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常规病例分析

血常规病例分析

从几个例子浅谈血常规的误差分析例1.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看片要点):患某,呼吸内科,男,发热待查,今日查血常规,PLT 9×109/L,查看仪器见提示血小板聚集,再查昨日血常规,PLT 8.5×109/L,历次医嘱显示昨日已输血小板,并骨穿行细胞学检查。

联系临床发现患者并无出血倾向,疑似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所致的假性血小板减低,遂告知临床更换枸橼酸钠(PT管)复查,得PLT 185×109/L。

看片要点是重点关注片尾,可见血片的缝隙之间血小板聚集。

例2.冷凝集(严重水浴难以纠正的处理办法,如何判断已经纠正):患某,科别?,诊断?,RBC 1.76×1012/L,HGB 109.8g/L,HCT 0.159,MCV 125fl,水浴后重测,RBC 3.621×1012/L,HGB 112.5g/L,HCT 0.34,MCV 105fl。

但遇到严重者水浴半小时以上亦无效,如何处理?例3.寒冷病(区别于冷凝集):患某,男,27岁,血液内科,白血病?患者初诊在急诊科,抽血后立即送检并马上上机发结果,当时WBC 1.46×109/L,PLT 330.6×109/L,次日入院后重抽复查,WBC 335.20×109/L,PLT 1107×109/L,推片发现白细胞及血小板均少见,应为减低。

考虑到初诊是急诊送检,标本温度尚可,因此将标本经水浴30min后立即上机,结果WBC 1.79×109/L,PLT 10.2×109/L。

此结果较为可靠。

如何解释此病例?例4.HCT与HGB不一致(如何向临床解释):患某,男,血液内科,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血常规WBC 423.5×109/L,RBC 1.9×1012/L,HGB 49g/L,HCT 0.31,MCV 159fl。

临床来电,疑问HGB与HCT为何不一致,血色素那么低,而压积仅稍低?解释这个问题,要理解这几个指标中哪些是实测,哪些是换算。

写在前面:请抱着怀疑的精神,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以下内容,鉴于水平有限,个中说法如有不妥请自行查阅相关文献、论著,同时亦欢迎与本人展开交流。

文中述及的主要是误差分析,即假性增高或减低,实际工作中,应注重联系病人的临床特点,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力争发一份准确的报告。

我们先从一张血常规化验单的各项指标说起,谈谈各项指标之间的影响因素。

WBC、RBC、PLT的计数是基于库尔特原理进行的,细胞通过计数池时因存在电阻而产生电压,电压高低表现为脉冲大小,反映了细胞大小,其脉冲数则反映细胞数。

(1)在WBC通道发生了什么?在进行血细胞测定前,全血标本必须用稀释液在仪器的外部或内部进行一定比例的稀释,一般用1:251的稀释倍数来测量白细胞。

在白细胞通道,为了使红细胞全部破裂,再加入一定量的溶血剂(lyse)使红细胞膜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仅留下红细胞膜微小的残余部分。

体积>35fl颗粒产生的脉冲归为白细胞计数。

此时该通道中存在有白细胞、血小板,因血小板体积比白细胞小得多,故而可以区分。

因此,红细胞、血小板在某些情况下能影响WBC。

①如严重贫血的病人,骨髓造血系统活跃,一些未成熟的红细胞释放到外周血中,即有核红,溶血剂破坏后仍存在核,因而使WBC偏高,严格来说应予以修正。

若镜检100个WBC,见10个有核红,则WBC修正值应为(100/110)×WBC 计数值。

②又如红细胞对溶血剂抵抗,见于肝功能受损者(肝硬化、肝癌等)、异常血红蛋白病(地贫等)。

③血小板聚集,大型血小板。

我们知道,红细胞碎片能影响PLT,使之假性增高,那反过来血小板聚集,巨血小板是否亦影响RBC呢?其实,主要是影响WBC,后面会阐述原因。

④寒冷蛋白的沉淀,即例3出现的WBC假性增高的原因,亦在后面阐述。

⑤前面都是使WBC增高的影响因素,同时亦存在假性减低的因素,如白细胞聚集,可发生于寒冷凝集,抗凝剂相关聚集。

较少见,我们在工作中尚未遇到,或因水平有限而忽视。

(2)在RBC通道,又发生了什么?在此通道,未能对白细胞、血小板进行特殊处理,因而同时存在两者,为何存在仍可计数RBC呢?首先说白细胞,观察其与红细胞的单位可发现相差1000倍,因系数的差异,所以实际上WBC:RBC大致为750:1,因此WBC的影响因素在RBC小数点后两三位数,因而正常情况下自然是可以忽略不计。

其次是血小板,前已述及,通过库尔特的电阻抗原理,根据脉冲大小将红细胞与血小板区分开,因而能得到PLT 计数结果。

下面谈到影响因素,①一些白血病出现WBC极高,如例4达到40多万,此时WBC对RBC已有影响,正是这个原因出现了例4的血常规特点,后有详述。

②当发生血小板聚集时,为何前面说此时的血小板主要是影响WBC,而非RBC。

原因与正常情况下WBC 对RBC的干扰可以忽略不计是一样的。

PLT的单位与RBC的数量级亦相差1000倍,虽然正常PLT的系数达到100~300,但发生聚集时PLT的数值下降即为明显,如例1,可低至个位数,因此,正如在计数RBC时可以忽略WBC的干扰一样,聚集的血小板对RBC的影响亦可以忽略。

反而时在WBC通道,聚集的血小板体积够大时对WBC造成影响,使之升高。

③RBC假性减低的影响因素,一般有冷凝集,如例2,抗凝剂所致的红细胞聚集,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的红细胞聚集,均未遇到过哦。

(3)PLT亦在RBC通道,前面说到PLT对RBC的影响,现在PLT受影响因素干扰所产生的误差情况。

①假性增高,红细胞碎片(溶贫、DIC等),小红细胞,寒冷蛋白沉淀(如例3).②假性减低。

需要强调的是,应格外重视PLT减低的情况,尤其是初诊病人。

如例1所述,PLT减低可误导临床输注血小板(输血风险),骨穿(病人受罪),若发生意外,其后果无法估量。

卫生部印发《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有述及,PLT<50×109/L已经应该考虑输血小板。

“因此根据经验,门诊患者PLT低于50×10∧9/L,无出血情况,则可信度不高。

”(出自“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案例分析200例》P145)所以遇到初诊PLT减低,建议低于100,应考虑涂片复检。

PLT减低,可见于抽血不顺发生肉眼不可见的凝集,甚至有一些缺乏基本认识的护士抽血发现凝块后直接挑出凝块送检,这种无知令人愤慨;其次便是例1所提到的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此种情况的原理似乎仍有待探讨,其在门诊病人中发生的概率约为千分之一,以我院的门诊量来看,应高度重视这种情况。

若是这种情况,可以参考以下几点信息,1是直方图,可见WBC直方图最左侧约50fl处有抬高,此即为聚集的PLT计数为WBC;2是报警信息,可报巨血小板(GiantPlatelets)、血小板凝块(PlateletClumps);3是联系临床,了解患者应无皮肤紫癜、黏膜出血等出血倾向;4是必须推片复检,且应该重点关注片尾红细胞的缝隙,可发现大量的血小板聚集。

此时应联系临床,告知我们的怀疑,更换PT管得到验证后,嘱医生告知患者今后血常规应用PT 管,这样才算做到位。

综上,说完这三个大头,顺便带过,在推片镜检时,常需判断血小板、白细胞数与检测值是否大致相当,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王霄霞,人民卫生出版社)一书记载如下:关于通过血片推断血小板数量,在分布均匀,无异常聚集或纤维蛋白丝时,涂片可大致估算血小板数量,方法为,血小板数(×10∧9/L)=一个油镜视野中血小板平均个数×15×10∧9/L。

WBC的估算方法,同样是分布均匀,白细胞计数(×10∧9/L)=一个高倍镜视野中白细胞平均个数×2×10∧9/L。

另有文献及专著记载方法:血涂片中血小板数(×10∧9/L)=计数100个白细胞时血小板的数量/100个白细胞×白细胞(×10∧9/L)。

注:白细胞数量为血液分析仪的计数结果。

相差显微镜法:取20μL全血加10g/L草酸铵稀释液0.38mL溶血10min后,充入牛鲍计数板湿盒中放置30min,高倍镜计数中央大方格四周4个中方格和中央1个中方格;血小板特别少时,计数中央整1大格。

——血涂片血小板计数法对血液分析仪的复核作用[J]. 临床检验杂志,2004,2(6):442、462(4)说到HGB。

因其检测原理是比色法,通过吸光度变化而来,因此,黄疸、脂血、高球蛋白、高白细胞、高血小板均可能影响HGB结果,但其影响是否有统计学差异,不得而知。

若是黄疸、脂血,可采用离心置换血浆(生理盐水或稀释液)后测定。

(5)说到WBC分类了。

①三分群。

学生时代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关于白细胞分类直方图,从左到右依次为小细胞群(主要为淋巴),中间细胞群(主要为单核),大细胞群(主要为中性),看过血片的都知道,单核的体积实际上比中性大,为何直方图大细胞群是中性而不是单核?因计数WBC时,为溶解红细胞加入了溶血剂,此溶血剂可使白细胞浆经细胞膜渗出,胞膜紧裹在细胞核或存在颗粒物质周围,因此,因颗粒在支撑,含有颗粒的中性比无颗粒的单核或淋巴体积大些,但实际体积并非如此。

白细胞直方图并不能代表其自然状况,但可用于判断白细胞体积群分布情况。

说到这里,平时偶尔能发现,LH750时有单核分类特别高的情况,镜检发现实际单核不高,中性高;有时重新复查,分类又可正常。

如何解释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一些中性含有的颗粒很少,被溶解时没有颗粒的支撑,这部分中性被误认为是单核了。

个人观点,请勿轻信。

②五分类,仅知道是VCS计数,V是低频波,分析细胞体积;C是高频波,分析细胞核型;S激光,分析细胞的颗粒特性。

关于直方图和散点图,本人认识肤浅,有待今后在工作中继续学习。

(6)其次到HCT、MCV、MCH、MCHC了。

这几个指标要放在一起说,因为它们之间关系密切,可以通过公式联系在一起,因此虽看似复杂,其实亦有道道可循。

从定义上来说,HCT是红细胞沉降下来的体积占所有血液体积的比例;MCV是每个红细胞的体积;MCH是每个红细胞含有的血红蛋白量;MCHC是每个红细胞含有的血红蛋白浓度。

因此MCV=HCT/RBC,MCH=HGB/RBC(记这条公式可以参照MCH的单位是pg,HGB的单位和RBC的单位,哪个是分子哪个是分母应该不难理解);MCHC=HGB/HCT(单位是g/L其实就是浓度,所以分母必须有个体积吧,其实HCT是比积没有单位,意会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仪器中,HCT不是实测,而是通过HCT=MCV×RBC而来,而MCV是实测,库尔特原理;MCH,MCHC都是换算指标,不是实测,但其对于判断误差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