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传承历史,才能创新,弘扬传统,方可发展,文化纽带, 无法割裂。我们欣然地看到有关农业文化传承功能的认识 已经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中:“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 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长、生态保护、观光旅游、 文化传承功能。”因此,充分发掘农业农村优秀文化资源 培育打造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农民艺术项目,保护和传 承好传统农业文化的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在弘扬民族文 化、保护独特景观、发展休闲农业、推动乡村旅游乃至维 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和食品安 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4、旱作农业体系:北方农业长足发展
这一时期,黄河流域形成了以防旱保墒为中心、以“耕— 耙—耱”为技术保障的旱地耕作体系。同时,还创造实施 了轮作倒茬、种植绿肥、选育良种等项技术措施,农业生 产各部门都有新的进步。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 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 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 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全书10卷92篇,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 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 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 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四)中国农业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农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农业生产的不断演进促进了 整个社会进步,农业与文化之间存在天然的血缘联系。没 有农业,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有哲人指出, 农业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之所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孕育和产 生了文化,文化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农业的进步。
1、农业支撑了文化的发展
(一)工业文明的内涵
工业文明是指工业社会文明,亦即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言的 第二次浪潮文明,它贯穿着劳动方式最优化、劳动分工精 细化、劳动节奏同步化、劳动组织集中化、生产规模化和 经济集权化等六大基本原则。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 标志、机械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状态。 其主要特点大致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与民主化、 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教育普及、消息传递加速、非农业 人口比例大幅度增长、经济持续增长等。
中国的定居农业大约起源于距今8000年前。 距今6500年前,在黄河流域的西安半坡遗址保存有古人种 植的粟子; 距今7000年前,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保存有古人种植的 稻谷。 中国古代传说的“神农氏”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农业经济 的发展。
(一)影响农业文明的主要因素
农业文明涉及到人口、土地、气候及社会政治等多方面的 因素,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构成了中国农业文明的独 特性。
5、稻作农业体系: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
隋唐时代,有一段较长时间的统一和繁荣,农业生产进入 了一个新的大发展、大转折时期。 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755年)后,唐王朝进入了衰 落期,北方地区动荡多事,经济衰退。此间,全国农业和 整个经济重心开始转移到社会相对稳定的南方地区。南方 地区的水田耕作技术趋于成熟。全国农作物的构成发生了 改变。水稻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小麦超过粟而位居第二, 茶、甘蔗等经济作物也有了新的发展。水利建设的重点也 从北方转向了南方,尤其是从晚唐至五代,太湖流域形成 了塘浦水网系统,这一地区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粮仓”。
2、青铜时代:传统农业的形成
从石器时代过渡到金属时代,发明了冶炼青铜技术,出现 了青铜农具,原始的刀耕火种向比较成熟的饲养和种植技 术转变。
这一时期,农业已发展成为主要产业,原始的采集狩猎经 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3、铁农具与牛耕:传统农业的兴盛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公元前7世纪~公元3世纪),是我 国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社会制度大变革的时期,农业进入 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农业孕育了多彩的文化类型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中华农业文化灿烂异彩。中国的农 业文化是一种集大成的文化,集合了儒、道、佛为一体, 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包括语言、诗歌、科技、 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等,这些都与农业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非物质文 化遗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3、辨土肥田的地力观
中国传统农学中最光辉的思想之一,是著名的宋代农学 家陈旉提出的“地力常新壮”论。正是这种理论和实践, 使一些原来瘦瘠的土地改造成为良田,并在提高土地利用 率和生产率的条件下保持地力长盛不衰,为农业持续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种养“三宜”的物性观
农作物各有不同的特点,需要采取不同的栽培技术、管理 措施。人们把这概括为“物宜”、“时宜”和“地宜”, 合称“三宜”。
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一、黄色文明: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 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 的文化集合。
中国是世界农业主要发祥地之一。在绵绵不息的历史长河 中,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形 成了土地上精耕细作、生产上勤俭节约、经济上富国足民、 文化上天地人和的优良传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 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气候因素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的季风气候是中国气候 的显著特点。中国气候虽然有许多方面有利于发展农 业生产,但灾害性天气频繁多发,其中旱灾、洪灾、 寒潮、台风等是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4、水利因素
水是农业文明的灵魂。当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农业资源时, 水是农业的命脉;当水成为一种灾害时,水是摧毁一切的 可怕力量。
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在商鞅变法后迅速强盛起来,先后兼 并了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争和割据,建立了中央集权的 封建国家。但秦朝兴作失度,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
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一度对农民采 取“三十税一”的低税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有效恢复和 发展,把农业发展推向了新的水平,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 盛世“文景之治”。
1、土地因素
土地是农业文明的母 体。谁更多地占有了 土地,谁就更多地占 有了生存的主导权。
2、人口因素
从中国古代文献资 料看,中国远古时 代部落众多,大禹 治天下时,仅诸侯 就有“万人”之多。 由于生产工具简单 原始,农业耕作只 能局限于土质松软 的冲积平原地区。 自上古至春秋时代, 中国人口主要集中 于黄河流域,长江 流域人口极少。
二、黑色文明:工业文明
人类社会在19世纪步入了工业社会,生产工具得以大规模 的革新,各种新兴的科学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于是,在近 2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创造了比过去几千年的积累的总和 还要多的财富,展示出了人类灿烂的工业文明。
由于人类的工业文明是以煤炭的运用和钢铁的制造为标志 的,而号称“工业的血液”的石油也是黑色,黑色可以说 是典型的工业社会的颜色。因此,工业文明被称为“黑色 文明”。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与农业关系更为密切; 古代人类服饰原料主要由农业供给; 中国医药与农业相关性强; 即便是血淋淋的战争,也与农业关系极大......
...............
2、农业融入了本源文化的内核
农耕文明的深厚土壤直接培育造就了包容、和谐、内敛、 天人合一的儒家文化,是本源文化发育成长的摇篮。汉字 具有集形、声和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是华夏先祖的伟大 发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今天人们所熟知的文字,如“钱”字,原意即为一种农具。 日常生活中许多文化现象,也来源于农业生产活动.诸如 “没有种子,哪来庄稼”,“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概 念,都是取之于农业生产活动。
6、御欲尚俭的节用观
春秋战国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把“强本节用”列为治 国重要措施之一。《荀子〃天论》说:“强本而节用,则 天不能贫。”《管子》也谈到“强本节用”。《墨子》一 方面强调农夫“耕稼树艺,多聚菽粟”,另一方面提倡 “节用”,书中有专论“节用”的上中下三篇。“强本” 就是努力生产,“节用”就是节制消
自战国以来,人们不断开辟肥料来源。清代农学家杨屾的 《知本提纲》提出“酿造粪壤”十法,即人粪、牲畜粪、 草粪(天然绿肥)、火粪(包括草木灰、熏土、炕土、墙 土等)、泥粪(河塘淤泥)、骨蛤灰粪、苗粪(人工绿 肥)、渣粪(饼肥)、黑豆粪、皮毛粪等,差不多包括了 城乡生产和生活中的所有废弃物以及大自然中部分能够用 作肥料的物资。
(三)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
在世界古代文明中,中国的传统农业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各 国。我国的传统农业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而长盛不衰, 主要是由于我们祖先创造了一整套独特的精耕细作、用地 养地的技术体系,并在农艺、农具、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 产率等方面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1、协调和谐的“三才”观
中国传统农业的指导思想是“三才”理论。“三才”最初 出现在战国时代的《易传》中,它专指处理天、地、人, 或天道、地道、人道的关系。
(二)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
(三)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污染问题
1、18世纪末--20世纪初环境污染的发生 英国作为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其煤烟污染最为严重; 水体污染亦十分普遍。除英国外,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 初期,美国的工业中心城市,如芝加哥、匹兹堡、圣.路 易斯和辛辛那提等,煤烟污染也相当严重。至于后来居上 的德意志帝国,其环境污染也不落人后。19、20世纪之交, 德国工业中心的上空长期为灰黄色的烟幕所笼罩,时人抱 怨说,严重的煤烟造成植物枯死,晾晒的衣服变黑,即使 白昼也需要人工照明。
自古以来,治水一直是中国 人关心的头等大事。传说大 禹为整治水患走过全国很多 地方。
5、社会因素
中国历史上存在着王朝兴衰的周期律,每隔数百年甚至不 足百年的时间,就会发生王朝更替,导致社会大动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