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种植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种植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种植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宽幅精播种植模式1.党伟,马超,赵强,冯质会,刘学谦. 宽幅精播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 河北农业科学. 2015(19)小麦宽幅精播栽培能够有效协调小麦产量三因素之间的关系,实现小麦高产稳产。

宽幅精播处理的小麦基本苗数、冬前茎数、冬前三叶以上大蘖数、春季最大茎数和成穗数均>CK,增长率为5.17%—8.63%(表1)。

表明宽幅精播能够促进小麦冬前分蘖,有效增加冬前三叶以上大蘖的数量,提高分蘖成穗率。

分析原因主要是宽幅播种栽培时小麦群体田间布局更加优化,能够有效改善田间小气候状况、增强通风透光能力,进而促进小穗及小花分化发育。

宽幅精播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表明宽幅精播能够提高小麦灌浆期籽粒的日均灌浆强度。

宽幅精播栽培较好地改善了小麦田间群体结构,使得植株光合性增强,叶片绿叶功能期延长,进而提高光合物质持续向籽粒运输的能力。

宽幅精播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表明宽幅精播能够改善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明显提高小麦产量。

进一步说明在相同播种和种植条件下,宽幅精播栽培通过农机农艺技术措施优化组合,使得小麦产量三因素更加协调,对进一步提高产量水平、实现小麦高产稳产具有比较好的促进作用。

2.余松烈,董庆裕.667m²产量700一800 kg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J] . 农业知识. 2008. (8):1 -2.生产实践表明,小麦宽幅精播栽培能够使小麦种子分布均匀,有效减少缺苗断垄和疙瘩苗现象,克服了密集条播造成的籽粒拥挤、个体争肥争水、根少、苗弱的缺点,在培育冬前壮苗、合理布局群体、增强光合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 刘保华,苏玉环,申景梅,赵文梅.王雪香,冯佳,马永安. 冀南麦区小麦适宜播种方式研究[J] .河北农业科学,2012. 16 (8):9一14.小麦产量由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3个因素决定。

在小麦生产中,只有三因素相互协调,才能实现小麦高产稳产。

4. 赵海波,于凯,曲日涛,李延奇,赵利华. 宽幅精播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2012. (6):42一45.本研究结果显示,小麦宽幅精播栽培能够较好地协调小麦产量三因素之间的关系,实现小麦高产稳产。

小麦宽幅精播能够提高小麦出苗率,利于实现苗全苗壮和培育冬前壮苗,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率,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从而为小麦后期产量的形成奠定基础5. 杨春玲,关立,侯军红,王阔,宋志均,韩勇,李晓亮.黄淮麦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效用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2007, (4):19-23.宽幅精播栽培高产的主要机理是改传统的密集条播籽粒拥挤成一条线为宽幅精播种子分散式粒播,克服了密集条播造成的籽粒拥挤、个体争肥争水的缺点,能够培育冬前壮苗、合理布局群体、增强田间通风透光能力。

合理改善小麦群体结构,增强小麦群体的光合性能,且促进小麦个体健壮发育,使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从而实现小麦高产稳产。

6. 窦丽,刘雪梅,戚春峰等.小麦宽幅播种高产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5):31-32.宽幅精播个体发育健壮,群体生长合理,无效分蘖少,有利于单株成穗,分蘖成穗率高。

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是由穗数、穗粒数和粒重这3个产量构成因素共同决定的。

前人研究表明,宽幅精播由于麦苗在行内分布均匀,具有明显的边际效应,单株营养面积大,通风透光条件好,利于籽粒干物质积累,千粒重明显增加,增产效果显著。

7王奎良,赵海波,胡乐奇,曲日涛. 宽幅精播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影响的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 2012(09)作物产量主要取决于作物群体的受光能力和群体内部光分布特征,而小麦群体的结构和功能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基础。

等行距宽幅精播小麦群体的透光率明显优于留套种行宽幅播种小麦,前者优化了群体的受光条件,减少了遮光损失,中、下层叶片受光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发挥其光合潜力。

此外,小麦等行距宽幅精播扩大了行距,有利于小麦根系生长,单株素质高,群体质量好;扩大播幅,种子分布均匀,无缺苗断垄、无疙瘩苗;宽幅精播起到一次性镇压土壤,耙平压实,形成的波浪型垄,有利于增加蓄雨量;播种量相对准确,有利于培养健壮个体,构建合理群体,具有明显增产效果。

本研究表明,等行距宽幅精播显著增加了小麦叶绿素含量,对小麦花后的光合特性及产量有显著影响,且产量达到了超高产水平,对于旗叶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及蒸腾速率等光合特性指标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等行距宽幅精播改善了群体冠层小气候条件,田间荫蔽时间短,通风透光,降低了田间温度,提高了营养物质向籽粒运输能力;此外等行距小麦宽幅精播有利于单株成穗,分蘖成穗率高,绿叶面积大,功能时间长,延缓了小麦后期整株衰老时间,不早衰,落黄好,显著增加了亩穗数和产量。

因此,小麦等行距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处理好麦田群体与个体矛盾的基础上,扩大行距、扩大播幅,降低播种量、播种均匀;促进小麦个体发育更健壮,质量更好;使单株成穗多、穗大、粒多、粒饱,是一项显著增产的农机农艺相结合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8段剑钊,李世莹,郭彬彬,张元帅,冯伟,王永华,朱云集,郭天财.宽幅播种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J]. 核农学报2015,29(10):2013 -2019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面积日益减少,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提高单产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优先发展方向。

不同的种植方式构造出不同的群体生长微环境,形成不同的群体结构,进而影响各品种的分蘖和成穗特性。

宽幅带播较CK更有利于单株分蘖与成穗数的提高,播幅增大,个体分布均匀,相对于条播拥挤一条线,宽幅带播减小了个体间的竞争,减弱了群体环境对分蘖发育生长的抑制作用;同时,适当缩小带间距有利于控制拔节前的群体数量,减少无效分蘖的滋生,增加有效分蘖的数量,提高了成穗率,改善了中后期群体的通风透光条件,宽幅带播比条播更有优势。

宽幅播种种植方式有利于协调群体结构宽幅播种方式是在近年来小麦缩行条播的生产实践基础上,为进一步扩大株距的现实需求而提出的,通过改以前的条播为带播来实现。

对于宽幅播种种植方式,余松烈等对此研究较多,该种植方式单株营养面积大,通风透光条件好,个体健壮,有利于增穗稳穗,千粒重明显提高.增产效果显著。

在同样高产栽培条件下,采用宽幅精播,小麦根系发达,冬前次生根条数增加,分蘖增多,提高了植株的抗逆性,有利于高产。

本研究采用的新型宽幅带播种植方式苗带为8cm.麦苗在苗带内分布均匀,群体整齐度提高,单株营养面积增大,个体健壮,群体结构合理,从而优化群体干物质生产能力。

在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新形势下,研究宽幅带播种植方式机械精播技术及其综合配套措施对于提高产量和增加光能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条播,宽幅带播种植方式出苗均匀,个体健壮,群体结构较合理,穗数足,穗粒重高,增产效果显著。

其原因在于宽幅带播缩行距、扩株距,个体间竞争减小,群体透光率提高,净光合能力增强,无效分蘖滋生减少,分蘖成穗率得到提高,产量构成因素较协调。

9.李世莹,王永华,冯伟,侯翠翠,朱云集,郭天财.宽幅带播对大穗型冬小麦冠层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报.2013.33(2):320一324在宽幅带播种植方式下适当缩小行距,可提高群体透光率和冠层湿度,降低冠层温度,有利于减轻北方小麦灌浆期高温干旱对籽粒充实的影响。

10.余松烈,董庆裕.667平方米产量700一800千克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田[J].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2008. (8) :511.赵丹丹,沈加印,郎坤,刘泉汝,李全起.宽幅精播和灌溉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2(10)结果显示,灌拔节水和抽穗水后。

宽幅精播的分蘖消亡速率低于常规种植。

在冬小麦生育后期,宽幅精播显著提高了干物质积累量,宽幅精播的产量显著高于常规种植,增产的原因在于穗数的显著增加。

研究表明,宽幅精播结合灌拔节水和抽穗水为一种值得推广的节水种植模式12.李全起,陈雨海,周勋波,余松烈.灌溉和种植模式对冬小麦播前土壤含水量的消耗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9, 35(1): 104−109在我国华北平原的粮食作物生产中, 灌溉主要集中在冬小麦生育期间, 且主要采取大水漫灌形式,灌溉水的利用效率非常低。

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用于灌溉, 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并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

目前, 华北平原的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 m左右, 这主要是由于灌溉麦田面积的增加以及灌溉水利用效率低等而引起的。

因此, 传统大水漫灌小麦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严重挑战。

为了大幅度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一些学者试图从改变作物的种植模式入手, 研究了种植模式对作物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13 Wang F H, Wang X Q, Ken S. Comparison of conventional, flood irrigated, flat planting with furrow irrigated, raised bed plantingfor winter wheat in China. Field Crops Res, 2004, 87: 35–42Wang 等研究表明, 冬小麦垄作比平作种植节水 30%, 产量提高约 10%。

14 Abu-Awwad A M. Effects of sand column, furrow and supplementalirrigation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n arid environment. Irrig Sci, 1999, 18: 191–197Abu-Awwad指出沟灌较漫灌可提高土壤水分含量约 230%, 从沟的中央向两边扩展, 土壤水分含量呈对数下降, 从而改变了灌溉水在土壤中的分布, 有利于作物吸收利用。

15 Kang S Z, Shi P, Pan Y H, Liang Z S, Hu X T, Zhang J. Soilwater distribution, uniformity and water-use efficiency under alternate furrow irrigation in arid areas. Irrig Sci, 2000, 19:181–190与传统沟灌相比, 隔沟交替灌溉可减少灌水量 15%, 显著提高小麦和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WUE)。

种植模式的改变会影响夏玉米田的水分传输势能和传输阻力, 还能对集雨、土壤侵蚀和光能利用率产生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