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摘要】思维能力是学科的核心能力,各学科的思维有其自己的特性。

历史思维主要包括时空思维、节点思维、辩证思维和价值思维等,需要从概念与原理、事物的客观性与逻辑性、认知的规律上去寻找思维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特点;培养方法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重要的素质与能力,它是认知、探究、创新的根本,是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核心,也是所有教育的核心与关键。

如今我国已经把思维能力培养作为学科教育的重中之重。

《历史新课标》中明确写道:“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为。

”但这个问题至今不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来讲,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尚未出现清晰的概念、路径、方法与好的效果。

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熟知它的涵与外延,需要从历史学科角度予以准确把握与界定,需要从事物的客观性与逻辑性、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成长规律上寻求好的切入点和结合点,采取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法与手段,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一、历史思维及特点思维是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即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来解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智力活动。

除了这些共性,各学科也有各学科的特性。

历史?W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社会科学,要把握历史思维,就必须先了解和把握历史学科的特点。

首先,从要素来看,构成历史基本要素的是时间、地点、人物与事件,它们是历史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问题的思维上,必须要有清晰准确的时空观念,任何历史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其具体的存在与发展的时空,不能混淆与模糊,否则就是一团糨糊;同时,必须要有发展观念与节点意识。

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与发展中;不是所有的人与事都记入历史,能记入历史的人物与事件都是历史重要发展阶段与节点上具有标志性的、起重要作用与影响的人物与事件。

这个阶段与节点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和历史评判的坐标与尺度。

其次,从功能来看,一是还原历史。

要正确地认识历史,必须要全面和详细地掌握所有的历史信息,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相,这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基础。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历史因为文献记载和保存的不足,以及历史观的问题,导致面目全非,真假难辨,成了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障碍之一,所以历史学的任务与功能之一就是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通过查阅文献、考古、辨伪等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再现历史的真实。

二是解读历史。

即如何科学地认识与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历史运动的规律,这是历史思维的核心。

即用怎样的方式方法去解读和解构历史的人物与事件,这里牵涉到的一个最本质的问题就是世界观、历史观。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只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必须具备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所以我们的历史思维主要体现在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历史现象。

三是历史的价值与意义,这是历史思维的本质所在。

历史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揭示历史的真相、本质和规律,更重要的是面向现在,面向未来,准确把握当下,清晰地展望未来,让古今连为一体,让现实和未来的发展变得可企可盼,让历史经验与教训成为我们自身成长、发展的养料,让我们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这就是历史思维所展现出来的学科特性与含义。

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途径与方法思维的本质就是一个从共性到个性,再从个性到共性的过程。

共性就是已知的概念、原理与规则,个性就是一个新的事物与问题。

这里涉及的首要问题是概念、类、差异。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类属与差异是事物区分的核心,这是思维训练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它让我们明白各个事物是什么。

其次是从事物的运动与联系中寻找事物的本质,解决事物为什么,怎么样。

再次,从同类事物中的比较、分析与归纳中寻找事物的共性与规律,从单个事物触及旁类事物,上升到理论层面。

最后,知古鉴今,通达未来,体现历史的价值与意义,把历史的经验、规律与现实的人生、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我们拥有一双慧眼,看清眼前和未来的路。

这就是历史思维训练的四个层次。

(一)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弄清概念是学习和思考的前提,也是思维训练的第一步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也是我们学习和掌握事物的基础,是我们进行事物辨别、区分、判断的核心。

历史被称为百科全书,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法学、教育、文学、艺术、等人文社会学科,同时也包含自然科学;相关的概念既多又复杂。

掌握概念是我们认识事物积累知识与经验的基础。

概念的涵与外延就是一个思维的实际体验与训练过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以生产力为例,这是历史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比较抽象,即便如此,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在这个概念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它的个性,然后引导学生去进行归纳,抽象出它的本质与共性。

比如同样一块地,让学生分成三组,模拟在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状况下进行劳动与生产,重点是生产、生产要素与生产能力,让学生围绕这个重点去进行比较、区别,除了找出不同,更重要的是把它们的共同点抽象出来。

原始社会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与木器,封建社会使用的工具是铁器和牛力,资本主义社会使用的工具是机器和电力。

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是工具不同,劳动效率不同,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这些不同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发现,最难的是要把它们的共同点找出来,即要引导学生抹去三个不同时期生产的个性,仅仅思考生产的共同要素,也就是要进行生产,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劳动没有人参与,不叫劳动;要劳动,空手是不行的,手里必须要有人制造的工具;最后一个就是劳动什么,即劳动的对象。

这样,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就抽象出来了。

学生不仅完全理解和掌握了概念,而且受到了很好的思维训练。

(二)从事物的运动、联系中去寻找事物运动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运动是事物存在的形式,运动是事物部矛盾的结果;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它们既统一,又斗争,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

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而人类社会活动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主要表现为阶级矛盾与斗争。

因为历史的进步与落后都由一定的阶级、阶层、政党、团体等组织来代表,都是通过他们的言行、实践来体现与实现。

总会有一些代表人物为他们的利益与主代言,总会有历史事件来表现它的力量与较量。

这些力量对比的变化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与阶段。

而进步的主导的力量则有着坚实的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力量,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总会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它们决定着事物的性质与发展方向。

这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本质与核心,把握它,任何纷繁的历史现象在我们面前都将变得轻松、简单,都能科学地解读。

如王安石变法,被称为“中国11世纪著名的改革”。

那么怎样看待王安石的变法?首先我们要弄清的第一个问题是王安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北宋地主阶级的政治家,是改革派的代表,弄清?个问题就把这个人物的阶级属性搞清楚了。

仅搞清楚这个问题远远不够,还要把事情搞清楚。

即是什么事情,为什么要做,结果怎么样。

任何社会问题与矛盾在各个不同的时期与阶段都有其特殊性。

而当时的北宋出现什么问题呢?最直观的是政治危机,主要表现为忧外患,统治虚弱,其实也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反映。

具体说来,土地兼并、赋税不均和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的苦难,导致了阶级矛盾尖锐;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激化了民族矛盾;此外,“冗费、冗官、冗兵”问题造成政府与国家积贫积弱的状况。

这个问题反映到宋朝政府部,就出现了两个对立的派别,即改革派与保守派。

改革派主变法图强,抑制地主富豪,利国利民;保守派则认为古法不可变。

这两派力量的强弱,对这场统治阶级的社会改良的成败会产生最直接的或根本性的影响。

从现实层面来看,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由于最初得到了皇帝宋神宗的支持,变法得以进行。

但在实施当中,因新法触动了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保守派的极力反对与阻碍;同时因变法缺乏有效的组织与保障,比如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宣传、发动、试点等方面的准备不力,削弱了变法的效能与效益。

结果,宋神宗在反对派对新法和王安石的不断攻讦和诋毁中动摇,迨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新法被废除,变法失败。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呢?它的本质是一场社会改革运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保守派的力量强大,特别是改革派的政策失误和措施不力,最终还是失败了。

(三)从同类事物的比较中寻找事物的共性与规律本质和规律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各必要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在联系;规律是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

在历史的学习与研究中,我们还必须具备掌握历史规律的思维能力。

掌握规律有利于我们认识和解决新的历史问题。

那我们如何去把握历史规律呢?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对同类历史事物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与抽象。

比如拿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做比较,两者都是成功的社会革命,不同的是,俄国的道路是城市暴动,过程简单;而中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过程曲折艰难。

怎样去比较、分析呢?首先要抓住的要点是革命为何会进行?是怎么进行的?革命要成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涉及的主要有组织领导、革命的力量、斗争的方式、革命的道路等问题。

现在我们隐去中俄革命的差异与具体的表现,仅从共性的角度去思考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必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第一,必须要有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正确领导。

即这个党能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制定正确的方针路线,解决革命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引导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第二,统一战线。

坚决依靠工农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分化和瓦解敌人,这是革命的力量源泉。

第三,武装斗争。

用革命暴力彻底粉碎反革命暴力,这是革命的根本方式。

这就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规律。

推而广之,任何社会革命的成功必须要具备成熟的客观条件和成熟的主观条件,还要符合社会革命斗争的规律与原则。

(四)以史为鉴,学以致用历史是前人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历史是前后相继、上下贯通、绵延不断的,所以历史学习也需要我们具备通达自我、通达现在、通达未来的思维与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学习的价值与作用。

通达自己就是自觉地以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为指导,学会做人,做个高人,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炼,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中达到我国古人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标准与境界。

即在规自己的同时不断地超越自我,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学会做事,把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把不平凡的事做得平凡。

即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