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岩型矿床总结
斑岩型矿床
概念:空间分布和成因上与一些弱酸性的斑岩类小侵入体有关,规模巨大,低品位的细脉浸染型矿床。
主要以铜、钼为主,也有斑岩钨矿(含钼)、斑岩锡矿。
其矿体可以产在斑岩体内部,也可以产在围岩中。
成矿地质环境:位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和板块内部构造岩浆活动带内。
成矿时代:岩体时代一般较年轻,有重要意义的斑岩型矿床均出现于显生宙,特别是中、新生代,其次是晚古生代。
共同特征:
①矿化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等
②具有一定的面型矿化蚀变分带性,硫化物大量出现,富含黄铁矿。
③矿石具细脉浸染状构造。
工业意义及经济意义:Cu、Mo为主,其次为W、Sn、Au、Ag、Pb、Zn等。
规模大、品位低、矿化均匀。
埋藏浅,易开采,矿石成分简单,易选,可供综合利用的矿种多。
斑岩型铜矿床
斑岩型矿床以斑岩型铜矿床为主,又称细脉浸染型铜矿床,是目前最重要的铜矿床和钼矿床类型,约占世界已探明铜矿储量的一半,钼矿储量的三分之二。
美国、智利、秘鲁三个主要产铜国家的铜矿储量的80~90%来自斑岩型铜矿床。
近年来,我国江西、云南、黑龙江、西藏、河南等地也相继有所发现,斑岩型铜矿床已成为我国的主要铜矿床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以其全岩均匀矿化、埋藏浅、适于露采、规模大、选矿回收率高为特征。
铜品位一般在0.4%左右,少数可达0.8%,单个矿床的铜储量可达百万吨,矿石中除伴生钼外,还有金、银等元素可综合利用等特点,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铜矿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常成群成带出现,构成成矿区或成矿带。
有时斑岩铜矿床还和其它矿床类型相伴产出,构成一个成矿系列。
成矿地质条件
1.岩浆岩条件
中酸性、钙碱性、浅成或超浅成、小型斑岩侵入体。
(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等)。
岩体规模较小(<1-2km2) 个别达10余km2。
岩体的形成时代以中―新生代为主。
化学成分以富钾为特征(K2O>Na2O)。
岩体的酸性程度影响矿化类型:SiO2 62-68%的斑岩---以铜为主的矿床,SiO2>68%的斑岩---以钼为主的矿床。
研究表明,最具成矿潜力的含矿斑岩,通常具有埃达克质岩浆亲合性,显示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如高SiO2,高AL2O3,极度富集Sr,极度亏损Y和轻稀土。
2.构造条件
岛弧(陆缘弧)环境、碰撞造山带及板内深断裂带是形成斑岩铜矿带的最重要构造环境。
含矿斑岩的侵入大多和深大断裂有关,矿床常呈带状分布,分布于深断裂两侧的次级断裂构造系统中。
矿体常受次一级构造控制,即岩体和围岩中的微裂隙控制。
含矿侵入体及其附近常具含矿的爆发角砾岩体。
据北美58个斑岩型铜矿床统计,含角砾岩的占70%,我国赣西北、豫西等地的斑岩型矿床中也发现有角砾岩体,它是寻找斑岩型矿床的重要标志之一。
角砾岩常呈筒状或脉状分布于斑岩体内或其附近,下限可能为2~3公里。
角砾岩中常具金属矿化,甚至形成富矿。
角砾岩由于挥发份从岩浆中逸出而引起的膨胀造成的。
3.地层条件
围岩岩性对斑岩铜矿床的成矿有重要影响:
当围岩为硅铝质岩石时,矿化主要在岩体顶部集中,很少进入围岩;只有当围岩裂隙特别发育时,含矿热液不仅在岩体中聚集,还可沿裂隙进入围岩形成矿化。
德兴斑岩型铜矿床的矿化主要分布在围岩中
当围岩为碳酸盐岩石时,在接触带还可形成矽卡岩型矿床,构成斑岩铜矿床和矽卡岩型矿床的矿床成矿系列。
这时岩体内为细脉浸染型矿石,接触带及围岩中则为致密块状硫化物矿石。
围岩蚀变及分带
矿床的围岩蚀变很发育,蚀变范围可达几百米到几千米。
常具明显的、有规律的水平和垂直分带现象。
多数情况自岩体中心向外可分为:1.钾化带(钾质蚀变带)2.石英-绢云母化带(似千枚岩化蚀变带)3.泥化带(粘土化带)4.青磐岩化带
上述四个带在一个矿床中不一定都存在,可以是其中某一两个带特别发育。
据研究我国大部分斑岩铜矿床泥化带不发育,最重要的是钾化带和石英绢云母化带,其强度、范围和矿化的规模有直接关系。
斑岩型铜矿床围岩蚀变的研究意义:它是寻找斑岩型铜矿床的主要标志,为找矿勘探提供有益的线索和明确的方向,可以用来帮助判断矿床的剥蚀深度。
提供成矿热液的性质、成矿温度、盐度以及热液来源等成矿理论信息。
矿化特点
与上述蚀变带相对应,出现一定的矿化分带,如下图。
图斑岩型矿床典型矿化及其分带图斑岩型矿床典型矿石构造及其分带
主要工业矿体位于钾质蚀变带的外侧或石英-绢云母化带内。
矿石品位一般较低,但矿
化均匀,铜品位一般为千分之几,钼品位为万分之几。
矿石特征:
矿物组成:主要金属矿物:黄铜矿、辉铜矿。
次要金属矿物:斑铜矿、黝铜矿等。
伴生
金属矿物:辉钼矿、黄铁矿、辉铋矿、磁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铋矿、金、
银矿物等。
非金属矿物:石英和重晶石等
元素组成:Cu 、Mo、S、Au、Ag 、Pb、Zn等
矿石构造:浸染状构造、细脉状构造、细脉浸染状、角砾状构造
矿石的典型构造为细脉状和浸染状构造,二者往往相伴产出或有规律地过渡,从矿化中
心往外: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细脉状→脉状的变化趋势
矿化细脉长数厘米、宽数毫米,有的为硫化物,有的为含硫化物的石英细脉;也有呈致
密块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的矿石。
斑岩铜(钼)矿床的蚀变类型和矿化关系
蚀变类型钾化带似千枚岩化带泥岩化带青盘岩化带边缘带
主要蚀变矿物黑云母、钾长
石,石英、
绢云母
石英、绢云母、
黄铁矿
高岭石、绿泥
石、石英、
绢云母
绿泥石、绿帘
石、石英、
方解石
空间位置中心蚀变带内部蚀变带中间蚀变带外部蚀变带
矿化类型铜、钼铜贫铜铅、锌、金、银
矿物组合黄铜矿、辉钼
矿、黄铁矿及
少量斑铜矿
黄铜矿、黄铁
矿、斑铜矿
黄铁矿及
少量黄铜矿
黄铁矿
方铅矿、闪锌
矿、自然金、
自然银、黄铁矿
矿石构造浸染状为主
、细脉状
细脉状、
浸染状
细脉状细脉状、脉状脉状
矿化类型及矿体特征
矿化多集中在岩体的顶部或附近围岩中,矿体多受岩体和围岩中的微细裂隙控制或受斑岩体中角砾岩筒控制。
同一矿区,由于围岩岩性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矿化类型。
(1)斑岩体内部的细脉浸染型矿化:柱状矿体、筒状矿体
(2)与碳酸盐岩或凝灰岩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型矿化:透镜状矿体、似层状矿体
(3)围岩断裂中的次火山热液脉型矿化:脉状矿体
矿床成因
主要特征:
(1)巨大的斑岩型铜矿床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2)与矿床有关的斑岩都与深大断裂有关;(3)气液包裹体测定,斑岩型矿床中黑云母和钾长石化的形成温度为600-700℃;石英-绢云母化的形成温度为420℃;泥化蚀变为300-100℃;硫化物形成于350-250℃,斑岩型铜矿的形成经历了高、中温热液阶段;成矿深度大多介于2~5km,成矿流体盐度高,工业矿体内可达40~76wt%NaCl(4)矿石中硫同位素组成为δ34S(‰)-6.3~+3.6‰,接近于陨石硫,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部地壳或上地幔(5)氢--氧同位素:成矿热液除来自岩浆外,部分可能来自下降的天水;认为斑岩型铜矿的形成,是上升岩浆热液和地下水发生对流循环的结果(图),地下水不仅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而且由于其富含Na+、Cl-、Ca2+等组份,还促进了矿石的沉淀和堆积。
斑岩型矿床的其它主要类型:
富金斑岩型矿床:(1)伴生斑岩型金矿:如江西德兴、西藏玉龙(2)共生斑岩型金矿:如福建省紫金山;(3)独立斑岩型金矿:如河北峪耳崖
斑岩型钼矿床——陕西金堆城、河南上房
斑岩型钨矿床——广东莲花山、江西阳储岭
斑岩型锡矿床——广东银岩、湖南野鸡尾
斑岩型铅锌矿床——江西冷水坑、安徽黄屯
斑岩铜(金)矿→斑岩铜矿→斑岩铜钼矿→斑岩钨矿→斑岩锡矿,有关岩体的酸度趋于增加,源岩深度趋于变浅,岩浆体系的氧逸度趋于降低。
因此,矿物组合与成矿元素的特征也有所变化。
这些特点都表明绝大多数斑岩型矿床的成因与岩浆的形成和演化有较密切的联系。
斑岩型矿床常与矽卡岩型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铜、铅、锌等矿床构成火山岩地区矿床成矿系列,这个成矿系列的最大延深可达5~7km。
在认识陆相火山岩地区矿床分布规律和进行矿床远景评价时,应该考虑这一成矿系列及剥蚀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