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京调

京调

《京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京剧的四大行当,并能区分西皮和二黄。

2、通过欣赏《京调》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并能分辨乐曲的基本结构。

3、在听、唱的欣赏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我国“国粹”的兴趣与喜爱。

教学重点:1、感受《京调》欢快活泼的情绪,并分辨它的曲式结构。

2、了解京剧的四大行当,能区分西皮和二黄这两种唱腔。

教学难点:1、通过聆听音乐,分辨《京调》的乐曲结构。

教学重点:1、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了解京剧的有关知识。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一、兴趣导入1、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好!生:钱老师,好!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一起来听听,听完请你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生:回答师: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 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同学们应该知道我国是一个戏曲大国,有很多的戏曲种类,而这首歌曲中就有戏曲色彩,你觉得它属于哪种戏曲呢?生:京剧师:是的,这个蓝脸、红脸、白脸等是京剧当中的脸谱,每个脸谱都代表京剧当中的人物形象。

而京剧还是我国的国粹。

你对我们的国粹京剧了解多少呢?请你说说生:回答二、简单介绍京剧:1、师:看样子你们对于课外的知识还是比较丰富的,那么我就来考考你们,看看你们到底有多厉害!师:有谁知道京剧的四大行当是什么呢?生:回答(如回答不出,那么由老师介绍)师:京剧的四大行当就是生、旦、净、丑。

(出示图片)生:男性正面形象。

(分别展现老生、小生、武生、文生、娃娃生)师:同学们,现在请咱们班的男生跟着老师来学学小生的简单动作。

(欣赏小生的简单动作,学生一起来模仿,教师带领做)师:同学们表现的不错,接下来我们来了解旦。

旦:女性正面形象。

分青衣、花旦、武旦和老旦。

师:(分别出示图片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角色)请女同学来学学花旦的动作,我们也来做一回花旦吧!(教师做简单的花旦动作,女同学一起学着做一做)。

师:同学们的动作真漂亮,像极了真正的花旦。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净和丑。

净:性格鲜明的男性人物。

(出示图片)丑:滑稽、幽默、机敏、活跃的人物。

(出示图片)师:了解了京剧的四大行当,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小曲儿,请大家说说这段小曲儿中的人物是属于哪个行当的?2、欣赏《苏三起解》问:这段京剧中的人物属于哪个行当?生:旦。

师:嗯,完全正确,这首《苏三起解》是选自我国戏曲艺术家梅兰芳先生表演的《玉堂春》。

请同学们一起再来听一遍,请大家听听他在唱时用的是真嗓子还是假嗓子?3、再次聆听《苏三起解》问:他在唱时用的是真嗓子还是假嗓子呢?生:假嗓子师:对,京剧唱腔用的都是假嗓子。

(如果答不出,那么教师用声音示范真声与假声,再让学生做出判断。

)4、唱一唱师:请看(出示:《苏三起解》第一句曲谱)这是《苏三起解》的曲谱第一句,咱们也来唱一唱。

师先唱,学生再唱(2遍),注意用假嗓子唱。

师:同学们唱的不错,呵呵,在我们的京剧唱腔中主要有两种:西皮和二黄。

(出示西皮和二黄的概念)西皮:西皮的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紧凑,唱腔流畅明快,适合于表现欢快、坚毅的情绪。

二黄:旋律较为平稳,节奏舒缓,唱腔凝重浑厚,更宜于抒发沉郁、悲愤的情绪。

师:请问:你觉得《苏三起解》属于哪种唱腔呢?生:西皮师:对,这首《苏三起解》属于西皮唱腔,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首与《苏三起解》有着相似之处的《京调》,同学们来听听它的第一主题,它们到底有什么联系呢?三、欣赏《京调》1、聆听《京调》第一主题师:演奏这首乐曲的主要乐器是什么? 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生:演奏这首乐曲的主要乐器是竹笛,情绪是欢快的。

师:同学们的感受都是正确的,乐曲的开始是一段引子,它运用了京剧“过门”的曲调,首先渲染了京剧音乐的气氛。

引子过后由笛子吹出了清脆明亮的旋律,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段京剧唱腔,使人感到轻松愉快。

但它到底哪里与刚才我们听的《苏三起解》有联系呢?生:回答师:真厉害!原来它们的音调是一样的。

(如果答不上,老师唱《京调》的第一主题旋律。

)请同学们也来唱唱《京调》的第一主题。

(学生再次聆听第一主题)(教师出示:第一句的曲谱,学生随教师的钢琴唱曲谱,教师提示乐曲的情绪)。

师:这是《京调》的第一主题,按照曲子的曲式结构,我们把这第一主题叫做(板书:引子 + A)2、聆听《京调》第二主题师:下面请同学们来听它的第二主题。

问:听听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在节奏和情绪上有什么不同?生:节奏慢下来了,情绪变得优美,舒缓。

师:是的,第二主题节奏舒展,旋律流畅,情绪变得优美、舒缓。

师:(出示第二主题旋律:请学生唱唱第二主题旋律,教师提示旋律优美,舒缓的情绪表达)。

师:同学们唱的真好听,这是《京调》的第二主题,我们把第一主题叫做A,那么这个第二主题叫做什么呢?B。

(板书:引子 + A + B )师:下面老师再来考考大家的耳力,听听在接下来的音乐当中,是否还有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呢?如果有,那么它们的顺序是怎样的?也看看大家听音乐时是否能一起静心的欣赏!3、欣赏第二部分音乐:问:这部分音乐当中你有听到熟悉的旋律吗?生:有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的旋律问:那它们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生:A + B + A师:太厉害了你们,真不错!完全正确,我们再来听一遍,一起见证你们的完美回答。

(再次欣赏这部分音乐)师:这部分音乐再现了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

4、聆听结尾部分师:现在请同学们听听,这样是不是音乐就结束了呢?主题旋律还有再出现吗?(聆听结尾部分音乐)问:是结束了吗?生:是的。

师:对了,这就是这整首乐曲的结构了。

(引子 + A + B + A + B + A 结尾),它是一首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

引子 + A + B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再现的 A + B + A ,第三部分是结尾。

5、完整欣赏《京调》师:现在请同学们来完整的欣赏这首《京调》,一起听听音乐中除了我们熟悉的笛子外,还有哪些乐器是你知道的呢?(欣赏《京调》)问:从音乐中还有哪些乐器是你知道的呢?生:二胡、~~~~~~师:同学们有些还是能听出来的,这首《京调》它是由笛子与乐队演奏的,主要是笛子,乐队指的是民族管弦乐,弦乐有胡琴、二胡等,这首《京调》(笛子与乐队),是顾冠仁于1960年根据京剧西皮原版和西皮流水音调改编的一首民族管弦乐。

乐曲采用清脆明亮的竹笛领奏,表现了一种欢快喜悦、生动活泼的情趣。

刚才我们听的《苏三起解》是选自梅兰芳的《玉春堂》,而这个《京调》的第一主题旋律与《苏三起解》相似,所以我们今天聆听欣赏的《京调》就是根据京剧《苏三起解》改编的,属于西皮原板。

四、延伸师:今天我们知道了京剧中的两大唱腔,西皮和二黄,也欣赏了西皮腔的曲子,《京调》和《苏三起解》,现在请同学们来欣赏二黄腔的曲子,一起听听看看二黄腔的京剧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聆听二黄腔的京剧片段)《望江亭》片段2、教师小结师:同学们,二黄唱腔的京剧片段也欣赏好了,咱一起说说你们今天学习后的感受吧!今天对于京剧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呢?生:回答。

师: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去搜索关于京剧方面的知识,然后呢能跟同学多多交流,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多多关注我们祖国的这门艺术,让我们的这门艺术发扬光大。

在《京调》音乐中学生走出教室。

教学反思:乐课堂上,孩子在课堂上无形的几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从而使我的音乐教学更上了一层阶梯。

五年级的孩子知识面不断扩大,不再一味的追求书本上单一的内容了,特别是对一些民族、民间歌曲,总是提不起学习和演唱的兴趣,我带着“怎样能使学生把民族音乐表现得轻松自在呢?”这个问题走进课堂,教授《京调》时。

歌词按照节奏会读之后,刚一打开录音机听范唱,一个孩子听到音乐后就脱口而出:“开始唱戏了!”随后使劲地在“咚咚咚咚呛”这一句“呛”的字音上用铅笔在他的地上敲了一下。

顿时,大家眼睛一亮,安静了一会儿,这一举动提醒了我,何不让全班同学一起来?这样既可以掌握旋律,又可以增添兴趣。

于是我提出了:大家认真听音乐,当你听到“呛”字时,就用手敲一下凳子。

这一来教室沸腾了,又很快静了下来。

第一次没有按要求做到,所有的衬词“咚咚咚咚呛”全敲了起来;第二次在我强调了要求之后,95%的学生能够作到。

学生的兴趣极度浓厚,每个学生都特别投入地听着音乐,嘴里唱着歌词,惟恐再漏敲掉一个“呛”字。

就这样,一首富有浓郁色彩的歌曲准确而又轻松得学会了,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声响了,学生的兴致未减还再要求“再敲一遍”……这一课,我的教学思路的设计是通过发现问题的方法来引入教学→教唱1、3、5乐句→学唱全曲→学生自由表现你听到的歌曲内容→在尽情的表演中学生不断的重复歌曲的旋律,让歌曲在欢乐中留在了每一位参与活动的孩子心间。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对京剧的介绍来引导学生欣赏由笛和乐队演奏的乐曲《京调》,整节课我以京剧知识为主线贯穿全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从京剧多彩的脸谱,到精美的扮相,再到听奏,给学生一个较高的艺术享受。

这节课的课堂气氛活跃、课堂纪律很好,不用老师去刻意的组织,我想是因为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完全的吸引了学生,给他们说、给他们动的空间与时间,他们始终处于一种“我想学、我要学”的状态下,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我还运用多媒体大容量的展示京剧不同行当的脸谱、人物、表演,演奏乐器等,激发学生学习京剧的欲望,使学生加深了对京剧的体验和理解,并扩展了与音乐的相关文化知识,突出体现了重视音乐实践,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的全新理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