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
韦祖学
电子计算机作为人类计算与思维的通用智力工具,使人类的智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人类创造了电脑,反过来电脑帮助开发人脑。
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
因此,特别是对于我们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学就显的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提高职业学校计算机的教学质量,使之能充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便是重中之重了。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一、教学前反思: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
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它主要强调学生实际上机的操作能力,但学生当中实际水平又有差异。
有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某些知识早已掌握,而有的学生却对电脑刚刚接触,了解甚少。
这不像其他的公共课程,大家基本都处于同一水平,所以要求我们计算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合理设计教学任务,能涉及到各个层次的学生。
另外,还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练习。
计算机教学最后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熟练的进行上机操作,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留出一些时间给学生进行上机操作练习,即所谓的“百讲不如一练”。
二、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由于计算机教学以传授实际操作为主,我们要针对某个教学目的设计一系列的任。
三、教学后反思:
有批判地在教学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教学后反思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教学中的精彩场面。
课堂教学凝聚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进入“角色”,往往“灵感”顿生,创造出成功的教例。
因而教师在课后教学情感还没有从头脑中消退之时,应立即进行反思,思考精彩场面的主观原因,以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再创精彩场面等。
必要时可作些局面记录,以便再教时运用。
2.教学中的失误之处。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何况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因而教师的教学难免会出现疏漏与失误。
出现失误后教师如果不进行反思,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且贻误了不少学生,给学生以思想上、思维上的误导。
因而教师在课后一定要思考自己的失误所在,以及产生
失误的原因,思考对失误的补救措施。
3.课堂中学生的反应。
在计算机课的理论课教学中的教学效果,往往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表现出来。
课堂上学生正聚精会神高度注意教师,或偶尔点头示意,或偶尔面带笑容而积极回答这说明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教师教学得体、方法有效。
反之,课堂表面安静,学生面无表情或坐立不安、交头接耳、目光愕然,这说明教师讲课不够精彩,空洞说教,教学方法呆板。
教师上完课后,应及时反思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状况,以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EXCEL数据排序和筛选教学反思
韦祖学
很多同学们在初中阶段没有学过电子表格,对电子表格的知识等于零,学过的同学对电子表格的了解基本上也是很肤浅。
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学生对电子表格基本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经对电子表格产生了较浓的学习兴趣,他们很渴望更深的理解和掌握电子表格的其它功能。
在教学电子表格中数据排序和筛选时候,如果只是照着课本上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练习,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激起,创新精神根本无从体现,顶多也就是一次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而已。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学生喜欢电脑,但这种喜欢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爱上网聊天、爱看Flash动画。
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
我设计成绩排名本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不再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本节课设计了寻找我喜欢的数码相机为,为主线贯穿全局。
并且分通过自己的需求分任务解决问题。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单调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想象、不断创新动手实践过程;并通过实践探索实现了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本节内容的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手段,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边学边练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理想。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倡导了研究性学习。
Excel表格统计教学设计
韦祖学
教学设想一:
通过给出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计算每个月的水费,来学习如何输入公式进行计算。
为了让每个学生能看清楚具体的操作过程,采用教师演示的方式,直接将操作过程教授给学生。
教学过程:
例:统计12个月的水费,给出水费的单价为每吨1.66元
1月份的水费应该是单价*用水吨数,即 1.66 * 18
随即教师总结,这样一个计算公式利用函数计算的方式是无法完成的,所以我们只能手动输入这个公式
得出这个结论后,教师开始直接演示具体如何输入这个公式
公式输入的步骤:
1、选中放置计算结果的单元格,C2
2、点击编辑栏中的“=”按钮
3、键入水费的单价1.66
4、键入乘号*
5、用鼠标选择B2单元格
6、回车,确定
课后总结: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整个过程教师启发的很少,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去思考:
1、为什么不能用函数来完成这个计算
2、为什么输入公式前要先键入等号
3、为什么输入公式时不是1.66*18,而是1.66*B2
经过反思之后,我尝试将教学过程更改
教学设想二:还是教师演示,但不是将教师讲变成学生说、教师做的方式
教学过程:同样的例子,依旧计算1月份的水费
1、公式的引出
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这张表格,思考如果要你计算出这个结果,你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1.66*18
教师再次向学生确认是否直接将1.66*18直接输入到C2单元格中,确定后输入。
2、等号的引出
输入1.66*18后,学生会惊诧的发现单元格中依旧是输入的1.66*18,而不是显示计算出的结果29.88
教师这个时候适时地插话,让学生看清楚教师接下来的操作:
没有删除刚才输入的公式1.66*18,而是在1.66*18的前面添加一个等号“=”,然后回车,确定。
马上刚才1.66*18变成了结果29.88
3、公式中单元格的引用
学生在计算C3、C4单元格中的数据时可能会照搬上面的方法,这样计算起来依然麻烦。
让学生自己思考,教师适当提示自动填充柄复制公式的特点:公式不变,但公式中引用的源单元格会随着目标单元格的变化而变化。
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要将18改成单元格的位置C2
课后总结:通过改变教学过程,由教师讲变成学生自行思考的方式,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疑问的地方都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