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第1章绪论
课本自学测试题P.25 一、名词解释:
1.公共关系P4;
2.公共关系活动P4;
3.公共关系观念P5;
4. 社会组织P9;
5.公共关系的传播模式 P17
6. 公众P11;
7.非公众P14;
8.潜在公众P14
9. 边缘公众 P.15
10. 独立公众 P.16
11. 知晓公众 P.14
二、单项选择题
1. A
2. A
3. B
4. A
5. C
四、多项选择题
1. ABCDE
2. ABCDE
3. ABE
4. ABCDE
5. CDE
五、问答题:
1.如何理解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和公共关系观念的含义?(P.4-6)
答:(1)公共关系状态。
是指一个组织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舆论的状态,即这个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现实形象。
一般来说,公共关系有四种状态:第一种是高知名度、高美誉度,这种状态是组织最理想的状态;第二种是高知名度、低美誉度,这是最不理想的状态,表明组织处于一种危机状态;第三种是低知名度、低美誉度,这是组织的原始状态;第四种是低知名度、高美誉度,这是组织的一种较为稳定和安全的状态,说明组织处于发展阶段,有很好的发展前程。
任何组织都会有一种公共关系状态,且属于这四种状态中的一种。
(2)公共关系活动。
公共关系活动(也称工作或实务)是指一个组织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争取公众舆论支持而采取的政策、行动和活动,主要使用协调、传播、沟通等手段,即以创造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为目的的一种信息沟通活动。
这种活动是主观见诸客观的一种社会实践。
(3)公共关系观念。
公共关系观念,是人们在公共关系实践中形成的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倾向的深层的思想意识,既有易显的公共关系观念,也有尚未被人意识的潜在观念,是人们对公共关系活动的一种自觉的认识和理解。
公共关系观念的内容主要有:①形象观念。
②公众观念。
③传播观念。
④协调观念。
⑤互惠观念。
2. 简述公共关系的特征。
(P.6-8)
答:公共关系的特征是指公共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形态,科学形态的公共关系与其他任何关系都不同,有其独特的性质。
(1)情感性。
公共关系是一种创造美好形象的艺术,它强调的是成功的人和环境、和谐的人事气氛、最佳的社会舆论,以赢得社会各界的了解、信任、好感与合作。
情感性是公共关系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2)双向性。
公共关系是以真实为基础的双向沟通,而不是单向的公众传达或对公众舆论进行调查、监控,它是主体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信息系统。
以双向沟通过程为特征的传播活动是公共关系实质性的方面。
(3)广泛性。
公共关系的广泛性包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公共关系存在于主体的任何行为和过程中。
另一层意思指的是其公众的广泛性。
(4)整体性。
公共关系的宗旨是使公众全面地了解自己,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声誉和知名度。
(5)长期性。
公共关系的实践告诉人们,不能把公共关系人员当作“救火队”,而应把他们当作“常备军”。
3.什么是“公众”?简述公众的基本特点。
(P.11-13)
答:公共关系工作对象统称为公众。
其特定含义是:与一个社会组织发生直接或间接关系,对该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现实的或潜在影响力的个人、群体和社会团体。
简言之,公众与组织之间必须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公众有其自身的特点:
(1)群体性。
任何组织的公众都是由各种群体相互交织、相互渗透而构成的。
(2)同质性。
即公众的形成是由一个组织的性质来确定的。
(3)变化性。
公众不是封闭僵化、一成不变的对象,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4)相关性。
公共关系所指的公众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人民大众或劳苦大众,而是指与特定社会组织相关联的个人、群体和组织。
4、如何按照公众的态度进行公众分类?(P.15)
答:我们依据公众对组织是否具有合作态度将其划分为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独立公众。
(1)顺意公众,又称为支持公众,是指对组织持赞赏、支持、合作和信任态度的公众。
他们是推动组织发展变化的基本公众与主要力量。
(2)逆意公众,又称为敌对公众,是指对组织持反对意见、不合作态度,甚至采取敌对立场的公众。
他们是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对象。
(3)独立公众,又称中立公众或不确定公众,是指那些持中立态度或态度不明朗,或未表态的公众。
对于公共关系工作人员来说,顺意公众是组织的基本依靠对象,逆意公众是组织急需转化的对象,独立公众是组织值得争取的对象。
5. 说明公共关系与庸俗关系的区别。
答:公共关系与庸俗关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者产生的基础不同。
公共关系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现代民主制度不断发展、信息手段十分先进的产物;庸俗关系则是在封闭落后的经济条件下,生产力不发达、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物质供应不充足的产物,带有浓厚的血缘、地缘的色彩。
(2)两者的理论依据不同。
公共关系以现代科学理论为指导,按照正确的目标、科学的方式、规范的组织形式、严格的工作程序和道德准则来进行;庸俗关系则建立在市侩经验的基础上,其方法是险恶的权术,奉行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条。
(3)两者的活动方式不同。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正当联系,主要是通过正式渠道,采取大众传播或人际传播等手段,公开地进行活动,其活动是正大光明的。
庸俗关系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不正当联系,是私人之间相互利用的一种不正当的活动。
(4)两者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
公共关系以建立良好的组织形象、提高知名度与美誉度、维护组织与公众双方的合理利益为目标,恪守公正诚实、信誉至上的原则,从而使组织获取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庸俗关系则
是通过各种卑劣手段,来达到个人私利的目的。
前者为公共利益而奋斗,后者只是为个人的私利而投机钻营。
(5)两者产生的效果不同。
公共关系通过有计划的一系列活动,使社会组织在与社会整体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不断发展,其结果是组织、社会、国家和公众都受惠:为社会创造一种以诚相见、讲求信誉、提高声望的良好风气;有利于形成和谐、友善、正常、健康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的发展。
庸俗关系则将人际交往商品化,使人们变得唯利是图、目光短浅,整个社会充满市侩气,个人中饱私囊,而国家和公众的利益却遭到损害。
因此,庸俗关系严重污染社会风气,毒化人们的心灵,破坏正常的人际关系,降低社会的文明程度,对社会产生恶劣的影响,起到阻碍社会进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