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再保险

第九章 再保险


5000
分摊 赔款
0
10000
300000
0
船名 第二 溢额 分保额 分保比例 3线 分保费
A船 0
B船 0
船C 0
D船 1500000 37.5%
0
0
0
15000
分摊赔款
0
0
0
0
练习题
保险人组织了两个溢额分保合同,确定自 留额为50万美元,第一溢额分保合同的限额 为四线,第二溢额分保合同的限额为五线.保 险事故发生后,保险标的损失600万美元,请问 原保险人,第一溢额再保险人,第二溢额再保 险人各应承担多少赔款 ?
4
2、区别
①合同的当事人不同。 原保险合同的当事人是保险人和投保人,而再保险合同 的当事人都是保险人 ②合同的性质不同。 原保险合同具有补偿性或给付性,即在财产保险合同上 表现为补偿性,在人身保险合同上表现为给付性。而再 保险合同是再保险人对原保险人的赔偿承担分保责任, 因而不论是财产保险还是人身保险的再保险,都表现为 分摊性合同。 ③保险标的不同。 原保险:财产、利益、责任、信用,或人的身体、生命; 再保险:原保险人对被保险人承保合同责任的一部分或 全部。
二、溢额再保险
——是由原保险人与再保险人签订协议,对每个危险单 位确定一个由原保险人承担的自留额,保险金额超过自 留额的部分称为溢额,分给再保险人承担的再保险方式。

线数——分出公司自留额的一定倍数。
当分出公司承保巨额业务时,可签订多个溢额再保险合 同。按合同签订的顺序,有第一溢额再保险、第二、第 三…… 见表9-3 特点:可灵活确定自留额;繁琐费时;有利于均衡风险 责任。
(一)成数再保险
关于成数再保险的保险金额、保险费分配以及 赔款分摊的计算方法 : 举例分析: 某分出公司组织一份海上货运险成数分保合 同,规定每艘船的合同最高限额为1000万美 元,分出公司自留20%,分出80%,则分出 公司与接受公司关于责任、保费的分配及赔款 分摊的计算 。
成数再保险计算表 船 名 总额100%

①按危险单位分别计算,没有限制。 ②有事故限额,即分入公司只赔付2-3个单位的损失。
28
1.险位超赔分保
举例分析:
某一超过10万美元以后90万美元的火险险位 超赔分保,在一次事故中有三个危险单位遭受 损失,每一危险单位损失15万美元。 如果每次事故对危险单位没有限制,那么计算 如表 :
险位超赔分保赔款分摊表 赔款 150000 150000 150000 共计 450000 分出公司 100000 100000 100000 300000
(三)赔付率超赔再保险
赔付率是指已决赔款与已赚保费的比率。(按年度计算)
已决赔款是指保 险公司已经支付 给被保险人的赔 款。 已赚保费是指保险人所预 收的保费中已经履行了保 险责任,因此可以作为保 险人收入的保费。
一般来说,在已赚保费中30%是保险人的营业费,70%是用于支 付赔款的纯保险费,因此划分分出公司和分入公司的责任通常以 70%的赔付率为标准,。 分入公司也有接受分入责任的限额,这个限额通常为营业费的两 倍,即 60%(30%×2)。
超赔分保合同中通常订有“时间条款”,用以规定“一 次事故”持续的时间。 例如: 有一超过100万元以后的200万元的巨灾超赔分保合同, 一次洪水持续了6天,该事故共损失了500万元。如果按 一次事故计算,原保险人先自负100万元,再保险人承 担200万元赔款,剩下的200万元赔款仍由原保险人负 责,即原保险人共承担300万元赔款。如果按二次事故 计算,如第一个72小时损失200万元,第二个72小时损 失300万元。则对第一次事故,原保险人和再保险人各 承担100万元。第二次事故原保险人与再保险人分别承 担赔款100万和200万元,即分出公司共负责200万元 赔款,接受公司共分摊300万元赔款。
24
(三)成数和溢额混合分保
例如: 成数分保的最高限额为50万元,分出公司自 留40%,即20万元,分出60%,即30万元, 溢额分保的最高限额为50万元的4线即200万 元,总的承保能力为250万元。
(三)成数和溢额混合分保
采用成数溢额混合方式,是先用成数分保解决 一般业务问题,如保额较大成数分保限额不够 使用,再利用溢额分保限额,从而避免组织成 数分保支付较多的分保费,而组织溢额合同, 保费和责任又欠平衡。进而弥补成数分保和溢 额分保两种方式单独运用存在的不足。
1
第九章 再保险
第一节 再保险概述
一、再保险的基本概念 ——保险人在原保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合同,将 其所承保的部分风险和责任向其他保险人进行保险的行 为。 原保险人 (分出公司) 分 再 保 保 或 险 再保险人 (分入公司)
转分保接受人 转 再 分 再 保 保 险
2
二、危险单位、自留额、分保额
100% 5000 10000 50% 5000 10000 25% 5000 100000
50000 0
12.5% 5000 0
船名 第一 溢额 分保 额 分保 比例 4线 分保 费
A船 0
B船
船C
D船
500000 1500000 2000000 50% 75% 15000 50% 20 适用范围:
成数溢额混合分保合同并无一定形式,可视分 出公司的需要和业务质量而定; 这种混合合同通常只适用于转分保业务和海上 保险业务。
二、非比例再保险
(一)险位超赔再保险
——以每一危险单位所发生的赔款来计算自负责任额和 再保险责任额。
关于险位超赔在一次事故中的赔款计算有两种 情况:
单位:美元
接受公司 50000 50000 50000 150000
如果对每次事故有2个危险单位赔款的限制,则 接受公司只承担两个危险单位的超赔责任,第三 个危险单位的损失全部由分出公司自己负责。
(二)事故超赔再保险
——以一次巨灾事故所发生赔款的总和来 计算自负责任额和再保险责任额。
31
2.事故超额分保
6
第二节 比例再保险和 非比例再保险
一、比例再保险
(一)成数再保险
——是指原保险人将每一危险单位的保险金额,按照约定的比率分 给再保险人的再保险方式。 分出部分的比例称为成数。 见P217表9-1、表9-2
1、特点:
合同双方利益一致、手续简便;缺乏弹性、不能均衡风险责任。
2、适用范围
23
习题答案
保险人首先承担50万美元赔款,剩下550万美元的 溢额. 第一溢额分保合同可以承担的最高限额是4倍的 自留额,即200万美元,所以承担200万美元的赔款. 还有350万美元的溢额. 第二溢额分保合同可以承担的最高限额是5倍的 自留额,即250万美元,刚好全部承担剩下的溢额. 所以原保险人,第一溢额再保险人和第二溢额再 保险人所应当承担的赔款分别是:150万美元,200 万美元,250万美元.
分层溢额再保险计算表
船名 保险金 额 A船 500000 B船
单位:美元
船C
D船
总 额
1000000 200000 40000 0 00
总保费
总赔款
5000
10000
10000
20000
20000
40000
400000 0
船名
A船
B船
船C
D船
保额
自 留 部 分 比例 保费 赔款
5000000 500000 500000
1、危险单位
——是指保险标的发生一次灾害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损 失范围。 危险单位的划分: P213
2、自留额和分保额
以保额为计算基础——比例再保险 以赔额为计算基础——非比例再保险 两个比例
3
三、再保险与原保险的比较
1、联系
①再保险人的责任以原保险人的责任为限。再保险的保 险金额不得超过原保险合同的保险金额;再保险合同的 有效期限也不得超过原保险合同的有效期限。 ②原保险合同因故失效时,再保险合同也同时失效。 ③在订立再保险合同时,根据最大诚信原则,原保险人 应将原保险合同中的投保人的声明及保证的内容如实转 告再保险人。如果原保险人因故意或过失遗漏、误报、 隐瞒有关风险的重要事实,再保险人可以以此为由解除 再保险合同。
2.事故超额分保
如果一次事故的责任较大,事故超赔分保合同可以分 层设计。即将整个超赔保障数额分为几个层次,以便 于不同的接受公司有选择地接受。 例如: 某业务需要安排超过50万欧元以后的1000万欧元的巨 灾超赔分保,分出公司可以安排四个层次的超赔分保 合同: 第一层为超过50万欧元以后的50万欧元; 第二层为超过100万欧元以后的150万欧元; 第三层为超过250万欧元以后的250万欧元; 第四层为超过500万欧元以后的550万欧元。
小公司、新公司、新业务、赔案发生频率高的业务、各类转分保业 务、交换业务、集团分保业务。
7
(一)成数再保险
举例分析:
分出公司组织一个海洋货物运输险成数分保 合同,每一危险单位的最高限额为500万元, 自留额规定为40%,分出60%,这称为60% 货运成数合同。
成数分保责任分配表
保险金额 自留部分 40% 分出部分 60%
三、混合再保险见表9-4
13
(二)溢额再保险
举例:
某一溢额分保合同的自留额确定为50万元,现有三笔 业务,保险金额分别为50万元,100万元,200万元。 第一笔业务保险金额为50万元,在自留额之内无需分 保 第二笔业务自留额为50万元,分出额为50万元 第三笔业务自留额为50万元,分出额为150万元 第二笔业务的自留比例为50%,分保比例为50% 第三笔业务自留比例为25%,分保比例为75%
事故超额分保(Excess of Loss Event Basis) 事故超额分保是以一次巨灾事故所发生赔款 的总和来计算自负责任额和分保责任额的再 保险方式。 事故超赔分保主要用于巨灾事故的保障,避 免一次事故所造成的责任累积,因此,又称 其为巨灾超赔保障再保险。 事故超赔分保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划分一次 事故,只有明确一次事故的范围,才能确定 分出公司和接受公司的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