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学反思《我的家乡在哪里》一课要求学生以地图为工具认识自己的家乡,了解祖国的行政区划,知道自己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的教育。
上课时,我以在地图上找山东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地图。
介绍认识地图的方向、图例、比例尺,并在此基础上,直接向学生介绍我国有34个行政区,其中有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23个省。
在学生对中国地图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让学生观察家乡地图的轮廓,看看像什么?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再根据课文的要求画一画,这样一来,相信家乡的轮廓会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整节课,学生对教学活动很感兴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节课,我对品德教学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到品德课的灵魂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只有根植于学生生活的教学才是有生命的,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也才是有效的。
作为品德教师,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借助课件创设生活情境,在润物无声中完成教学任务是很重要的。
反思二: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学反思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材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完成的教材。
《我的家乡在哪里》这一课以家乡为例,给我们提供一些话题和范例,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的空间。
因此,我在组织这课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个环节:1、以家乡作为本课教学的主要对象,是遵循了客观实际,因为在六小学就读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本地人。
但也有小部分来自外乡,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家乡在哪,是尊重了他们的家乡意识。
让他们把家乡当作自己第二个家是激发他们爱家乡的情感,促进全班同学团结一致,一心爱家乡,为整节课奠定感情基础,便于开展教学。
2、会看地图是学好这课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活动来找到吉林的位置。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多方位地思考,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说清楚吉林在哪里,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扩散性,又让学生心中牢记吉林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3、在找完吉林并说清它的地理位置后,学生个体就获得了经验,能够根据比较正确的方法在吉林地图上找到吉林市,并表述吉林市的地理位置。
这部分活动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这样的活动训练,不仅使学生更清楚家乡在哪里,也培养了他们对问题的判断、解决能力。
4、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家乡风景名胜的资料,一是充实教学内容,在认识吉林省地区图的基础上,稍稍了解各县、市、区代表性的景点;二是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学生通过各种学习途径找到相关资料,有的介绍自己在风景区游玩时的情景,有的介绍该风景区的特点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燃起作为吉林人的自豪感。
既而再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使整堂课的气氛达到高潮,也着实激起了学生和老师心中那份情,那份爱--我是吉林人我骄傲。
课后作业的布置为了下课《我来做个小导游》做准备的,了解了家乡的地理位置、风景名胜后,就要学会以一个小主人的身份来介绍吉林。
]《我的家乡在哪里》是本单元爱乡教育的首篇,它的定位应该是常熟到底在哪里,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有接下来的《我来做个小导游》、《家乡特产知多少》和《了不起的家乡人》,爱乡的情感并非在这节课中就要燃尽,而是慢慢渗透在这单元中的教学中。
而这课的地理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品德与社会》课在强调品德教育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学习和掌握。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准确地把握其中各门学科的知识要点,发展能力。
反思三: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经验获得,努力使教学成为师生交往、互动、对话的过程。
综观本课,暨定的教学目标顺利达成,总结特点如下:1、调整教材结构,注重学生实际。
本课教材从中国行政区地图入手,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家乡所在的省的位置、轮廓,然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家乡所在的市、县(区)的空间位置,知道自己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教学中,我将教材结构根据学生的状况作了大胆的调整,课上首先从认识学生非常熟知的校园位置入手,设计了学校附近的平面图,在学生掌握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知识点后,引入江苏省地图,扩大学生对家乡的认识范围,在第二课时中再拓展到家乡在全国的空间位置。
这种设计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入手,遵循儿童的生活经验,符合儿童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理念。
2、突破教材难点,增强识图技能。
培养识看地图的能力,正确辨认地图上的方向既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又是最大的难点。
由于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地图,要求学会在地图上辨认方向实非易事,这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采用了步步渗透,举一反三的方法。
如:在贴平面图时,要求说说学校附近几处建筑各在学校的什么方位;在找扬州的邻居、江苏省的邻居时,又要求说出这些邻居的方位;在找到火车直达城市时也不忘问一问学生它们在中国行政区地图上的位置,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这样层层渗透,不断强化,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一知识难点。
此外,我还考虑到学生的差异,运用了小组合作、同桌互助等形式,让已掌握的同学帮助暂时还辨不清方位的同学,利用群体的力量,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培养识看地图的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实效。
品德课程是一门生活课程,一门指导生活的课程,只有将教学植根于社会这个课堂,植根于生活这个舞台时,我们的教育才会让人感到可亲、可信、充满生机。
就本课而言,地图是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服务的,识图、用图是我们必须具有的一项生活技能,因而教学必然离不开具体问题,离不开生活实际。
在教学设计中,我遵循生活的逻辑,努力寻找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尽可能多地提供社会现实生活的背景材料,随机引导学生识图,提高了课堂实效,达到人人参与,个个提高的理想效果。
4、开放心灵空间,张扬学生个性。
自主、选择是人的一种权利,学生同样应当享有这种权利。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竭力摒弃权威意识,力求导而弗牵、强而弗抑,给予学生思考、交流的权力,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
如:五条黄金线路的选择、合作伙伴的选择、学习方式的选择等等。
由于学习是建立在学生自我需要的基础之上的,因而责任感得以增强,个性得以张扬。
反思四: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学反思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了解、熟悉家乡,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为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准备了两张地图:中国政区图、湖北省政区图。
在开课时我用优美、动听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接着引出地图,并先后出示了这三张地图,引导学生通过这两张地图来认识地图的方向、图例、比例尺,掌握有关地图方面的知识。
接着让学生分小组在中国政区图上找一找我们湖北省在祖国的哪个位置,以及周边有哪些邻居。
由于学生对地图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他们能很快地在地图上找到这些省份,然后让学生通过书中的图画和文字及学生们的分组讨论来了解有关家乡湖北的知识。
最后我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一找宜昌在湖北的哪个位置,以及周边有哪些邻居,并说说自己的家庭的详细地址和它所在的方位,学生对这个环节的活动十分感兴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创设一些模拟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使学生通过在真实的活动模拟中学习,会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参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学生情绪高涨,学习积极性也很高。
反思这次教学,我感受颇深1、学生对地图的使用还有待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尤其是学生对地图上得方向性了解不多。
2、本市、县地图没有很好的教具,乡区地图根本就没有,这给学生的学习提高了难度。
3、让儿高兴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积极性很大。
4、今后的努力方向是:学生和教师能更好地协调一致。
对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品社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前精心研究学生、潜心分析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寻找,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学习新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品尝教学喜悦的同时,我深深感到品社课的灵魂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只有根植于学生生活的教学才是有生命的,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也才是有效的。
记得有人曾说:思想道德教育就像生活中吃盐一般,如果一勺勺地吃,那一定苦不堪言,谁也受不了。
但是人的生命又离不开盐,只有把盐撒入菜肴,才能使人想吃、爱吃。
我觉得很有道理。
同时,我又觉得,我们的品社教学,就是要从学生的生活中去寻找盐,然后添加更多、更新的盐,和学生已有的盐融合在一起,放入社会生活这盘大菜肴中,学生才能享受到盐的美味。
作为品社教师面对纷繁的社会知识,要开动脑筋,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在润物无声中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奠基。
反思五: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学反思《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它包含历史的、人文的、地理的等多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
这些知识和常识是促使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课《我的家乡在哪里》要求学生以地图为工具认识家乡的空间位置,了解家乡在祖国行政区划中的位置,知道自己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的教育。
通过调查,我发现学生对我国的行政区划知识非常陌生。
如何引导学生了解34个省级行政区,以及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省的概念是教师不得不思考的教学难点。
本课内容的知识性极强,让学生了解它们,而又不使学生感到枯燥,同时又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这实在是个棘手的问题。
上课时,我以在中国地图上找湖北省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地图。
然后找介绍认识地图的方向、图例、比例尺,并在此基础上,再出示湖北省地图,在上面找荆门市,了解我市在省里的位置,从而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然后再引导学生了解湖北省名字的来历、面积、人口民族等常识。
最后以我的邻居是谁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知道我省与那些省市相邻,在什么方位。
学生对这个环节的活动十分感兴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反思这次教学,我感受颇深,对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品社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前精心研究学生、潜心分析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寻找,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学习新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