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目标开放视野——规范、有效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试题命题的探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
”《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条》第23条也指出:“测试目标要与教学目标一致。
”教学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应是语文教学重点关注的一个领域。
作为小学语文考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试题的命题,该如何有效落实目标进行编制呢?笔者通过对目前许多阅读试题命题现状的透视,作了一些思考和实践性的探索。
阅读试题命题现状透视【试题传真】翻开目前常见的阅读训练教辅用书或同步练习,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不规范的命题:如二年级试题《我爱我的家》,文后编制了三个题目:(1)看拼音写词语;(2)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错别字,并修改在横线上;(3)把文中带问号的句子改成不带问号的句子。
又如五年级试题《小鸟,我亲爱的朋友》,文后的部分题目是:(1)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哪些问题?现在解决了吗?请选择一个已解决的问题写下来。
问题:?答案:。
(2)小鸟是人类的朋友,你喜欢小鸟吗?如果喜欢,请完成以下练习:①写出几种自己喜爱的鸟的名称:、、。
②请为“爱鸟日”活动写两条宣传标语(多写不限)。
【透视思考】新课改以来,随着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不断深入,语文试题命题的研究也随之跟进,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就试卷的整体而言,大多数已经改变了原来的“冷面孔”、“单一面孔”,努力以“人文关怀”的角度呈现于学生眼前。
但是,就阅读测试命题的核心本质来看,由于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及水平测试缺乏实证性的研究,阅读测试普遍存在以下两种现象:一、目标不够明确,试题重面面俱到缺语文之味由于缺乏目标意识,目前许多阅读试题的命题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套路:选用一两篇文章,从字词句段、标点符号、语法修辞、理解感悟等方面命题,按部就班,面面俱到,什么都考。
另外,一些阅读试题未能准确把握学段目标,区分度不够明显。
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几乎三至六年级都有,却没有关注不同学段的不同要求。
如上述二年级试题,看拼音写词语、修改错别字、改换句式,这些题目完全可以脱离短文的语言环境独立进行测试,没有从真正的阅读能力视角出发进行考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由此可知,阅读测试的命题出发点,必须是考察学生的“阅读力”——搜集力、解读力、思考力、评价力。
比照这一评价目标,目前的许多阅读测试普遍存在缺乏“语文味”的现象。
二、命题不够规范,试题重形式翻新轻实质研究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一些花样翻新的题型借着“人文化”的口号,不断进入“寻常百姓家”,阅读测试亦是如此。
形式不断翻新,命题教师的深入思考却没有及时跟进,出现了许多不规范的命题。
如上述五年级试题,让学生提问,应是阅读教学承担的功能,阅读测试有必要吗?况且这样的命题缺乏相对的统一标准,不能真正衡量学生的质疑能力,缺乏“效度”。
又如为“爱鸟日”活动写宣传标语,命题创意不错,能从应用的角度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但由于命题重视了形式而忽略了实质,没有提出明确的表达要求,比如表现手法、字数多少等等,要求过于宽泛,因而也不能真正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规范、有效进行阅读试题命题的探索透过现象看本质,繁华落尽见真淳。
该如何摆脱那些缺乏目标意识、偏离语文本位、忽视考察实质的弊病,真正把握目标,进行阅读试题的命题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遵循课程标准,把握阅读评价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是阅读试题命题的准绳。
在命题过程中,教师应考虑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把握难易程度,体现能力差异;同时,试题内容要指向阅读能力要素,应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状况。
(一)紧扣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科学体现学段特点【试题传真】(1)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短文的内容(不超过30字)。
——四年级试题《一碗馄饨》(2)短文中加点的几个词都用得很恰当,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加以赏析,结合短文说说它好在哪里。
——六年级试题《洁白的木槿花》【命题思考】目前第二、第三学段的阅读试题普遍存在着命题目标不明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对于阅读教学的重点把握不到位。
上述两个阅读试题较好地体现了学段教学目标。
试题(1)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文意,直指阅读力的核心——搜集力,恰到好处地体现了第二学段的阅读重点目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而试题(2),要求学生选择赏析加点词,是对阅读力重要指标——评价力的检测。
到了第三学段,“理解词语”就不仅仅只是“理解”了,而且还要结合语境体会其表达效果,辨别其感情色彩,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阅读试题的命题,既要注意阅读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细心区分各阶段目标之间的异同点,精准体现其“螺旋上升”的特点;还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
在这个学段,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哪些能力,都要做到科学有效,从而准确把握阅读试题命题的“导航标”。
(二)紧扣阅读评价的本位目标,努力体现能力核心【试题传真】母豹的精神让我们为之动容,如果动物界进行“感动年度动物”的评选,请你模仿借鉴下面例子为母豹写一段颁奖词。
例:(给感动中国2008年度人物的颁奖词,略)给母豹的颁奖词:——六年级试题《母爱的距离》【命题思考】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高低,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呈现的。
阅读试题,要努力检测学生的“言语综合素养”,体现语文的应有之味。
上述试题,既具有综合性,又具有开放性,综合了学生多方面的阅读能力。
首先是对材料的整体感知能力,写颁奖词必须要读懂故事内容,整体把握故事主人公的形象,感悟其精神;再次是必须运用恰当的、精练的语句进行表述,符合颁奖词的要求,是对语言综合灵活运用的检测。
试题语文味浓,体现了阅读评价的学科本位。
那么,就阅读评价来说,究竟怎样紧扣本位目标,把握哪些清晰的要素?笔者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对阅读材料的感知。
即对文本材料的激活,通过阅读,扩充词汇量,将“消极语汇”激活为“积极语汇”,如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句子等;2.对阅读信息的筛选。
即能透过阅读材料的诸多信息,把握关键性的内容,如文中关键词句的筛选、重组等;3.对潜在信息的探求。
即能把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潜在信息(包括情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能力;4.对文本信息的归纳。
即对在阅读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进行重新梳理,重新表达,如概括阅读材料的大意,基于语境的词句重组等。
5.对阅读材料的鉴赏。
即能对阅读材料进行创造性、主体性的思考和解读,进而产生新的认识,新的想法,新的感受等。
基于以上阅读能力的几个要素,阅读试题的命题应努力从“整体感知——筛选信息——形成解释——作出评价”这样的能力层级进行,真正检测学生的“阅读力”。
二、“三维”有机统一,体现语文学科特点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的学科。
因此,在阅读试题编制时应突出其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科学体现语文学科特点。
(一)固本正源,落实知识技能检测【试题传真】1.根据拼音,在短文方格处正确、工整地写出汉字。
——四年级试题《钱塘大潮天下奇观》2. 阅读短文,完成下列练习(部分)。
(1)仿照课文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句式,你能写上两三句话吗?——六年级试题《匆匆》【命题思考】阅读需要积累,也应体现在阅读试题中。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广读熟背,强化积累,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所验证。
因此,阅读测试命题应注意语言积累与实践运用的相互结合,体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检测。
当学生有了比较丰厚的语言知识储备,自然会左右逢源、文思泉涌,最终达到在积累中创新的目的。
阅读测试的命题还应注重培养能力。
要依据课程目标,紧扣教材内容,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兼顾语文基本能力检测,避免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
如上述试题中的看拼音写词语,就是该册教材“读读写写”中词语的活用;对句式的仿写,是基于主题理解之上的语言图式迁移运用,体现了夯实基础知识、活用基本技能的理念。
(二)相机渗透,注重过程方法引领【试题传真】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部分试题)。
(1)请先静下心来把短文读两遍,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认真作答。
j ì j ìn ɡ f èi t én ɡ“潮来了!的人群一下子(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张读书小卡片。
可以是提纲摘要式,也可以用表格式等。
【命题思考】上述试题看似简简单单的要求,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体现了基础教学的最根本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其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某种层面上来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掌握知识和能力更重要。
“静下心来把短文读两遍”,要求学生注重答题前的静心阅读,重视的是过程,使其养成静心默读思考的答题习惯;“做读书小卡片”既是平时阅读的重要习惯,还体现了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不仅考查根据要求提取信息的能力,还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和归纳语文知识。
语文课程具有浓郁的“涵养”特征,它需要慢慢调理,循序渐进。
阅读试题的命题要多从语文学科的特性出发,加强渗透,注重过程方法的引领,如沉入文本亲历阅读,梳理和勾画学习时的思维轨迹,归纳和整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三)精心设计,体现人文关怀教育【试题传真】第一站:快乐知识餐——我一定能准确而规范地把汉字写出来!第二站:益智趣味园——我要对文中的小朋友说,学习应该。
第三站:挑战聪明泉——我能读懂,第二句话的意思是。
——二年级试题【命题思考】母语教育要使学生享受到母语的魅力所带来的乐趣和动力,命题与测试也不例外。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阅读测试命题要在保证命题科学性、语文味的同时,关注阅读材料和试题形式的人文性。
阅读材料的选择应做到文质兼美,文体多变,还应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受到真、善、美的人文教育。
试题形式应立足人文,以情趣生动的新姿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使学生以自主、积极、愉悦的心态投入到答题之中。
如上述试题,题型设计富有生趣,这种充满挑战的问题情境最符合儿童的心理,容易引起儿童探索的欲望。
三、注重开放视野,检测整体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应该开放视野,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阅读试题命题亦是如此,应尽量打通课内外界限,与真实的学习、生活相链接,从整体上全面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基于教材,向课内外开放,贯彻学以致用思想【试题传真】1.“本来”一词强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2.朗读这段话的语调应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