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XXXXXXX毕业论文专业姓名准考证号论文题目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趋势分析2009年9月17日注:准考证号、姓名要规范填写并准确无误目录摘要前言一、信用卡业务专业化,呈独立趋势二、中资与外资“亲密接触”三、信用卡业务外包趋势四、拓宽渠道,加强营销1.与其他行业联手拓展渠道、加强营销力度也是发卡行广泛采用的措施之一2.信用卡广告大战铺天盖地3.争降门槛主动出击4.促销手段五花八门五、信用卡的用卡环境变化1.持卡人结构发生变化,2.金融监管环境发生变化3.用卡环境发生变化结论图表目录图表: 2001-2012年中国银行卡发卡量及预测趋势图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趋势分析摘要据VISA国际组织对中国信用卡市场的调查显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中高收入人群的比例都将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他们将成为未来中国信用卡市场的主力军。
目前,这部分信用卡潜在的目标人群保守估计为3000万到6000万之间,预计2010年可能超过2亿人。
近年来,我国信用卡市场虽然已经初见雏形,但与境外成熟信用卡市场相比,整体还处于培育的阶段。
中国境内的信用卡发行者,不论中资还是外资,都将有机会分享到这块潜力巨大的利润大饼。
可以说,国内信用卡市场正在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关键词:信用卡增长、信用卡收益、业务发展近几年,中国信用卡进入了几何级数的增长阶段,2007年中国信用卡市场发卡量达9976万张,较2006年增长69.95%。
2008年3季度信用卡发卡量为13145.67万张,同比增长72.9%。
而到信用卡发卡量为14232.9万张,同比增长57.7%,增速较2007年回落24.3个百分点。
中国信用卡市场的成长令世界瞩目。
目前,中国的个人信用卡持卡人数量已接近3000万,超过40%的信用卡持卡人持有一张以上的信用卡。
事实上,中国信用卡市场仍未脱离跑马圈地时代,从2003年国内信用卡起步至今,每年的发卡量均增长80%以上。
但是中国信用卡行业的整体实现盈利将到2013年,当年的利润规模约达130亿元人民币。
呈井喷式增长的中国信用卡市场看起来很美,但庞大的发卡数据并非意味着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国际知名咨询机构麦肯锡最新公布的一项调研称,中国信用卡市场实现整体盈利可能需要等到2013年。
最近几年,中国银行卡产业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组织领导下,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中国正在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银行卡产业大国。
图表 2001-2012年中国银行卡发卡量及预测趋势图单位:亿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然而,信用卡在中国渗透率偏低,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信用卡的竞争将继续侧重于卡量的增长。
在发卡量爆炸性增长的背后,银行此项业务的盈利状况却并不乐观。
中国信用卡特约商户向发卡银行支付的手续费费率占交易额的0.7%—1.0%之间,而其他亚洲国家在1.5%—2%之间。
信用卡持卡人一般不需要交年费,透支部分的利率最高为18%,这个数字在整个亚洲来讲也处于偏低水平。
而且,几乎大多数信用卡用户每个月都能及时还清欠款,这样一来他们从不用支付利息,这跟欧美等国持卡人的情形完全相反。
进入2008年,数家国内发卡银行公布了其在2007年的信用卡发卡量——工行、招行发卡量都突破了2000万张,建行也达到1260万张。
不过,迄今国内仅有招行、广发等少数发卡银行对外宣称,信用卡业务实现了盈利。
中国消费者信用卡的总体渗透率在14%左右。
在上海等一级城市的富裕阶层中有超过1/3的人目前都拥有信用卡,并开始熟悉信用卡的使用。
相比之下,在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各收入群体中分别有70%和81%的家庭持有信用卡。
中国信用卡行业的整体实现盈利将到2013年,当年的利润规模约达130亿元人民币。
中国信用卡市场依然是中国个人金融服务市场中成长最快的产品线之一,虽然行业经济效益充满挑战,但受规模效益以及消费者支出增长的推动,正趋向好转,到中期即2013年中国信用卡市场将实现盈利。
国内的信用卡业务急需摆脱传统的刷卡佣金、年费以及透支利息的三大盈利模式,找寻更加符合国情的盈利新渠道。
建行的一份报告称,国内信用卡业务利息收入绝对额和占比都不高,平均比例仅为30%左右,大大低于美国银行业70%的比例。
至于商家的刷卡佣金,由于银行业同业竞争激烈,使特约商户的议价能力明显高于银行,回佣率面临不断下降的压力。
在国外,信用卡业务是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之一。
比如,信用卡业务作为花旗银行的拳头产品,该业务一年的收益就占了花旗纯利润的1/3。
实际上,国内银行业急迫需要发展包括信用卡在内的零售业务,以平衡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
目前,存贷利差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状况,随着金融环境的转变,显然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国内银行寻求下一个盈利点正如信用卡业务一样迫切。
一、信用卡业务专业化,呈独立趋势第一个成立银行卡中心是国内银行业的老大-中国工商银行。
2002年5月20日,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本10亿元。
继工行之后,招行、华夏银行等几家银行的信用卡中心也都纷纷亮相了。
2002年12月18日,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在上海落户。
2003年1月2日,花旗集团以6700万美元首期购入上海浦发5%的股份,在目前阶段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信用卡中心的建立。
并希望将来在中国法律许可下,向监管部门申请单独设立信用卡合资公司。
对于是在上海还是在深圳设立信用卡中心仍举棋不定的深发展,其信用卡业务的设计方案却相当明确:信用卡中心独立核算、独立运作。
几家银行的信用卡中心均打着“信用卡专业化经营机构”的旗号,与母体银行之间都是相互代理、相互计价的关系。
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独立其实是一种没有任何悬念的趋势,只有这样,银行才能从专业化的经营中发挥比较优势,国外的信用卡业务也是独立运作的。
只不过在银行之外,国外还有专门的信用卡公司。
信用卡业务的独立决不是一种结果,而是银行卡业务竞争真正较量的开始,银行卡业务的专业化发展,将使银行卡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独立有利于算清成本和收益,为与国外信用卡公司竞争打下基础。
独立的信用卡部往往作为银行的全资附属机构,在银行总行的领导下进行独立、垂直的扁平化管理。
中心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信用卡分支机构,在业务考核、费用与人力资源调配等方面,实行统一调度、内部独立核算、垂直管理和专业化经营。
信用卡中心和银行之间成为一种相互代理、相互计价的关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在国外也有另一种趋势,就是把信用卡作为发卡机构的一种战略性产品,与其他金融服务相结合,强调一种整体的盈利,而不是信用卡业务单独的盈利。
二、中资与外资“亲密接触”在这场商业战争中,许多参与者选择中资结盟外资的联盟方式,中资希望得到外资的资金和技术,而外资则恰恰看中了中资的网点和本土优势。
深圳发展银行深知目前中国信用卡普遍存在刷卡难问题,于是从自身着手,斥巨资引进技术外援,以保证内部系统的顺畅。
深发展的信用卡核心系统是整体购买加拿大SLM公司的产品,这在国内银行业尚属首家。
而SLM目前在美洲、中东和亚洲市场占据着信用卡系统的主要地位。
不仅如此,该行的信用卡系统软件也由SLM公司设计。
除了引入技术外援,深发展还聘请有着丰富的信用卡营销经验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中国台湾台新商业银行作为业务总顾问,聘请多位专家全程指导该行的信用卡业务。
浦发与花旗的合作,最终也是落实在信用卡中心的组建和管理上。
按照双方的规划,信用卡中心由花旗银行直接参与管理,直接派人担任信用卡中心CEO,浦发银行配合管理。
从浦发的角度来说,正是借重了花旗的优势。
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卡行,花旗在个人业务,特别是信用卡业务方面的实力相当强。
与此同时,银行纷纷争抢台湾顾问,由于信用卡业务“钱”景诱人,当中也不乏想独自开发的中资银行,但考虑到参与国际竞争的问题,聘请外资顾问就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其中有台资背景的公司很受青睐。
建设银行目前在与外资合作上还没有实质性的动作,但是已经聘请经贸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外资顾问。
该公司具有台信银行的背景。
与建行相比,招商银行与外资顾问的关系就要密切得多了,他们选择了上海沪邑科技顾问公司作为管理顾问团队。
其主要成员均来自香港和台湾地区。
目前招行信用卡中心每个部门经理都配备了顾问直接参与决策。
据悉,该顾问公司实际上具有台湾世华联合商业银行背景。
除了招行外,该公司还是农行等多家国内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顾问。
三、信用卡业务外包趋势近年来,我国信用卡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银联卡的推出,不仅给持卡人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为银行卡外包业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银行将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发卡等核心业务上去,而把自己银行卡的一些外围业务,比如邮寄卡片、后台处理、催收以及ATM、POS系统的维护管理等。
这不仅是一条降低成本的捷径,更为重要的是,外包是银行从产品导向到客户关系导向的转变,包含了银行业务流程再造、核心竞争力提高和客户管理度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银行实际上只是“产品”的供应商,不是销售专家。
银行卡行销公司的特长是以客户为导向,上门寻找客户,推介银行卡,他们能更为专业地向现有客户和未来客户介绍银行卡的用途和功能。
在我国,多数银行追求的还是大而全,所有的业务都自己做,技术标准尚不统一,造成发卡成本较高,效益不显著,而外包方式可望使银行卡进一步走向专业化和标准化。
比如卡片个人化过程,如果由商业银行自己进行,平均每张成本2.7元,而委托专业化服务公司成本只有0.4元左右。
在国外,银行卡“外包”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国外多数银行的银行卡经营模式是,银行集中精力做核心业务,而把外围的诸如卡片个人化、POS维护、催收账款等业务外包给专业化金融服务公司。
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商业银行68%的银行卡业务处理工作由专业化金融服务公司承担,这种运作方式的直接效果是节省20%的经营成本和提高40%的处理效率。
中国的银行卡业务在经过成本核算之后,正逐渐改变长期以来大包大揽的运作方式,将一些外围业务分离出去,改由社会上一些专业化公司完成,只保留发卡,事实上,我国银行界已经开始了银行卡业务的外包尝试。
中国银行信用卡部早在1997年就与天马信达信息网络有限公司进行合作。
后者的合作伙伴还有光大、交通和广发等股份制银行。
2001年,建行上海分行采用外包的分销方式,和上海维信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合作,进行龙卡大规模商业化营销,通过维信共发行了5万张龙卡,消费金额超过7000万元。
此外,广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及一些地方商业银行也委托珠海金邦达保密卡有限公司提供卡片个人化服务。
营销等核心业务,这将大大提高发卡行的运作效率。
四、拓宽渠道,加强营销无论是代缴费、纳税、还是打电话、网上支付,目前信用卡的附加功能在技术含量上并没有太高的门槛,某一家的特色功能很可能在不久以后就会成为各家银行卡的普遍功能,现在这种功能上的同质化趋势就已经有所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