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高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单选题
1.近代有学者称:“‘封建社会’这个名词的正确定义,就是名义上在一个王室的统治下,而实际上土地权和政治权却被无限制的分割;每方土地上都有它的大大小小的世袭主人,支配着一切经济和政治上的权利,形成一种地主与附属土地的农奴的现象。

”这种封建制度普遍推行的结果是()
A. 初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B.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导致了统一国家的分裂
D. 削弱了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
2.《十三经注疏》中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文中把“不娶无子”列为最大的不孝的原因是()
A.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度
3.“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依据所学知识谈谈这句话是评价以下哪一制度的()
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度
4.下列有关西周政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B.宗法制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C.礼乐制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D.王位世袭制开始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局面形成
5.(美)伊佩霞所著《剑桥插图中国史》记载,周初的一些文献把周克商描述为正义、高尚的武士对荒淫无道的君主及其谄媚之臣的胜利。

该叙述一定程度上体
现了()
A. 周人对历史的真实看法
B. 儒家经典在周初已成熟
C. 儒学否定周克商是进步
D. 周人谋求权利的合法化
6.我国自2019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

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科举制
7.以下最能体现早期政权和神权结合的历史现象是()
A.城的出现 B.大规模祭祀活动的举行 C.王的产生 D.贫富分化的加剧8.《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有地方分权体制……”文中“西周的创制”是指()
A. 王位世袭制
B. 分封制
C. 军功爵制
D. 中央集权制
9.顾炎武说:“封建(指分封制)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分封制是一种落后的政治制度B分封制是一种先进的政治制度
C顾炎武没有历史地看问题D分封制带来诸侯的兼并,郡县制造成统治者的专制腐朽
10.《通典》记载:西周时期,“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磔)之”;“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

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刑法()
①维护权贵利益②重视宗法伦理③注重公平正义④保护私有
财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1.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

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

从中体现了()
A. 西周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 历法是为封建政府服务
C. 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
D. 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尊
12.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在《管子•乘马数》中说:“若岁凶旱水佚(水灾),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猪)者为庸(劳力)。

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灾也。

”这表明他主张()
A.以工代赈,体恤民生B.追求华美,善用民力
C.修筑宫室,祈求免灾D.重本抑末.刺激生产
13.一次考古发掘出古代石刻一方,上有记文曰:“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文中的“分土建邦”应是指()
A.周朝分封制
B.秦朝郡县制
C.汉初郡国并存制
D.元朝行省制14.王国维商周时期的政治变革时说:“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动;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

”该材料反映了()
A.官吏选择和任命的出现B.学在民间取代学在官府
C.嫡长子继承制结束D.王位世袭制出现
15.公元前七世纪末,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以“夫谁非王之姻亲”自夸。

这一现象说明()
A. 分封制渐趋衰落
B. 民众普遍攀附王亲贵戚
C. 宗族凝聚力强化
D. 宗法制下庶子后裔平民化
16.周初统治者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并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

“德”的具体内容逐渐广博,应指()
A. 刑
B. 礼
C. 仁
D. 道
17.《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对材料解读错误的()
A.政治权力由“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演化
B.此现象出现在商朝初年
C.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D.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18.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i)。

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

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葬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

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
A. 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
B. 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
C. 等级森严的宗法秩序已经遭到破坏
D. 物质的富足刺激了精神生活的需求
19.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是()
A. 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B. 中央集权尚未形成
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政治与血缘相结合
二、非选择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代的“先王”们都是“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他们“临事设刑,不豫设法”的做法,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把法的历史推进到成文法时代。

春秋人之所以频繁的引用制、常、典、则等多种法律形式,说明他们的时代不存在大规模的法典。

到了战国时期,平民数量急剧上升,在社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平民已经有了诉讼要求,在这样的时代,法治思想就不应再表现为当政者的“临时制刑”,而应当是事前“为刑辟”,制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形式较为统一的成文法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摘编自徐祥民《法家法律思想研究》材料二在中国法律思想发展过程中,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一种特别的司法制度,就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

魏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思想越来越多受到以“礼”为核心的纲常原则的指导。

“以礼制刑,礼法合一”是对唐朝法律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

——整理自张苏阳《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商西周时代至汉唐中国法律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商西周时代至汉唐中国法律演变趋势产生的原因。

答案
1.A2.C3.C4.B5.D6.A7.B8.B9.D10.D11.D12.D 13.A 14.A15.D16.B17.B18.C
19.B
20.(1)趋势:由因事临时设法到固定的成文法;法律形式由多种化到走向统一;古代法律指导思想逐渐儒学化;礼法合一,突出伦理。

(2)原因:夏商西周的统治者因事临时设法的弊端;战国时期,阶级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封建经济发展,原有的法律形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推动了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众多法家学者对法律思想的整理,形成了较完善的法律思想体系;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趋于完善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