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基本要点
现场心肺复苏 操作内容
A. B. C. D.
意识评估和开通气道 呼吸评估和人工呼吸 循环评估和人工循环 心律评估和电除颤
心脏停搏的诊断
原发性心脏停搏发生即刻多会出现全身或四肢抽搐,继之意 识丧失,此时如能确认无脉博,则可以确诊心脏骤停。 医院内诊断心脏骤停:①突然意识丧失, ②大动脉搏动消失 院外现场:①有无意识,②有无自主呼吸,③有无自主循环
立即呼救:
急救电话:120,999(启动EMS) 如果附近有AED尽快取来! 叫附近的人前来支援,组织团队抢救
保证病人处于安全的环境 和正确的体位
如果现场有危险,应立即将其转移 到安全地带 应使病人平卧在硬的平面上,四肢 和躯干平直无扭曲。
胸按压:
专业人员到达现场,在确认患者无反应且没有 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即仅仅是喘息)的情况 下还要确认是否有脉搏(即有无自主循环), 方法是探明有无颈动脉搏动,确认没有自主循 环应立即开始胸按压。 对非专业人员,在确认无自主呼吸后,复苏指 南不推荐用触摸颈动脉搏动确认无脉,而是以 病人持续无反应、无正常呼吸来判断自主循环 停止,立即开始胸部按压。
胸按压的具体要求
CPR操作自始至终要保证气道畅通;(单人施救时,首次 完成30次按压后打开气道,多人施救时应在开始按压同 时开放气道) 每次按压后完全解除对胸骨的压力使胸廓完全恢复原状 (释放完全),但按压之手掌根部不应离开按压部位; 为保证持续有效的按压力度,有条件时应适时更换操作 者;每2分钟更换操作者,5秒钟内完成更换。 尽可能不间断按压,两次人工通气的时间不超过5秒; 重要操作如插管、血管穿刺、评估生命体征等不超过10 秒钟。
为什么不要间断?
按压的作用,有效的标志--6 5 4 3 2 1 0 Normal CO CPR
Del Guercio LRM, et al. Circulation 1965; 32:I171-180.
开放气道:
清除口腔和咽喉异物 用“抬下颏,压前额” 法使头后仰,这种手 法可以解除舌后缀对 咽喉部的堵塞 复苏救治的自始至终 都要保持气道开通状 态
先除颤还是先CPR?(2005)
刚刚出现的室颤和无脉性室速,及时电击 转复是非常重要的,以往的资料显示及时 的电击转复成功率在90%以上。 心脏停搏4-5分钟以上电击效果会明显降 低。根据心肺复苏指南推荐,成人心肺复 苏中对于已经停搏4-5分钟以上或对停搏 时间不能确定时,应先进行2分钟(或5个 30:2)的CPR再给与电击除颤。
按压与除颤
对室颤或无脉室速电击一次后立即CPR 2分钟或5个 30:2,再确认心律,如果未能转复再重复除颤
确认 确认 VF/VT 30:2×5(2min)
如果转复窦律成功,确认自主循环恢复(一定要有脉 搏)且恢复有效的自主呼吸,则停止CPR,维持循环 和呼吸功能,争取尽快脑复苏,尽可能减少其它脏器 的损伤。
几点重复说明
成年人心肺复苏胸按压和人工通气的比例为 30:2,即按压30次通气2次,每进行5个30:2 为 一个周期的 CPR,历时大约2分钟。 每进行一个周期 CPR后,检查自主循环和自主 呼吸是否恢复及心电节律,CPR暂停时间不应超 过10秒钟,如果没有恢复则继续一个周期的CPR, 反复上述操作直到恢复自主循环。 一旦恢复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停止CPR并给予 必要的支持,维持有效的循环和通气功能,争 取尽快实现脑复苏。 如果仅恢复自主循环,没有自主呼吸,则继续 人工通气,频率为10-12次/分钟。
除颤和监护到位后的心肺复苏
心脏停搏初始90%以上会表现为心室纤颤, 很少一部分为无脉性室速,其余分别为心电 静止、无脉电活动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心室纤颤和无脉性室速属于可电击心律 (Shockable Rhythm),可以通过电击转变 为窦性节律。其它节律的心脏停搏电击无效, 称为不可电击心律(Nonshockable Rhythm)。
医院内使用 AED
2010(重新确认的 2005 版建议):虽然
证据有限,但可以考虑为医院环境配备 AED 以便进行早期除颤(目标是在倒地后 3 分钟内电击),特别是在员工不具备节 律识别技能或者不经常使用除颤器的区域。 医院应监测从倒下到首次电击之间的间隔 时间和复苏后果。
简化的成人心肺复苏流程 2010
Weisfeldt ML, Becker LB. JAMA 2002: 288:3035-8
Defibrillation vs. CPR first
60% 50% 40% 30% 20% 10% 0% ROSC D/C Hosp 1yr Surv
(< 5 minute response time)
胸按压的具体要求
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中点或胸骨体下半段 按压手法:双手手指相扣,在下一只手掌根部 接触按压部位,垂直用力向下按压,要求肘关 节伸直,双肩关节连线中点-双肘关节连线中 点-按压之手掌根部三点为一直线,施术者以 上半身体的重量下压病人胸骨。 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钟;每次释放完全! 按压幅度:每次按压使胸廓下陷至少5厘米。 胸按压与人工通气的比例:成人心肺复苏在建 立人工气道之前按压通气比例为30:2,建立 人工气道之后(气管插管后)按压仍然是100 次/分,通气10-12次/分。
Hale Waihona Puke 2010成人 基础生命支持流程
对无反应者立即识别并启动急救系统, 在患者无反应且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 呼吸(即仅仅是喘息)的情况下开始 进行心肺复苏。 从流程中去除了“看、听和感觉呼吸” 。 继续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以足够 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 压后胸廓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 并避免过度通气) 更改了单人施救者的建议程序,即先 开始胸外按压,然后进行人工呼吸( C-A-B 而不是 A-B-C)。 单人施救者应首先从进行 30 次按压 开始心肺复苏,而不是进行 2 次通 气,这是为了避免延误首次按压 按压速率应为每分钟至少 100 次( 而不是每分钟“大约” 100 次)。 成人按压幅度已从 4 至 5 厘米的范 围更改为至少 5 厘米。
心脏骤停发生时的主要心电类型
室颤(VF) 无脉性室速(VT)
无脉性电活动(PEA) (电-机械分离)
心搏停顿(Asystole)(心电静止,“直线”) “Shockable and Nonshockable rhythm” 其它(较少见):症状性缓慢心律失常和室上性快 速心律失常
心肺复苏-----生存链
除颤
社区非专业施救者 AED 项目
建议公共场所安保人员进行第一目击者心肺复苏并 使用AED,以提高院外心脏骤停的存活率。 再次建议,在发生有目击者心搏骤停概率相对较高 的公共区域(例如,机场、赌场、体育场馆)推广 AED 项目。 为尽可能提高这些程序的有效性,AHA继续强调组织、 计划、培训、与 EMS 系统连接以及建立持续提高质 量过程的重要性。 目前证据不足,还不能确定是否应建议在家庭部署 AED。
Three-Phase Model of Resuscitation
100% Myocardial ATP
三个复苏时相
0
除颤器几乎总是在循环时相到达
Electrical Phase Circulatory Phase Metabolic Phase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Arrest Time (min)
P=.04
P=.006
P=.01
CPR first Standard
Wik et al. JAMA 2003: 289:1389-95
Priming the Pump
After 90 seconds of CPR !
Patients who received bystander CPR had almost four times better survival rates.
人工通气:
在现场专业人员到达之前或者 没有辅助设备时,人工通气只 能是口对口或口对鼻通气; 要点是在畅通气道的前提下, 施术者平吸一口气,平稳吹入, 注意不要漏气,对口吹气时将 病人鼻孔闭合,对鼻吹气时将 口闭合,以免漏气。 每次务必平稳吹入,时间应在 1秒钟以上。
人工通气:
专业急救人员人工通气最 好先用简易呼吸器,有条 件者同时给氧,给氧时每 次通气(潮气量)400600ml,频率10-12次/分 钟,每次≥1秒钟; 应注意面罩必须与病人的 面部严密对合,以免漏气。 参与急救的人员应掌握简 易呼吸器的使用方法。
现场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 (2005)
确认意识状态 (有无意识) 呼救:①打急救电话、②取AED、③请求支援 保证病人处于安全的环境、正确的体位 开放气道----------------------A 确认自主呼吸,开始通气--------B 确认自主循环,开始按压--------C 胸按压+人工通气(30:2) 确认自主循环和呼吸是否恢复(每5个30:2) 没有恢复自主循环,继续CPR 恢复自主循环和呼吸,停止CPR,支持生命
心脏停搏: 心源性与窒息性
由于心脏急性病变而发生的停搏,大多数以 室颤开始,因此又称为室颤性停搏; 心源性停搏发生前或发生即刻心外组织代谢 和功能尚好,血液氧合正常; 由于心外组织病变,缺氧、中毒、代谢障碍 等造成继发性心脏停搏称为窒息性停搏; 窒息性停搏发生前后机体组织细胞代谢广泛 异常,狭义窒息者(气道梗阻、肺炎、肺水 肿、呼吸抑制等)血液含氧量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