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证据审查与分析
草垛睡着了。12月25日凌晨6时30分许,朱晋川醒来后又冷又饿,
来到该县民建镇东光村3组一民房前,“身上打湿了,皮鞋也丢 了,想烤烤火,再借双鞋。”
• 朱晋川还没来得及敲门,女主人苏某就开了门,可能是 看到他吓着了,尖叫着跌倒在地。 • 苏某的丈夫董某惊醒后出来,还误以为他是熟人,招呼 他进屋坐。 • 朱晋川没敢进屋,董某也反应过来,操起锄头就上来,
某母亲高某称,是20厘米的刀。究竟是砍刀还是东
洋刀,是1米、80厘米还是40厘米、20厘米?尽管 朱晋川当场被抓获,但至今未找到这把“刀”。
• 再审判决认定,苏某、董某、高某对作案刀具
的特征描述差异较大,矛盾不能得到合理排除, 侦查机关也未能找到作案刀具,朱持刀抢劫的 证据不充分。 • 重审判决则认定,核心证人苏某、董某各自的 7次陈述和证言中,仅第一次称朱晋川持刀, 后面6次均称“没有看见朱晋川持刀”。
• 是否威胁?——证人陈述前后相反 • 原审判决认定,朱晋川威胁苏某拿钱。主要证据包括:苏某陈 述说,朱让她“把钱拿出来,有多少拿多少”;董某证言也称,
看见朱威胁苏“把钱拿出来,有多少拿多少”。
• 但是,在苏某、董某后来的6次陈述和证言中,均表示朱晋川没 有说过“把钱拿出来,有多少拿多少”。对于后面6次陈述和第
相矛盾,且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故均不予采
信。
• 是否进屋?——卷宗无屋内正常生活,构成非 法侵入住宅罪。
• 重审判决认定,苏某和董某后面6次陈述和证言,
与两人第一次前后自相矛盾。两人后面6次均表示, 董某误认为朱晋川是当地司机“田三儿”,于是主 动叫他进屋。 • 重审判决认定,勘验笔录记录的中心现场为苏某家
• 4.审查现场勘查勘验记录时,注意文字描述
与照片、绘图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需
要核实查证。
• 切记:
• 笔下有人命关天 • • • 笔下有财产万千 笔下有毁誉忠奸 不可不察!!!
案例分析:证据审查与分析
姜南 副教授 jiangn@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 引言
• 案例 • 分析 • 讨论
引言
• 案件办理中,审查证据非常关键。
• 在办案实践中,往往会有证据材料之间不
一致现象。
• 如何分析、处理证据材料之间的矛盾或不 一致,直接影响到案件质量与当事人的合 法权益。
分析
• 是否持刀?——“刀”至今未找到
• 3次审判中,对抢劫罪的认定是焦点;而认 定的关键在于,朱晋川是否持刀、是否出 言威胁。
• 原审判决认定,朱晋川持刀。主要证据包括:朱在
侦查阶段的5次供述中,第二、三、四次供述共3次 承认持刀,第1次供述为1米长的砍刀,第2、3次供 述为80厘米的“东洋刀”;当事人苏某陈述说,是 40厘米长的刀;苏丈夫董某称,是1米长的刀;董
案例
• 朱晋川是乐山市中区人,中专毕业后当了两年兵,后到成铁春 运达州机工队工作。2008年12月24日下午,他随朋友一起到马 边,帮忙催收1800元欠款。 • 当天晚上,路过县城北门桥时,看到停着几辆警车,以为是抓 自己的,便决定绕道走。慌不择路之下,朱晋川和朋友走散了。 “鞋都跑掉了一只。”朱晋川回忆说,迷迷糊糊中他躲进一个
堂屋内,但现场勘验照片、指认现场照片中,却均
没有该堂屋内照片,且勘验笔录称“现场无异常情
况”。
讨论
• 1.在审查证据过程中,遇到当事人前后陈述
(供述)不一致时,需要认真查证核实; • 2.在审查证据过程中,遇到当事人之间就同一 事实细节做出有矛盾的证词时,需要认真甄别、 查证; • 3.在办案过程中,对与证据材料不合相关规范 或有瑕疵的,需要认真分析,尽可能消除瑕疵。
一次证言相反,苏某在重新作证时表示,“自己不识字,记不
清是否听过询问材料了”;董某亦在重新作证时称,“办案人 员念笔录时,自己没注意听”。
• 在朱晋川是否威胁拿钱上,再审判决认定:苏
某陈述、董某证言和朱晋川供述均不一致,不
能合理解释,也没有其他证据可以佐证。
• 重审判决则认定,苏某和董某证人证言前后自
吓得朱晋川撒腿就跑。
• 但没跑多远,就被董某和村民抓住,打了一顿送到派出 所,“抓到了抢劫犯。”
• 朱晋川在2008年12月25日因涉嫌抢劫被抓获,
2009年3月19日被提起公诉,随后因犯抢劫罪 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 在被关押3年4个月零29天后,2012年5月23日, 法院撤销了此前判决,改判其犯非法侵入住宅 罪,免于刑事处罚。2017年5月27日,法院再 次改判朱晋川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