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火工岗位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技术标准一、岗位职责1.熟悉炉体构造,加热系统流程,煤气及废气设备的性能。
2.按时完成工作计划,保证各部分温度,压力达到技术指标。
3.熟悉焦炉的温度、压力制度,及其控制调节方法。
根据生产任务和配煤供量,执行规定的加热制度,保证焦饼在碳化室内全长、全高成熟,均匀准时成熟,并保持焦炉有较高的热工效率。
4.及时准确地计算各种数据,认真填写并保管好各种记录。
5.负责所使用的煤气、废气设备的维护,清扫加油检查调节。
6.按时提出各种备品、备件、工具、材料,合理使用并保管好各种工具、仪器、仪表。
7.掌管本岗位的特殊操作及事故处理。
二、岗位技术标准(一)温度制度1.燃烧室所有立火道任一点温度不超过1450℃,不低于1100℃。
2.延长结焦时间,标准温度不得低于1100℃,炉头温度不低于950℃。
3.各炉头火道温度与全炉平均温度差小于±50℃,不低于1100℃。
4.蓄热室温度不超过1320℃,不低于900℃。
5.焦饼中心温度1000±50℃(上部不低于950℃,上下两点差不超过100℃)。
6.炉顶空间温度为800±30℃,不超过850℃(结焦2/3周期时测定)。
7.小烟道温度不超过450℃,不低于250℃。
8.分烟道温度不超过400℃。
9.回炉煤气温度50±2℃。
10.直行温度的稳定性用K安(安定系数)来考核,K安≥0.95。
11.直行温度的均匀性用K均(昼夜平均温度均匀系数)来考核,K均≥0.95。
12.横墙温度的均匀性用K横(横墙均匀系数)来考核,K横≥0.95。
13.炉头温度的均匀性用K炉头(炉头均匀系数)来考核,K炉头≥0.95。
(二)压力制度1.燃烧室立火道看火孔压力保持0~5Pa。
2.集气管的煤气压力应保证吸气管下部碳化室底部压力在结焦末期不小于5Pa。
3.除边部蓄热室外,每个蓄热室顶部吸力与标准蓄热室吸力相比读数茬:上升气流为±2Pa(边道±4Pa),下降气流为±3Pa(边道±5Pa)。
4.用焦炉煤气加热时,总管压力不低于1500 Pa,主管压力不低于700 Pa。
5.孔过剩系数α应控制在1.2~1.5范围内。
6.炼焦相当耗热量不超过2220~2400kJ/kg范围。
(三)测量操作规定1.火道测量在下降气流时进行,测量点在鼻梁砖与灯头砖之间。
2.直行温度应在相邻两个交换内测完,计算平均值,记录上帐,并注明测量仪表的校正值,测量时间,日期,加热制度和测量人。
3.下大雨时不准测量。
调火工岗位操作规程一、一般操作(一)横排温度的测量1.每天测温度调节10排,交换后5分钟开始测量,单号燃烧室由机侧开始,双号燃烧室由焦侧开始,从第3至26火道逐渐上升。
2.每次测温时间不超过13分钟,两个交换内测完。
3.将所测数绘出每个燃烧室和10排平均及全炉平均横排曲线并计算出温度导数,曲线上两个标准火道之间的两侧温度差50℃斜率引一直线为标准线。
每个燃烧室实测火道温度曲线与标准差±20℃以上为不合格,10排横排超过±10℃以上为不合格,全炉横排以±7℃以上为不合格。
4.对不合格的应分析原因,并进行处理,若需要更换烧嘴,在下降气流时进行。
5.经常检查各立火道有无堵塞,,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横排温度均匀系数K横用下式计算:K横=(考核火道数—不合格火道数)/考核火道数(二)炉头温度的测量1.交换后5分钟开始测量,每次从交换机端燃烧室焦侧开始,由机侧返回,两个交换测完。
2.将测量数值分别计算出机焦侧炉头火道的平均温度,计算炉头温度均匀系数K炉头,测量温度与同侧平均温度差超过±50℃以上为不合格。
K炉头=(考核火道数—不合格火道数)/考核火道数3.发现炉头温度过高或过低的炉头火道要分析原因,并及时处理。
(三)蓄热室顶部温度的测量1.交换后立即测量上升气流蓄热室。
2.测量由交换机端蓄热室开始,每个交换测机侧或焦侧的单号或双号蓄热室,连续四个交换测完全炉。
3.测完要及时把测温孔盖好,做好记录,算出机、焦两侧的平均温度,指出蓄热室最高最低温度,记录上帐,当接近温度极限时,应增加测温次数。
4.测温时发现个别过高、过低有串漏下火等现象应检查原因及时处理。
(四)小烟道温度的测量1.小烟道温度检查蓄热室的热交换情况是否良好,并能发现炉体不严密造成的漏火、下火情况。
2.将缠好石棉绳的玻璃温度计插入下降气流废气盘测温孔内250~300mm深处,全炉必须一致,交换前10分钟按插入顺序开始迅速准确读出温度值。
3.为了减少误差,读书时不应拔出石棉绳,只准拔出温度计。
4.测完计算每测平均温度并上帐,小烟道温度最高不超过450℃,最低不低于250℃,分烟道温度不超过400℃,发现高低温、下火、吸力不好等现象要检查分析原因及时处理。
(五)炉顶空间温度的测量1.选取结焦时间和炉温都正常的碳化室,在其结焦时间2/3时,换上带眼炉盖,,用长1.3米,温度不低于1000℃的热电偶垂直插入装煤孔中至炉顶空间位置,15分钟后用毫伏计测量。
2.如需要考察整个结焦时间的温度变化,可在装煤后立即插入热电偶,每隔半个小时测量一次,直至出焦前半个小时为止,每次测完后将热电偶拔出。
(六)焦饼中心温度的测量1.选择炉温和结焦时间都正常的碳化室。
2.准备好测焦饼中心温度管(Dg50×4900mm),带眼炉盖(φ60mm)和管帽,测点位置在管内2.3米、3.5米、4.9米处,该三处焊有矽钢片。
3.装完煤后,将Dg50管(端缩口焊成尖端,管要直,管内清洁不漏气)。
分别插入带孔炉盖,盖好管帽,插下焦饼中心温度管,使其贴着炉盖,用火泥封好炉盖。
4.装煤后2小时,结焦中期和推焦前半小时,测量两边燃烧室横排温度。
5.推焦前4 小时开始测量,每半小时测一次,推焦前30分钟测最后一次。
测量各焦饼中心管距碳化室墙底600mm、1900mm和3200mm上中下三点矽钢片温度。
6.测完焦饼后,推焦前半小时关闭翻板,拉开上升管盖,然后拔出焦饼中心温度管,垂直放好以备用。
7.在出焦时应观察焦饼成熟情况,并负责取焦样送化验室作焦质分析,并将原料配比、装煤量、煤质水分、焦质分析结果,所测的焦饼中心温度、煤线、焦线等数据按规定记录填写。
焦饼中心温度计算公式:T中心=(T机上+T机中+T机下+T焦上+T焦中+T焦下)/68.焦炭推出后,测碳化室墙面温度(市与焦饼中心温度相同位置的墙面温度),测量点上部是火道跨越孔处。
测量顺序从上到下测两面炉墙。
上、中、下三点要成一直线,测量点应避开有石墨的地方。
9.测量结束后,要对本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做出结论并记录上帐,以指示加热制度的制定或修订。
(七)冷却温度的测量1.在焦炉正常操作和加热制度稳定的情况下,选择9个相邻的燃烧室,分别在机焦侧,测温在标准火道下降气流时进行。
2.整个测量过程中禁止改变煤气加热量、烟道吸力、进风口开度以及提前或延长推焦等现象。
3.看火孔只准在测量时打开,每次测量后立即盖严,一个人测一个火道温度,机焦侧全部测完不能不能超过2个交换。
4.换向后一分钟测第二次,以后每隔一分钟测量一次,指到下次交换前3分钟为止。
5.将测量数据分别算出9个燃烧室机焦侧换向后每分钟的平均温度和换向后20秒的平均温度,并计算处与20秒的温度之差值,然后画出冷却曲线,确定新的直行温度的校正值。
6.当结焦时间改变1小时以上,并时间较长时,当配煤比变化较大以及加热制度有较大变化时,要随时重新测量冷却温度、焦饼中心温度和炉顶空间温度等。
(八)W曲线的的测量1.装煤后第一个交换开始测量碳化室两侧的燃烧室一排的机侧标准火道和另一排叫测标火道,交换后10分钟开测。
2.根据测量温度和测量时间,绘制W曲线。
3.由区县分析炉体传热和结焦情况。
二、各项压力的测量(一)蓄热室顶部吸力的测量与调节1.选择炉体状况较好,对全炉有充分代表性的做标准蓄热室,一般要求具备以下条件:(1)相应的燃烧系统阻力正常,吸力稳定。
(2)横排温度曲线较好,空气过剩系数正常。
(3)蓄热室无漏火、下火现象。
(4)尽可能位于中部区。
(5)与标准蓄热室有关的碳化室不要处于装煤后初期或推焦前期。
2.测量过程中,加热制度应保持不变。
尽可能在检修期间测调吸力,炉顶看火孔盖、装煤口盖、上升管盖应关闭。
3.检查测量并记录全炉各蓄热室的废气翻板开度、铊杆提起高度、并注意检查蓄热室封墙和废气盘双叉口的严密情况。
4.按仪表规程验好斜型微压计,吹气检查测压管是否畅通,,是否严密。
5.将微压计负端接标准蓄热室的测压管,正端接其它蓄热室测压管。
6.交换后5分钟开始测量,逐个接通各被测蓄热室的测压管,插管接头四周应严密,,胶管不能折叠。
7.微压计读数即为各蓄热室与标准蓄热室的压力差,当仪表液柱低于零点表示被测量的吸力大于标准蓄热室,仪表上液柱高于零点则相反。
8.上升气流吸力以符合炉温加热正常为标准,机焦侧蓄热室顶部吸力与标准蓄热室顶部吸力比较,上升气流不得超过±2Pa,下降气流不得超过±3Pa。
达不到要求分析原因处理,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完好。
9.全炉吸力测量后,参照温度变化和火焰燃烧、空气过剩系数等情况进行调节,调节时应考虑上升和下降之间相邻蓄热室之间的吸力的相应关系。
10.开、关废气翻板调节蓄热室下降气流顶部吸力,调节废气盘进风口尺寸,调节蓄热室上升气流顶部吸力。
(二)蓄热室阻力测量1.将检验好的微压计正端与蓄热室相连,负端与烟道测压孔相连,两管垂直于气流方向同时插入。
2.交换后5分钟从交换机端开始测量上升、下将时每个蓄热室的小烟道与蓄热室顶部之间的压力差,该压力差即为蓄热室阻力,连续四个交换测完。
3.测完并做好记录。
(三)燃烧系统五点压力测量1.按规定将3台微压计检验准确,并用三通管互相校正,应没有误差或找出差值,并准备好连捷管和插入管。
2.在两个标准蓄热室机焦侧分别进行,但该碳化室应处结焦中期。
3.将两台微压计的正端分别插入两个标准蓄热室顶部,炉顶微压计正端插入与该两蓄热室统一系统燃烧室的标准测温火道内。
4.将微压计调好后分别接好各测压管,,设专人联系,在换向后5 分钟,五点开始同时测量,测上升气流蓄热室与下降气流蓄热室吸力差,测量完毕,换算出各点压力,,绘制成五点压力曲线图,并记录当时的加热制度,注明时间、人员等。
(四)看火孔压力测量1.检验好微压计,准备Dg15mm长150mm下端带盖的铁管以及胶管。
2.选择加热制度正常,在不出炉或检修时进行测量。
3.将胶管一端与铁管连接好,另一端与微压计的负端相连,检查各接头和胶管严密不漏,交换后5分钟开始测量,两个交换测完全炉,测完后做好记录。
(五)碳化室底部压力测量1.事前检查吸气管正下方的碳化室门下部,有无测压孔,何时出焦,并校演好压力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