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必备知识一、朱自清1.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立“为人生”代表作家。
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
次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
1925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
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
“三·一八”惨案后,他撰写《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声讨军阀政府暴行。
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一二·九”运动中,他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西南联大教授。
1946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
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代表作《春》《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
2.名字出生时,其父朱小坡为其取名“朱自华”,源自苏东坡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
算命先生说他五行缺火,又起号为“朱实秋”。
这一面是因“秋”字半边有“火”,一面取“春华秋实”之意。
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攻读预科。
求学期间,为了表明自己不畏清贫、高洁自守的决心,他引用《楚辞·卜居》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一句,正式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朱自清“。
《韩非子·观行》有云”西门豹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句中”韦“是指皮条,性柔韧。
弦,绷紧,性刚劲。
因其自感性情迟缓,便取字”朱佩弦“,以示自我勉励。
——《朱自清传》3.风格①作者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例如《荷塘月色》中,荷塘景色全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从而产生了“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所谓“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
追求刹那问安宁,为的是暂时忘却,这里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小满。
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意境美。
②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
例如他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对秦淮河月景的描绘:“那晚月儿已瘦却了两三分。
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
天似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是一条随意画的小规则的画线。
”这一段,既有近物的细致刻画,也有远景的淡淡勾勒,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得像有生命有感情的东西,色彩淡雅,画面优美。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朱自清似乎把自己完全融化到画面里去了,在那里寻找到了寄托。
③朱自清爱用叠词,造成他散文的节奏感与韵律美。
《荷塘月色》用了26个叠词,如“田田”、“层层”写荷叶的多、密、重叠相连,“曲曲折折’写荷塘的轮廓、形态“淡淡”、“薄薄”写云雾的轻灵、缥缈,‘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写荷塘四面树丛的茂密,“翁翁郁郁”写树色的浓重,这些叠字叠词小仅增强了物态清貌的形象感,而且构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富于音乐美。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叠词则多达72处。
特别是朱先生有意避免“是”字句,“有”字句和“在”字句,打破了常规句式的沉闷,使文章语言在洗炼中现出多样化。
④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短小,构思更见匠心。
《背影》无论写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但在平实中却孕育着极为精巧的构思。
全文共写了三次背影。
第一次,为儿子买橘子而艰难的在月台上爬上爬卜的背影,深深的打动了作者的心灵,顿时使“我’获得了特殊的感觉。
第二次,父亲的背影渐渐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找小到了,犹如电影画面慢慢淡去,景越淡情越浓人越远心越近。
第三次,从信中得知父余困顿际遇,在晶莹的泪光中,又浮现出那“清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他将成为“我”终身难忘的一幅父子告别图。
4.作文中的朱自清【1】陶渊明脱离尘世,远离尘嚣,归隐田园,完全融人大自然中。
他饮酒种豆,将清风、菊花、明月收置于枕边,然后去做五彩的梦,让心灵在自然物语编织的梦里憩息。
朱自清面对那无法排解的淡淡的忧愁,独自踱步来到荷塘,在月下荷塘的物语中,他和自然融为一体,不仅获得了审美的愉悦,更恢复了心灵的宁静与欢愉。
梭罗曾说:“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
”于是他摆脱了金钱的诱惑,远离了繁华而喧器的都市、独自来到瓦尔登湖畔。
瓦尔登湖的静谧,使他感受到了恬淡、幽静的大自然之美。
在这里,梭罗真正地认识了自己。
他融入了自然,从容不迫地面对生活,像极了一棵茂盛蓊郁的树。
(江苏一考生《自然物语,涤荡心灵》)【2】一抹清辉洒下,朱自清消瘦的身影,那样坚决。
站在那月色下的荷塘边,心灵因此而空阔柔软,月光下他如水的眼神怎能不让人联想到带头拒领救济粮时那坚毅的目光?你只是你自己,长成倔强形状的你自己,这样的你让我泪流满面。
生命,该是阳光下一树树的繁花,该是明媚的人间四月天,该是舞在风中的精灵。
每一个生命有每一个生命的语言,每一个生命有每一个生命的精彩!(《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形状》)【3】书里有个“我”南京一考生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一双脚,一条路,一个远方。
在流转飞扬的文字中,寻得一方净土,栖息情感,微闭双眸,畅游朱自清构筑的一片繁华。
寻得共鸣,无畏无惧。
岁月匆匆,日子就这样的川流不息。
《匆匆》中提到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作者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他不仅自我反问:“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我愕然,对啊,正如他所说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
每每看到他如此反问我,我总能陷入一片寂静的沉默之中,无以自拔。
他的思索何尝又不是我的。
十几年来,我如同在沙地上行走,云淡风轻,没有什么足迹。
春去春又回来,花落花会再开,时间就是生命每次的轮回。
他的《背影》众所周知,父亲微胖而蹒跚的背影穿越时空成了父爱的经典。
背影不高大,不挺拔,是在生活重压下渐渐衰老的父亲的背影。
每当“目睹”爬月台的那一幕,我总是头涔涔而泪潸潸。
仿佛那便是我的父亲,而我便是那个远去的孩子。
依然记得刚上高中时与父亲离别的场面,他将我送上公交车,千叮咛,万嘱咐,直到车子开走时,它再悻悻地下车,回眸,一个身影深深映入我的眼帘,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远方。
从未见到如此深情而留恋的父亲。
在我脑海中父亲总是用铁甲做外衣,用刺刀当武器,用最冷漠的外表来掩饰,眼测不出深度,心望不穿浮沉。
然而,在离别时刻铁甲、刺刀已被融化……朱自清用细腻的文笔、独特的视角缀住了我的思考,仿佛我便是他,我因他的文章而行,总能寻到一个自己的影子。
他的文字萦绕着肺腑的孤岛,他的书中有一个袒露心事,领略生命的快意的我。
二、郁达夫1.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1945年8月29日晚,在南洋的一个小市镇失踪;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2.风格①早期:1920年-1933年。
郁达夫创作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痍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②中期:1933年-1938年。
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
③晚期:1938年-1945年。
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④文学创作中的“自叙传”色彩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
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其作品《还乡记》《还乡后记》和小说《迟桂花》,都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描写、记叙,错落有致,感情真挚,打上有很深的个人印记。
他自己的散文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
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⑤文学创作中的伤感情绪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在郁达夫作品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
既然生活是无味的,自然是死板的,自我也是废物——既不能事业有成,又不能摆脱苦闷,郁达夫就干脆自我放纵。
郁达夫自然地慨叹自己生不逢时,郁达夫将他的所有不幸,所有烦恼,所有悲苦,一齐倾向这个黑暗的军阀混战时代,向一个不人道的制度发出了一个哀鸣着的青年的控诉,表现了显而易见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倾向,这种倾向虽不能说很深刻,但鲜明的态度、强烈的情绪却也给这种倾向涂上了积极战斗的色彩。
⑥文学创作中感伤情调的时代意义郁达夫虽然在文学作品中伤感得无以复加,但他也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无论是伤感压迫得他喘不过气来的时候,还是几乎坠入颓唐境地的时光,他的心中总有一个诱惑着他的理想。
郁达夫的这种行为和艺术倾向,虽然在力度,深度上都不具备“崇高”的属性,但反封建的民主意识却是鲜明可见的。
3.作文中的郁达夫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踏进古朴的院子里,就看见一套石桌椅整齐地摆在那里,四周都种上了花花草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两旁的两棵大树,阳光透过树叶把斑驳的投影洒满了小院,春风一吹,树影儿乱颤,使院子发出生机勃勃的光彩。
在树的两端各有一个大水缸,我仿佛好像就看见了那个天真可爱的郁达夫正在淘气地捉鱼,捉着捉着小脚一滑掉了进去,幸得养姐翠花救起,不然就没有后来的大文豪了。
慢慢地走进正厅,看见那一张张稍有点发黄的裱在相框里的书画,感慨着达夫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小心翼翼地不让自己的手触摸到任何地方,要知道这可是一个大文豪的家里呦!踏着吱嘎作响的楼梯上了二楼,我们参观了郁达夫先生的卧室,简单的一桌一椅一床一书架,可见郁达夫当时的家境是非常贫穷的,而这些贫穷和艰辛丝毫也没有阻挡达夫先生求学的坚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