是排出哪些物质?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说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描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2、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获取知识能力和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三、学情分析及对策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合作能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欠缺。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我在教学中淡化了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通过观察、思考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探究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根据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通过小组讨论、发现法的学习形式,推测肾小球、肾小管的作用,再结合多媒体动画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1、肾脏的结构。2、尿液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课前平板大屏幕上展示一张关于尿液的化验单,请学生认真观察找出患者尿液超标的成分,由尿检引发的思考。
相互讨论、发言
这个环节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比较容易进入创造情景,激发兴趣,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七、板书设计
尿的形成和排出
1、部位:肾脏—肾单位肾小体
2、过程肾小管
1、过滤:原尿
2、重吸收:尿液
三、排出: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八、课后反思
在备这节课时,我就能想到当学生说到排尿和排便时的情景,一定是不好意思说或偷偷地笑,或淘气的小男孩还要说些歪话和怪话。原本我想把尿毒症的有关资料放在本节课的最后来介绍给同学,后来我想如果我把有关尿毒症的资料放在最前面,让学生明白肾脏作为排出体内代谢废物的重要器官对于我们有多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相关的知识,以及肾脏的保健对我们来说有多重要,端正了学生的态度,那么学生就会认识到这个知识的重要性,就会大大方方来认真学习了。上课时我试了一下,果然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3、归纳:【幻灯:分析血浆、尿液成分变化】尿液不含葡萄糖、蛋白质等有用的物质,无机盐、尿素等废物在尿液中增多。排尿主要是排出尿素、无机盐等废物以及多余的水。
1、分析数据,寻找尿液、血浆成分上的差异。
2、得出结论:尿是肾脏对血液净化过滤形成的液体排泄物;肾脏是血液“过滤器”
制造悬念,提出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
图片观察(泌尿系统与尿的排出)
1、【提问】人的肾脏每时每刻都在形成尿液,即:尿液的形成是连续不断的,然而实际生活中我们排尿却是间歇的,这是什么原因?【引入泌尿系统的其他器官】
2、引导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式图,体会各种泌尿器官的协同工作。
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主要功能。
在完成相关教学后,迅速将话题转移到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泌尿系统卫生保健上,引导学生分析、解释常见的生理现象,实现课堂知识的运用和提高。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所以将排遗、排泄的区别、排泄的其他途径放在第二节。
概括而言,我采用以问题解决为线索,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想知道又不能解决的问题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不断思考。
课前播放了一个“教学视频”,学生都感觉特有兴趣,连平时不听课的都竖起耳朵听(但这部分作用只是提兴趣而已,听过就忘,关键还是后面的讲授知识过程)。本节课多用图片、动画展示。化抽象为形象,学生理解起来较以前更容易。本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点可值得借鉴。如在探究形成原尿和尿液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讨论发言,自己总结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还有在本节课结束时,提到开头展示的患者的化验单,同学们学以致用解决出患者尿液中糖超标的原因,以及举一反三,解决出倘若病人尿蛋白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