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必备的能力

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必备的能力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记者一旦出镜,就意味着自身已成为电视新闻报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不仅能为节目增光添彩,还能让观众看到其健康阳光的形象,但同时也有部分出镜记者不具备相关的能力和技巧,既缺乏对采访现场的观察,也未能很好把握节目的特点和性质,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本文详细分析出镜记者现存的问题,并就优秀出镜记者必备的能力提出几点看法。

电视新闻节目中
出镜记者现存的问题
1.现场驾驭能力不足
不可否认,有一些主持人是凭着自己先天的外在因素走进出镜记者的行列的,而有一部分人则是从新闻播音行业转行到记者行业的,因此他们中有些人缺乏合格记者的出镜主持技巧和能力,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或稍微复杂的问题,就会手忙脚乱,完全丧失对新闻事件和现场的驾驭能力和判断力。

因此,记者在采访前应翔实把握了解新闻事实的背景,预设好采访的角度和方向,在事先构成的框架中逐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全景,这样才能在新闻现场快速准确地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较好地完成在电视镜头前的采访报道。

2.自身情感极端化
记者是信息的传播者和表达者,对于某些新闻事件,需要电视出镜记者将原固有事物软化,这样纔能与受众有直接真实的交流。

然而,有些出镜记者无论在什么情况、何种环境下,都始终保持同一表情或沈迷于现场,容易被现场气氛所左右。

这一情况的存在,造成了记者与受众之间的隔阂,由于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关系的模糊,使得采访缺乏深度,采访角度不够准确,采访内容不够深刻。

因此,出镜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首先必须具备新闻职业的基本素养,进行情感的客观控制,这样纔不至于被环境牵着鼻子走;其次,出镜记者还需以一个常人的态度去看待周围的环境事务,与受众保持统一的情感水平,做到客观性。

3.过分关注自身形象
记者在出镜时要求穿着、举止大方得体,特别要与所报道的新闻事件的环境相吻合,应根据年龄、身份、场合选择合适的服饰及得体的肢体语言,将自己融入到环境中,根据现场情况调整情绪、表情和语速,以感染电视机前的观众。

出镜记者应当注重新闻事件本身的状态和发展,注重被采访者的心理和态度的转变。

4.倾听意识不足
在谈话中,记者真诚的倾听会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对方会认为你是一个愿意接受他的思想的人,是一个具有信任感的记者。

受众与记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记者需要从受众身上得到新闻最直接最真实的资料,而受众需要的是从记者
身上得到可以倾诉表达的对象。

记者只有认真倾听,纔能引出受访者后面的话,以此找出更好的采访空间,并更好地去感受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

5.自身文化水平尚待提高
有很多出镜记者缺乏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积累,不能较好地构建一个采访框架策划,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随时改变方向,不能在与被采访对象的交流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有的只能依靠几个生硬的提问便敷衍了事,这自然得不到受众想要知道的信息答案,也就不可能收到好的电视传播效果。

6.形式单一
有些出镜记者只是出于形式需要,纯粹为了现场而出镜,不能起到捕捉新闻点的效果。

其实出镜记者采访报道的形式是多样的,有介绍、访谈、评述、现场解说等等,只有充分利用这些手段并将多种手段结合运用,纔能让新闻通过出镜记者的串接更快、更好地与观众见面。

7.内容肤浅
有些出镜记者根本不考虑观众到底想知道什么,只是泛泛地带大家走一圈,致使采访内容肤浅乏味,根本达不到预想的愿景。

好的出镜报道要经过充分准备,在什么地方出镜,在什么地方说话以及说些什么,都要经过事先的精心设计,而不完全是靠现场发挥或随意而行。

优秀出镜记者
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1.对新闻现场的驾驭和判断能力
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看似简单的一问一答,其实质却体现着记者对采访现场的驾御和判断能力。

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除了要具备镜头感、敏锐的思辨能力和流利的口纔外,还要具备非凡的洞察判断力。

新闻不会老发生在同一方面、同一地点,记者随时都要面对突如其来的新闻。

因此记者要多学习、多思考,丰富阅历,做好知识储备,不断提高自己的甄别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观察和发现能力
电视出镜记者应当学会用眼睛观察生活,观察采访对象的一举一动,观察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

只有在现场细致观察,纔能抓住采访的细节,选准采访的突破口,从而抓住采访的重点。

毕竟新闻中最精彩的是那些生动的细节,不然,很可能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新闻讲究时效性和新鲜感,发现得越早、解决得越早,报道的新闻就越早、越新鲜。

3.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出镜记者在采访中的言语谈吐要富有生活气息,注意礼貌,讲究风度。

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不仅可以向受众明确说明事情的原委,使整条新闻清晰明了,还可以加强记者与受众之间的沟通。

出镜记者的作用在于,在现场使无声的视觉信息与有声的语言信息相互交汇,使观众在双重的信息流动中,更深刻地去了解客观事件。

目前,我国一条电视新闻的平均长度在2分锺左右,记者得在短短的两分锺内将现场报道或是记者提问、采访对象的回答、现场画面等融为一体,把信息生动、客观地传播出去,这对于记者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4.灵活的现场应变能力
电视出镜记者必须随着具体情况做出反应,这是由记者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记者遇到问题需要独立思考、判断、做出决定并采取行动。

由于新闻时效性的制约,在采访中不允许慢条斯理地去反复权衡、斟酌,特别是遇到紧急情况,如不能正确应变,新闻价值将会大打折扣。

记者在采访中,应当根据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化,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最准确的应变,尤其是在直播过程中,来不得稍许的迟钝。

在做现场采访时,往往会遇到采访对象紧张失常或某大牌明星拒绝采访,有时还会遇到多家媒体蜂拥而上等情况。

面对复杂多变的局面,电视出镜记者应有良好的快速应变能力,灵活机智地处理好一切突发事件。

5.加强知识储备记者需要面对不同的环境,面向不同的人群,如果没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如何去及时应对随时发生的情况,如何去解决突如其来的事件,如何在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中得到真谛?一个学识渊博的记者,会更加深刻地了解受众心理,更能应对各类新闻事件。

此外,在一条电视新闻中,出镜记者的衣着、风度、气质、表情、语调、动作等也都是电视画面中值得注意的部分。

电视新闻节目与出镜记者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好的新闻节目需要优秀的出镜记者,好的新闻节目造就优秀的出镜记者。

在当今信息时代,媒体间的竞争已经不单纯是新闻本身价值含量的竞争,它更体现于媒体综合实力的较量。

记者作为媒体的主力军,他们体现『我在现场』能力的强弱,被看作是衡量媒体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出镜记者的功底、能力和形象在受众面前直观地体现了电视媒体的实力。

记者不单是事件的记录者、传播者,更是社会公信力的代言人、是党和国家的喉舌。

在一个个新闻事实的背后,无不体现着新闻记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因此,每一个新闻从业者应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不辜负这个光荣而神圣的职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