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端午节中的习俗

端午节中的习俗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书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

这部著作,可以说是周处给后世中国人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

不过在中国百姓心中,更为人们所熟悉的还是他除三害的故事。

图为周处处三害故事插图——周处斗蛟龙。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缘起和许多节俗活动均与夏令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故称为夏节。

晋代周处《风土记》就说过:“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

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

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义。

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

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我国夏季中最重要的节日当推“端午节”。

端午节何时起源?长期以来聚讼纷纭,至今仍在争论不休。

倘若我们把思维准星对准端午节,在浩繁的文献堆中梳理节日的尘封记忆,就会发现关注端午节探其源流的学者颇多,且代不乏人。

一、古代学者诸说端午节早已走进学者书斋,古人对端午节论述影响较大的学说有三:汉服爱好者在端午节举行浴兰仪式汉服爱好者举行浴兰节仪式,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庆祝传统节日端午节。

1.源于浴兰节说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

《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

”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大戴礼记》为汉文帝时礼学名家戴德选编的,是研究上古社会的珍贵资料。

如果此说成立,端午节在先秦时代已出现,迄今历时二千余年,可谓渊远流长。

2.“恶日”说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

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

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

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

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以除瘟、驱邪、求吉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

3.追念历史人物说历史文献是舞文弄墨者把自己爱和恨的记录留给后人的纪念品。

而重论理、爱憎分明的汉魏文人痛恨忘恩负义又称雄一时的霸主越王勾践、晋文公,把悲悯之心投向直言敢谏的伍子胥,功不求报的介子推,东汉苍悟太守陈临,于是在汉末,把节日与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在今吴(浙江地区)有五月五日迎伍子胥的习俗(《曹娥碑》),而晋地有追念介子推之说(《琴操》),汉代在岑南苍悟(今广西),百姓五月五日在东城门上,令幼童洁服起舞,追念以诚信、孝道治郡的太守陈临(《后汉书》)。

屈原与伍子胥屈原与伍子胥。

提到端午节,我们脑海中最先浮现的除了粽子外,只怕就是一些值得怀念的历史人物了。

可端午节是否真的源于人们对他们的纪念呢?当我们对汉魏这段文献资料进行搜索、扫描时,忽然在我的脑海里一瞬间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疑问,楚人创立的大汉王朝,风雨400年,充满浪漫、激情,保持南楚故地乡土本色的楚文化,衣被汉文化数百年,而誉满天下的楚文化传人屈原,在汉魏时代给端午节活动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因而许多学者认为端午节与屈原无关,绝非无稽之谈。

当历史长河流入东晋,经过战乱洗礼的文人虞预在《会稽典录》中,又记录了浙江人五月五日纪念曹娥之俗。

善良的庶民们又把同情之心献给孝女曹娥,端午节又称“女儿节”。

到了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方记载了端午节纪念屈原说,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也有类似记载。

值得关注的是端午节划船比赛,纪念屈原的活动也已出现,但在东吴,是纪念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越地传》又说竞渡源于勾践操练水军。

显然,端午竞渡之俗具有地域性。

纪念历史人物说,无论是伍子胥、介子推,或者曹娥、陈临、屈原等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附会之辞,难以置信。

在古代北方,每至端午,人们要涂饮雄黄酒,在手足腕处系挂五彩丝。

五彩丝不是五彩缤纷的花色丝线,而是确定了的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合并成的缕索。

清代北方人发辫上及门外屋内各处悬挂荷叶香包,墙上张挂钟馗画像或避邪符印等。

“与南方的赛龙舟不同,最具北方特色的是射箭和打马球”。

我国北方各民族从来没有端午节竞渡习俗,更不知道南国汉族还有一位爱国大诗人屈原。

但是,在辽、金、清各朝历史上都有端午节契丹族、女真族和以后的八旗将士驰马射柳、打马球的竞技遗俗。

射柳北方人民的端午节庆游戏——射柳。

据说,这项竞技活动在辽时便已出现,一直延续至清末。

驰马射柳在端午节清晨举行,先将柳树干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使之露白,作为靶心。

然后参赛者依次驰马拈弓射削白处。

射断柳干后驰马接断柳在手者为优胜。

《金史·礼志》:“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

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

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

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

每射必发鼓以助其气。

”至明代,是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

这种节日竞技相沿成习,直至清末。

击鞠明皇击鞠图。

击鞠亦即打马球,也是北方端午节的主要经济娱乐活动之一。

相传,唐玄宗利隆基便是这项运动的爱好者。

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

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

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

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

《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

《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

宋代有“打球乐”舞队。

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

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

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

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

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

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

”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

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近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此外,北京还有游天坛风俗。

《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日避毒也。

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

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

无竞渡俗,亦竞游耍。

”上海还有钟馗赛会,由一男子饰成钟馗,手挥宝剑,前举一纸糊蝙蝠,作“喝福来迟”状;跟随全副仪仗,穿行街市,以作驱祟。

另外端午期间还有马戏、抢鸭活动。

鲤鱼幡是日本端午节最具特色的物品。

端午节传入日本之后,融合当地文化,成为富有日本民族特色的“男儿节”。

如今,日本的端午节被定在公历5月5日,成为政府正式法定的儿童节。

[日本]五月端午男儿节日本自古以来就有过中国节的传统,如1月1日(元旦),3月3日(上已),5月5日(端午)、7月7日(七夕)等等。

从明治时代开始,这些节日都改为公历日。

也就是说,日本的端午节是公历5月5日。

端午节的习俗传到日本之后,被吸收改造成为日本的传统文化。

日语中,“菖蒲”与“尚武”的发音相同,因此被视为男孩的节日,有男孩的家里会挂出鲤鱼幡。

日本人在这一天不划龙舟,但也跟中国人一样会吃粽子,并在门前挂出菖蒲草。

在1948年,端午节被日本政府正式定为法定的儿童节,成为日本五大节日之一。

日本平安时代,贵族阶层引入了中国的端午节。

江户时代,端午节的各种要素已经普遍存在于日本的民间生活之中。

端午节,日本人也吃粽子,但是粽子比中国的要尖要长。

江陵端午祭江陵端午祭。

端午节传入韩国之后,同样与当地文化进行结合,成为了以祭祀山神为主要活动的韩国节庆活动江陵端午祭。

[韩国]吃车轮饼穿韩服今天是韩国传统节日江陵端午祭。

韩国东亚大学尹辉铎教授告诉记者,他们这天会祭拜山神,用菖蒲水洗头,吃车轮饼,荡秋千,穿韩国的传统服装,但不划龙舟,不吃粽子。

韩国江陵端午祭起源于新罗时代的山神祭,原是村农祈祝丰收的庆典,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尹教授认为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虽然受中国端午节影响,但经过多年发展变化已与中国的端午节有很大不同。

农村过端午祭的气氛比较浓,在五月初五这天,全家人会穿上传统的韩国服装聚集在一起吃饭聊天;传统的食品有车轮饼食,类似我们的煎饼,是用小米、粟米等淀粉加香菜、葱粒等煎成的,但他们不吃粽子;游戏活动有荡秋千等,此外还有一些民俗戏表演如官奴假面舞剧以及民谣演唱,荡秋千比较常见,但不划龙舟。

韩国人不吃粽子,但是跟国人一样“重用”艾草。

端午节当天,韩国家户户都会摆上散发着艾草和糯米香味的艾子糕,用艾饼、松皮饼祭祖先,用菖蒲水洗头求吉利。

韩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成功将江陵端午祭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越南:戴五色线驱虫阴历五月初五是越南端午节,在这一天清晨,大人们会给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戴五色线。

据说,戴五色线的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

越南人认为黄姜有避瘟疫、解毒和防疮等功效,在每年春夏交替时吃黄姜饭可避免受到一些疾病的侵扰,所以越南人在端午节这天会吃黄姜糯米饭。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