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实验复习资料
D.常用仪器的常用调节方法。 (螺旋测微器的使用、游
标卡尺的使用、光学仪器中叉丝分划线调整、三点调节法、 电学实验中的平衡法、补偿法、替代法等)。
考题类型
选择题 计算改错题 计算题
作图题
问答题
本学期做过的实验
惠斯通电桥 电子示波器的使用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分光计的调整与使用 金属丝杨氏模量的测量 弦振动实验
(1) 全微分法 (多适用于间接测量函数式为和、差时 )
N N N N X Y Z X Y Z
如:
N f ( x, y, z ) x 2 y 3z
;λ =2 d/ N ; Δ λ=(2/ N) *Δd
得:
N X 2Y 3 Z
拟舍弃数字最左一位 5 “舍” ; 5(包括 =5而其后尚有非零的数) “进”; =5 且其后无数字或皆为“0”时,按欲保留的末位为奇 数则“进”,偶数则“舍”
A=7.651±0.605 (单位)
A=7.7±0.6 (单位)
B=7.626±0.026 (单位)
E=0.6 / 7.7=7.8%=8 %
如何确定测量值结果表达式中数 据的有效位数?
1、不确定度值位数的确定
不确定度本身只是个估计值,一般情况下,取1-2位,采 取进位法(只进不舍),保留位后有非零数则进位
首位有效数字≤3时,保留2位 首位有效数字>3时,保留1位
2、测量值有效数字的确定
测量值尾数所在位应与不确定度尾数所在位对齐
3、测量值数字进舍规则
前11个实验 占总评45%
声速的测量 等厚干涉 谱线波长的测量 牛顿定律的验证 转动惯量与转动定律
自选实验(3个以上) 占总评15%
一、基本仪器的调节与读数
游标卡尺 (使用、读数、误差) 螺旋测微器 (使用、读数、误差) 分光计及角游标 (调节、读数、误差) 钢直尺(读数、误差估计) 惠斯通电桥(调零、比例臂选择、比较电阻使 用、误差形成) 读数显微镜(调节、测量、误差、间接测量) 电子示波器(调节、电压测量、频率测量、李 萨如图形测频率) 光杠杆镜、望远镜(调节、观察、测量注意)
1. 直接测量的结果表达
直接测量又分为单次测量和多次测量。
单次测量时:测量值即仪器读数,U常用 极限误差表示: △仪取仪器误差
多次测量时:
1 测量值取算术平均值: X n
x
i 1
n
i
U值需合成
2.间接测量的误差传递和不确定度的计算
讨论直接测量的误差对间接测量结果的影响,误差 传递公式分以下两种情况:
(2)对数微分法(多适用于间接测量函数式为积、商时)
N ln N ln N ln N X Y Z N X Y Z
如:杨氏模量函数式 则:
E
8LDP 2 B S
8 ln E ln( ) ln L ln D ln P 2 ln ln B ln( S )
注意使用条件
n 2
详见 (教材P16).
Ⅲ.作图法 —— 图示法、图解法
图示法:用图示法来表示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
函数关系。也就是用图线来显示实验测量的函
数关系。
图解法:用图示法中的直线 y=bx+a 和坐标轴
上定量读数,求出a和计算出直线的斜率b,求 出待测物理量的方法。
作图时注意!!!
A. 选用毫米方格纸,函数关系非线性的需通过变 量置换使其成为线性函数,以便直线作图。 B.坐标原点的选取和坐标轴比例的选择应使图线在 35~55度之间,且能充分利用图纸。 C.在坐标轴上必须注明物理量的名称和单位(单位应 加括号)每隔1厘米处应均匀地标出坐标值。 D.用‘×’或‘+’标出测量点在坐标纸上的位置,画 直线 应通过尽可能较多的测量点,不在线上的点尽量均 匀地分布在紧靠图线的两侧。 E.直线上找出的两点,注明坐标参数,以便求斜率。
四、数据处理理论
误差理论; 不确定度(实验结果的表达式); 处理实验数据的基本方法; 实验数据的记录、结果的正确表达
(一)误差理论
(1)测量: 确定被测量量值大小的过程, 可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直接测量? 存在误差 间接测量?
绝对误差:测量值与真值的差,用正值表示(△N ) 相对误差:为绝对误差与测量值之比,常以百分数表示:
E L D P B (S ) 2 E L D P B S
求微分得:
V=a*b*c; ΔV/V= Δa/a+ Δb/b+ Δc/c=E ; ΔV=E*V
题型与求解
某实验者用精度为0.02mm的游标卡尺对圆环进行单 次测量,测得圆环的外直径D为38.5 mm,高h为5 mm,内直径d如下图游标卡尺所示:
使用、读数、误差
L=12.56±0.02 mm
12.56mm
使用、读数、误差
a = 3.301±0.005 mm
3.301mm
使用、读数、误差
a=314°42′± 1′
Rx=(2612×10±27)Ω
牛顿圈直径的测量
d4
△仪=0.005mm 0.01mm △d=?
等厚干涉条纹的观测
e = e+△e
Hale Waihona Puke N E 100% N百分误差:
为测量值与理论值之差与理论值之比,也以百分数的形 式表示, 可写为下式:
N 测量 N 理论 E 100% N 理论
实验误差的分类
过失误差 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
(2)系统误差Δ仪 : (单次测量时的极限误差)
在对同一被测量的多次测量中,保持恒定的或可预 知变化规律的测量误差的分量称为系统误差。 分类: a. 可定系统误差 调整误差、理论误差、方法误差,被测量的环境误 差和人员误差往往是可以判断和找出其规律并设法消除 其影响的系统误差分量。 b. 未定系统误差(Δ仪) 以测试仪器(最大)允许误差Δ 仪 为量度,往往在具 体测量中实验者不知道该测量值误差的确切大小和正负 故称其为未定系统误差。
E=0.026/7.626=0.3409%=0.34 %
B=7.6255±0.0251 (单位)
C=7.625±0.055 (单位)
C=7.62±0.06 (单位) E=0.06 / 7.62=0.78%=0.8 %
σ = 128250± 952 (Ωcm)-1
σ =( 1.28250± 0.00952)×105 (Ωcm)-1
详见 (教材P15).
Ⅱ.逐差法
设有n个等间距间隔的测量数据(n为偶数)
X1, X2, X3,……, Xn-1, Xn
非逐差法处理时:
其间隔值 Δ X1= X2- X1, Δ X2= X3- X2, Δ X3= X4- X3,
„„, 则:
Δx
Δ Xn-1= Xn- Xn-1
xi )
(x
i1
作图法 ----图示法、图解法 图示法: 作图时应注意:
1) 图纸的选择和 变量的置换: 用毫米方格纸作图:
2) 坐标轴的标记和分度: 轴上注明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国际 符号字母),坐标原点(不一定取“0”) 分度的选取使作出的图布局合理 3) 标明实验测试点: 用“+”表示测量点,作似合直线 4) 注解和说明
大学物理实验
(复习课)
期末考核(笔试) 占总评成绩40%
A.物理实验的目的、基本原理(图)、测试公式; B.根据误差的概念来记录,处理,表达实验结果; 根据不确定度决定结果数据的有效位数。 C.实验中常用到的数据处理方法(列表法、逐差法、 作图法、最小二乘拟合法)。每一种方法的应用条件、
优缺点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请您检查一下,实验者的记录中,数据的有效位数是 否有错。正确地写出外径D、高h、及内径d的单次测 量记录式(格式为:D=D±△D)。
D= (38.50±0.02) mm、h = (5.00±0.02)mm、 d= (22.60±0.02)mm 算出该圆环的体积、及由仪器误差引起的体积的 误差△V值。 V=π*(38.52-22.62)*5/4=3815.032 (mm3) △V = [2*△d/(D+d)+ △h/h]*V = [2*0.02/(38.5+22.6)+0.02/5]*3815.032 =17.758 (mm3) 写出该圆环体积的结果表达式。(设B类不确定 度 B V仪 ,单次测量A类不确定度为零。 )
n 1
i1
n 1
x n x1 n 1
逐差计算法:它把n为偶数的等间隔测量列
平分为低值组和高值组,即 x1 , x2 x n 和 x n , x n xn
2
2
1
2
2
则:
x n xi x 2 n i 1 2 i 2 1
三、实验的基本原理与现象分析
微小位移的测量,有什么方法? 弦振动原理、波长测量方法?驻波现象,
包络形状? 等厚干涉条纹、牛顿环纹,缺陷判断与检 测 电子束运动轨迹图形,正弦波图形的形成, 李萨如图 平行光束的产生与分割(自准直原理与现 象、反射光路法原理)
光路调整原则:同轴等高,后级调整不影
(3)随机误差(又叫偶然误差) 用S值来描述
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个量时,误差的绝对值时大 时小,符号时正时负,不可预定而随机出现的误差。
测量次数为有限时
描写分布函数的特征参数为:
( xi X ) 2
i 1 n
S
n 1
X X0
S称为标准偏差。显然当n→∞时,
, 则S→ε。
标准误差在概率分布曲线中的意义 置信度(置信概率)
σ = ( 1.282± 0.010)×105 (Ωcm)-1 E=0.01/1.282=0.7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