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摘要:学校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素质综合教育的简称。
实施德育的过程就是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的循序转化和协调发展,而完整的德育过程还必须通过认知领域、情感熏陶和行为养成训练等环节才能达到道德训练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优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理性化的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环境育人氛围无疑是实施德育、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养成规范行为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德育实效一、校园文化的概念(一)校园文化的定义校园文化是学校特色的表征,是学校的生命所在,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催生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生命发展的深厚土壤,是学校人文传统和优良校风的根本之源。
校园文化表现的是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和精神,是学校的灵魂,是关系和协调一所学校所有成员行为的纽带。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师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
它主要是通过一种氛围的营造,对学生进行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品德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品德养成并不仅仅取决于道德知识的多少,而主要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互动中通过道德内化来形成个人品质,依靠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强制的道德说教。
可见,校园文化各层次具有很大的德育潜能,以至于柯尔伯格认为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
[1] 校园文化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德育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校园文化表现形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是不同的,有的是集中组织的,有的是逐步渗透的;有的是深层次的,有的是浅层次的;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有的是主动有效的,有的是被动无效的等等。
要透彻了解校园文化建设与小学德育的关系,首先就要了解校园文化具有的德育功能。
(二)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力量,这对学校的成员有着极大的影响。
学术界较多把校园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下面也按这三个层次论述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1、校园物质文化的德育功能。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按照学校教育目的及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而建设的学校物理环境。
校园物质文化作为学校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校园文化的基础,是学校形象的载体,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包括教学科研设施、工作生活场所以及校园绿化环境等。
一方面,富有文化底蕴、格调雅洁的校园物质文化有利于传播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体现学校理想和人文精神。
“它作为人类空间设计的特殊产物———育人的场所,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文化价值观念的主流,尤其反映了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2]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和培育一种“环境”,将学校所倡导的价值、理想等蕴涵于其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感受这种文化氛围,启发道德认识。
另一方面,校园物质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感。
情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催化剂和内驱力,“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3]而情感不会随着对教材的认识而自动产生,它的重要特征是“情境性”和“体验性”,校园物质文化恰恰提供了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去体验、感悟。
我国古代的书院就非常重视以自然景观启发学生的心灵,宋代五大书院多设在依山傍水的优美环境中,“借山水以悦人性,假湖水以净心情”。
[4]柏拉图也说过:“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象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
”[5]可见,这种原本没有生命和情感、但经过精心设计的环境,能够滋养并渗透学生心灵,激发学生自觉追求美的道德情感,实现德育主体的外在对象性和内在对象性的结合和互动。
2、校园制度文化的德育功能。
制度是人类为维系个性生活及社会关系的各种规章、法则和体制,学校作为微观的社会系统,也存在各种制度。
校园制度文化包括了学校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公约守则和建立在这些规章制度基础上的各种组织,它们既是自觉纪律和法制教育的结果,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手段。
学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理念,必须依靠一定组织和规则来调控和维持,不管是校规、班规,还是学生会、社团的规定,也不论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成文的或心理约定的,这些科学合理的制度一旦形成,就成为权威的、客观的力量,成为集体价值理念,使生活于其中的学生自主地接受它。
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我们应当把有组织的教育影响针对着集体,同时,我们相信,对个人的最实际的工作方式是把个人保留在集体内。
”[6]校园制度文化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
高质量的学校管理制度是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保证。
学生既是被管理者,更是自我管理者,学生自我管理的获得与学校制度化建设紧密联系。
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受学校各项制度影响,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可以使学生对外在的集体要求和对内在的自我认识通过调节和控制达到和谐统一,从而强化学生内在对象性的要求,实现自我管理。
3、校园精神文化的德育功能。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核,它不仅具体外化为校园其他层次的文化,而且还是一种独立的精神存在。
一般说来,它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价值体系、理想信念、人文氛围、思维模式、校风学风、集体舆论等,这些都是学校最具凝聚力、向心力的东西,它们最深刻、最稳定地反映出学校的精神文化氛围。
校园精神文化可以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消除学生个体内在形式与学校外部世界的紧张对立状态,同时极具有渗透力地给学生注入丰富的教育理念和道德信念,唤起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提到:“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尤其是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小学德育工作主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都要充分体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特点。
”现实中,要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就要利用有效的教育载体来实现,这就必须构建起一种健康的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品德及个性的影响,在于它创造了一个陶冶心灵的场所、情景,以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观念形态,对青少年品德认识起导向作用。
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知、情、意、行交互影响作用的过程。
如果说学生的道德认识主要依赖正规课程所传授的道德知识(如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等)而得到提高的话,那么,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则离不开校园文化这种潜在课程的有力配合。
教育是一种导向,校园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学生在学校过什么样的生活,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
校园文化中的思想性、教育性是渗透在校园文化的各方面、各种形态中的。
这种陶冶、规范作用时间久远,影响巨大而深刻,其效果比简单的正面说教、灌输更为有效。
三、构建健康、高尚的校园文化,提高德育实效。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充满诗意和美感的校园环境就如空气之于人,水之于鱼,使学生耳濡目染,促进其在深层心理结构中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文明程度。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校园文化建设中包含了异常丰富的德育因素,又体现社会和学校对学生品德培养和发展的要求。
下面就谈谈如何构建健康、高尚的校园文化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中,我校始终本着“一面两育三现”的办学思想,按照“质量立校,发展特色,创建品牌”的工作思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科学管理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工作,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着力提升学校“软实力”,逐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师生素质的综合发展,充分发挥国家级教育先进集体的示范辐射作用,让五中成为师生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全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一、创建内容丰富,格调向上的物质文化氛围,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校本着“追求高品味,着眼实用性,科学规范,合理高效”的原则,搞好校园绿化、美化,适当设置具备育人功能的景点,做到点面结合,使校园成为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育人场所。
1、优化校园外部环境。
校园环境规划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巧妙设计各景点,花草树木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合理,边边角角也不放过,力争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校园及公寓前添置新型体育器材,保证上下午在大课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不断优化校园音响系统,上下课电铃设为动听的音乐铃,课前一分钟进行温馨提示,课余时间则播放轻松欢快的轻音乐,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
2、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学校的校训、校风将以多种方式在校园内呈现,对内引领师生的教育行为,对外彰显五中人的教育品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楼学生必经的走廊内创设“文化长廊”。
编织、剪纸、绘画、石头工艺等师生作品让楼道和校园影壁墙变成会说话的墙。
班级教室的布置要兼顾共性与个性,各班师生可根据各自的特点创设不同的风格与追求,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班风、学风、教风的建设来体现隐性文化,让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场所。
3、校园风文学社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广播站坚持每天中午以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开拓学生视野,愉悦学生身心。
校园风报要充分展示师生文采,同时成为文化交流的信使。
二、深入持久地开展精神文化建设,培养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领导和教师队伍。
(一)、为了全面提升领导的综合素质,首先,校长以身作则,倡导领导将教育视为事业,带着激情去工作。
校长的激情和追求一定会感染领导、带动教师,使校园里会充满浩然正气,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学校的事业就能蒸蒸日上,永葆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