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讲 从地心模型到日心模型
第一讲 从地心模型到日心模型
从地心模型到日心模型
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
• 物质的本质是:冷、热、湿、
燥,两两结合形成四种元素:
土、水、气、火;
• 月下的物体有生有灭,由上
述四种元素构成;月上的天 体则完美而永恒,由第五种 元素构成。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பைடு நூலகம்22)
• 每个物体都有各自的天然位置,只要不受阻 挡,它们就会试图到达自己的天然位置。 • 构成月下物体的元素的自然运动是直线运动,
哥白尼(1473-1543)
• 在他生命中余下的31年中,他花了大量时间在教 堂的小塔上用肉眼仔细观察行星,并用粗糙的自 造仪器作了数不清的测量。他将剩下的空闲时间 都用于改进他关于天体运动的新理论。
• 哥白尼的日心模型仍采用均论和本轮的图式描述
行星的运动,但是现在太阳是均论的中心,地球
则是一颗绕太阳旋转并绕自身轴转动的普通行星。
• 开普勒用一个简单的椭圆取代了每一个组合。
“和谐性需要一种比托勒密理论的复杂蔓延更宜
人的理论。”
——克莱因
“我在内心深处肯定它为真实的,我带着惊人的 狂喜来鉴赏它的美。” ——开普勒
◆科学家往往基于什么目的去寻找新的理论?
◆古希腊的地心模型是建立在亚里士多德的运
动理论的基础上的;如果要为日心说辩护,就 必须建立全新的运动理论。
重元素的自然运动是下落,轻元素的自然运
动则是上升; • 构成天体的第五种元素的自然运动是在天球 上作匀速圆周运动。 ——罗素《西方哲学史》
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的推论
• 地球静止在宇宙的中心。 • 太阳、月亮和行星在各自以地球为中
心的圆周上匀速运动。
——古希腊天文学公理
希腊天文学远不及巴比伦源远流长,其初 也谈不上精确,但却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理 念。它是自然哲学家与科学家驰骋其想象 力和推理能力的产物,因此朝着建构宇宙 图像的方向发展。
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在 1576到1597年的20年 间,观测并记录了太
阳、月亮和行星运动
的大量精度非常高的 数据,发现托勒密的
地心模型和哥白尼的
日心模型都与观测结
果不符。
第谷(1564-1601)
曾作为第谷助手的开普勒 花了四年的时间,发现最 接近第谷的火星数据的哥 白尼轨道仍然差了 8′,
——陈方正《继承与叛逆》
“拯救现象”——柏拉 图
行星在逆行期间比其他时间更亮
地心模型
日心模型
等分点——托勒密
古希腊的地心模型
哥白尼的日心说
• 阿里斯塔库斯利用当时的数 据计算了太阳、月球和地球 的大小,直觉上认为让较小
的地球绕着较大的太阳旋转
在物理上更为合理。 •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自然 现象可以用简单、和谐的数 学关系加以描述。
就是因为这个可归为观察
误差的差别,开普勒放弃
了匀速圆周运动组合的方
案,十六年后找到了答案。
开普勒(1571-1630)
小结:
• 古希腊地心模型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基础上,为 了与越来越精确的观测相一致,不得不越来越 繁琐和臃肿(77个本轮); • 哥白尼日心模型将太阳作为均轮的中心,只用
了34个圆来描述行星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