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ppt课件

浙江省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ppt课件

应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 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语篇摘译】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运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位,而其
他星辰都环绕着它。”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信息对接】 下列各项是对孔子“为政以德”内涵的具体解读,请将前面“语篇摘译”中与各项 有关联的原文序号填在对应项后括号内。 A.“为政以德”要重教化,轻刑罚。( ) B.“为政以德”反对横征暴敛。( ) C.“为政以德”须富民。( ) D.“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做到为政需正己。( ) E.“为政以德”须做到取信于民。( ) 答案 A项,2、3;B项,4;C项,5、6;D项,7;E项,8、9。
9.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办事严肃认真并恪守信用,节约用 度并惠爱人民,役使百姓要按一定的时节。” 10.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译文:我听说有国的诸侯和有家的大夫,不忧虑国家贫穷而忧虑财富不均,不忧 虑人口稀少而忧虑动乱不安。
【参考译文】 子贡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说:“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 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
尚的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 姓也就会从善了。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 伏。”
齐景公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 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二)克己复礼——维序的制度规范 【内涵解读】
孔子所说的“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 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 系的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在位者自身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身不端正,下 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 8.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 不立。” 译文:子贡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说:“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 “去掉军备。”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剩下的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 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无粮顶多饿死,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 站不住。”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侧重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阅读实践
考点突破一 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经典思想内涵
《论语》的十大思想内涵 (一)为政以德——治国的德政主张 【内涵解读】
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 之道。也叫“德治”或“礼治”。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①重教化,轻刑罚;②反对 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③为政需正己;④举贤才。
译文: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 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 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 顺风倒伏。”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 之可也!”
译文:季氏比周公还富有,可是冉求还为他搜刮民财来增加他的财富。孔子说: “冉求不是我们自己人了,后生们尽可以敲起鼓来声讨他!”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 与足?”
译文:哀公向有若问道:“年景饥荒,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答道:“为什 么不用十分抽一的彻法呢?”哀公说:“十分抽二,我还感到不足,怎么能用那个彻 法呢?”有若答道:“老百姓富足了,您怎么会一个人不富足呢?老百姓不富足,您 怎么会一个人富足呢?”
6.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孔子到卫国,冉有给他赶车。孔子说:“人口很多呀!”冉有说:“人口 已经很多了,下一步做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说:“已经富 裕起来了,下一步做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
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除罪过
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 归顺。”
3.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 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 想?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秩序。(答出其中任意两个即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 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 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依法小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 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 偃。”(《论语·颜渊》)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 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