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论文(2013年度)题目:浅析“三农”问题的现状与解决方法专业系别数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组长班级日期 2013年5月3日浅析“三农”问题的现状与解决方法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2000年初,湖北省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
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产品数量问题和质量问题、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问题和农村生存环境问题、农民收入问题和社会政治权利问题等,它们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
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施了很多有效的政策,在政府、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关键词: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方法、政策扶持、社会政治权利权利一、何谓“三农”“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
“三农问题”十三弄得各个方面的弱质性带来的,有其质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刻原因;“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人口基数大,解决起来规模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新中国建国50年,许多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
二、农村问题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中国农村虽然有局部的繁荣,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农村处在破产的边缘,孕育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
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
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
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
因此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与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一)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首先公共服务的内涵是指为大量公民提供服务,其自身具有非竞争性和非他性的特性;它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而公共服务是用地域概念界定的公共服务。
1、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第一,农村公共服供给严重不足。
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长期的以农补工已经使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我国财政的支农支出徘徊不前。
我国的农业已属于弱质产业,收益低,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在“三农”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
第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
重点表现为一下几个方面:现行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下,由于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供给主要由中央和城市政府提供,有充足的工商税收来源。
因此,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低廉的基础教育,发达的交通,优越的市政设施以及整洁的环境。
但农村居民不仅与此无缘,而且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条件远低于城市的状况下,还要为享用基本的公共服务交纳相关费用。
这对于农村居民和农村地区来讲,显然是不公平的。
农村各地区间的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
市场经济发达、乡镇企业多、财源丰裕的东部沿海地区,政府的财政收入充足,政府能够提供较多的公共服务。
而其他资源条件落后,交通不便,乡镇企业少的中西部地区,政府的财政收入不足,公共服务供给自然就呈现短缺的状况。
第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权责不明。
根据财政分权理论,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全国性公共服务的提供,地方政府则负责地方性公共服务的提供。
但实践中,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责任划分上不尽合理,乡镇政府的事权大于财权,承担了许多应该由上级政府承担的支出,无形中将一部分本应由国家负担的支出转嫁给了农村居民。
第四,农村公共资金管理混乱。
在农村公共资金管理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大多数村子没有建立完整的会计账簿,有的村子甚至一人身兼会计和出纳两职。
二是会计记账没有严格执行财经法规,白条入账比较普遍。
三是公共资金的使用上缺乏科学性,滥用、挪用现象严重。
四是公共资金管理透明度不高,暗箱操作严重,没有建立村级政务公开制度,农村居民很难知道本村财务状况。
导致公共服务供给短缺和成本上升,加重了农村居民负担。
2、如何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由以上问题可知,如何在中国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如何让农村居民真正地享受到方便称心的公共服务同样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强化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中的投资主体地位。
一要强化政府投资主体地位,不断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
二要加大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
三要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逐步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
其次,政府根据农村地区间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公共服务对策。
再者,转变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好农村公共服务发展规划。
其次,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上的职责和义务。
第三,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提高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最后,强化监督,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资金、项目的绩效管理。
一要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县乡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管理水平。
二要建立农村公共服务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增强农村公共服务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要强化农村公共服务资金、项目的监督管理,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态系统的基础。
它一方面为人类提供必须得生活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又容纳着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污染物,净化人类的生存环境。
然而目前,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农村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涌现,因此研究生态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防止和防护措施,必将对农村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1、现阶段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系统主要面临以下问题:第一,农药不合理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
农业从改革开放历来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化肥农药的使用带来了高产稳产,使我国的农业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
但是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也带来了相当多的问题,不仅危害土地质量和生物环境,也给农业产品带来了潜在的农药污染。
我国的农药利用率偏低,很多农药并没有被利用,而是进入了土壤、水体、空气等媒介中,有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危害的潜在危险。
大量不合理的农药的使用不仅杀死了大量的害虫天敌和其它非目标昆虫,同时也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农业不得不用更大剂量的农药来消灭害虫。
农药具有效果迅速、可防治、适用面广、价格低廉的优点而受到农业的大量使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变得更加危险。
第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
我国的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化肥农药等带来高产稳产以及一定的增产,但化学肥料的大量不合理使用也是我国农业的污染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药的利用率的问题低在农业化学肥料的使用上也是相同的,化学农药的利用率低也带来了更多的环境问题。
大量氮素化肥的浪费使水体水质富营养化,在农村富营养化湖泊中,大量的水生植物的生长影响了农村鱼塘经济鱼类的生产,水质恶化使鱼塘鱼苗的存活率低,水质含氧量减少也影响了经济鱼类的生产。
浪费的化肥通过降水、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最终流入大海,使得海洋赤潮问题的经常化和严重化,严重影响了海洋的生态环境稳定性,同时浪费的化肥也进入当地地下水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也使土地的肥力不断下降、土壤板结化、有机物含量不断降低,使农业生产更依赖于大量使用化肥,从而使农业生产陷入恶性循环,最终严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
第三,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由于我国农业的相对落后,相当多农业资源得不到利用而被浪费或是成为污染来源。
北方农民习惯于小麦玉米收获后焚烧秸秆玉米杆,这些焚烧下的灰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同时也减少了农民的清理土地再耕种下一季农作物的劳动,但是焚烧秸秆和玉米杆带来的农村大气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产生的粉尘、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同时也加剧了大气温室效应。
北方农业的秸秆和玉米杆焚烧带来的空气问题也使农村居民的健康受到影响,焚烧的烟雾刺激眼睛喉咙,使人呼吸困难可能导致人呼吸道的问题。
第四,残留塑料薄膜的环境污染。
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广大大提高的农业的生产力,不仅提高了农业的生产量,同时也丰富了农业产品。
塑料薄膜的使用残留也影响了农业环境,残留塑料薄膜积累会危害土地肥力。
目前,我国农业的降解地膜的使用还是较少,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塑料薄膜的残留问题,地膜在土地中较难降解,同时分解的一些有害成分也导致了农作物的食品安全问题。
第五,高污染工业转移到农村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些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农村,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大量的投资来提高农村地区的 GDP 导致了高污染企业在农村扎根落户。
虽然这些企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了当地政府的税收,但是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染物也极其严重的危害到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影响到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2、如何保护和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一旦农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污染,农村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
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治理农村环境问题。
第一,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加强农业科技的攻关和推广,积极宣传农业新科技产品,同时推广农业新产品,推广使用高效、低污染、低残留的的农药和化肥。
推广使用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尽量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恢复。
第二,推广利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积极宣传新技术的优点,减少农村秸秆和玉米杆的焚烧从而降低大气的污染。
农村的秸秆的利用不仅可以减少秸秆和玉米杆的焚烧,同时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新的清洁能源,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对于农村转移工业要适当集中建设。
控制高污染工业的农村转移,对于高污染工业,要求有合理适当的工业废物处理,不污染或者减少污染当地的生态环境污染;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关停。
推广乡镇工业的清洁生产。
第四,在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首先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坚持“规模适度、增强特色、强化功能”的原则,统筹安排城镇各类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协调落实好工业、商业、交通、文化、教育、住宅、环保和公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