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音乐_思乡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思乡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思乡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开阔音乐视野,增强感受、听辩、鉴赏音乐的能力,提高音乐文化修养。

2、学唱民歌《城墙上跑马》的主题旋律。

3、学生通过聆听、感受、体验音乐作品内容和音乐情绪,
让学生感悟思乡是中国人、中国音乐永恒的主题,激
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准备:
课前先布置学生查阅、了解有关马思聪的生平及《思乡曲》的创作背景,采用的音乐主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熟悉并演唱《思乡曲》的主题旋律民歌《城墙上跑马》。

难点:以赏析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体验式听赏法为主,启发、感受、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为辅。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视听结合,形象直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演唱《草原上不落的太阳》
提问:表达了什么情感?能说出是哪儿的民歌?
2、介绍《思乡曲》作者及创作背景
3、学唱民歌主题音乐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计,以教师饱含深情的演唱为
切入点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欣赏、感受与探索
整体欣赏全曲及分段欣赏乐曲
1、欣赏第一乐段
提问: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提示;从音乐要素的
角度,如音色、速度力度旋律等方面分析。

)
2、欣赏第二乐段
请说出与刚才所听的音乐主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聆听、讨论、对比;
3、欣赏第三乐段学生体验感受乐曲的变化。

4、欣赏第四乐段
提问:乐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从音乐要
素的角度,如音色、速度力度旋律等方面分析。

)
5、欣赏第五段落
提问:音乐特点是什么?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计,分段欣赏,有助于学生
进一步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延伸拓展
1、除了欣赏、创作乐曲,我们还可以通过更多的艺
术形式体验乡音、乡情。

表达思乡情感的歌曲你
知道哪些呢?
学生分组讨论
2师生合作、诗歌声情;师生合作完成作品《月之故
乡》:先有学生朗诵,接着老师演唱,从而诗歌声请
并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师生互动,体
验思乡之情。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月是故乡明”道出了炎黄子孙对祖国的依恋。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祖国、故乡,永远是心灵的归属。

作为华夏子孙炎黄儿女,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建设祖国美好的家园,,传递正能量,共筑中国梦!
《思乡曲》学情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说: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贯彻以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核心的指导
思想,学会聆听不是目的,要把培养情感和审美能力渗透到音乐之中,所以以本课的重难点是培养情感和审美能力。

作为一名有音乐文化修养的高中生,本节所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可能有一定的距离,如何吸引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教与学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

因此,我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好导入环节。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一个好的开始,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同学们学会了从音乐要素的角度,如音色、速度力度旋律等方面分析乐曲。

这节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能为这一阶段乃至以后的音乐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思乡曲》效果分析
一场成功的音乐鉴赏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能为这一阶段乃至以后的音乐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这堂音乐课给予效果分析。

一、巧用经典民歌,打开学生兴趣之门
上课伊始,首先激情的演唱了内蒙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耳熟能祥的旋律,自然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期待的心情。

再加上,又以饱满的热情和生动形象的动作表演,掀起了课堂第一个高潮。

顺势引出本课的课题——《思乡曲》,为学生打开了兴趣之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巧用诗歌拓展,引导学生雅俗共赏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贴近生活的教学最真实,而真实的教学则最自然,自然的教学又最具艺术性。

老师在完成教材内容《思乡曲》的教学之后,就巧妙的运用诗歌《月之故乡》,采用先有学生朗诵,接着老师演唱。

这种新颖的艺术表演形式。

既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激动了学生的心灵。

本课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生活不仅是艺术的基础,生活更是教育的基础。

三、巧升华,与时代相结合。

师生进行现场配乐表演了《月之故乡》之后,加深了学生们对思乡之情的亲身体验。

“月是故乡明”道出了炎黄子孙对祖国的依恋。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祖国、故乡,永远是心灵的归属。

进而升华到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建设祖国美好的家园,共筑中国梦。

《思乡曲》教材分析
思乡曲是花城出版社高一年级第三单元音乐与时代第二节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中的一课。

本课以赏析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生通过聆听、感受、体验音乐作品内容和音乐情绪,让学生感悟思乡是中国人、中国音乐永恒的主题。

这首乐曲就是根据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改编而来的。

乐曲创作于1937年,当时日寇全面侵华,东北华北相继沦陷,无数的中国人颠沛流离,无家可归,作曲家听绥远民歌《城墙上跑马》有感而作。

这节课从整体并且分段欣赏了这首优美的乐曲,这是一首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相信它的美妙音乐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其感受到了作者马思聪先生魂牵梦颖的相思和缕缕不断的忧伤情怀,更表达了作者以一个普通中国人思家爱国的小情调、大情怀的爱国之情。

《思乡曲》评测练习
1.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现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给人以惆怅、忧伤的感觉。

2、主题音乐出现了几次?
音乐主题出现了两次
3、第一段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旋律有什么特点?
表现了一种忧伤和怀念的心情,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舒缓平稳、速度较慢。

4、同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曲调有什么联系?
基本相同
5、第五段音乐的特点是什么?
民歌主题再次出现
6、表现的音乐情绪又有怎样的变化?
情绪上更加缠绵悱恻、荡气回肠
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呈示部A中部 B 再现部A,
《思乡曲》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中,我主要把握了以下几点:
一、紧抓《音乐课程标准》,引领学生走进音乐。

《音乐课程标准》要求把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四个教学领域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强调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提倡运用多种音乐教学手段教会学生理解音乐、分析音乐。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速度、力度、节奏、情绪等音乐要素来欣赏音乐、理解音乐和分析音乐。

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探索教材音乐与民族民间音乐相结合,进行对比鉴赏教学。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再一次深深地体会到,音乐教师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出发,通过教学实践,认识到“简单、实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