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新高考语文弱项提优卷合理赏析小说的描写和叙事艺术(19页)

2020新高考语文弱项提优卷合理赏析小说的描写和叙事艺术(19页)

2020新高考语文弱项提优卷合理赏析小说的描写和叙事艺术『提优利器』小说吸引读者的地方就在于人物命运的变化,因而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和叙事艺术就成了高考命题的重点。

高考往往借助描写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通过叙事艺术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品味精彩的语言,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水平。

二轮复习中,有些学生仍然存在无从下手,套用术语,回答无条理的问题。

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的,答题亦是如此,学生只要“心中有文本”“心中有结构”“心中有形象”“心中有规范”,按规范答题,就能提高解答描写和叙事艺术类题目的能力。

熟能生巧,同学们,来练一练吧!『小试牛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呈现描写和叙事艺术的赏析过程)最后的电波行动开始了。

我父亲原定走北路,负责掩护,由于李安本出马,结果被调至南路,随大部队行动。

“要不是老李,”(3)我父亲后来常说,“我说不定早就见马克思了。

”“老李,外号‘飞锤’,不仅收报发报样样娴熟,而且机务上也有一套。

自1941年皖南事变后,和我在新四军皖中独立师第三团共事,我这一辈子啊……”父亲屡次这样感叹,皆因他的一套娴熟技术皆传自李安本。

按计划大部队一路向南猛突,但电台始终保持静默。

相反,北路小队频繁发报,他们把平时抄收的新闻稿都拿出来,反复发送。

果然,敌人上当了,开始调集兵力向北围追堵截。

旅长下令全速前进,争取时间。

他说:“我们越快到达,北路的压力便会越早解除。

”据事后得知的消息,驻青城日军指挥官藤田五郎大佐曾多次接到南路发现我军大部队的报告,但他并不相信,以为这是新四军的调虎离山之计。

因为日军的情报部门一直在跟踪监听,并随时向他报告,证明新四军的电台就在北路。

这一错误的判断使他错失良机,(3)打好的算盘完全落空。

白露过后第七天,我军终于突破重围,来到了江边,与江北前来接应的部队胜利会师。

部队到达时,已是深夜。

旅长顾不上休息,下令立即架设电台,与北路联系。

“那是一个十分炎热的夜晚。

”我父亲清楚地记得,他们来不及找地方,就在江边一个渔棚边架起了天线。

旅长和参谋长都站在我父亲边上,等候消息。

我父亲连续呼叫,一连半个小时都没有回音。

大家浑身是汗,心都焦烂了。

“他们也许在行动中,没有架设天线。

”我父亲这样说,手里攥紧了老李临行前送给他的烟斗。

(3)这时渡船已经陆续到了。

旅长指示我父亲继续不停地呼叫,一刻也不要停。

“一有消息,马上向我报告。

”吩咐完了,他便和参谋长一起到江边指挥部队渡江。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天渐渐亮了,东边泛起一抹淡淡的晨光。

这时耳机里突然传来声音。

我父亲兴奋地大叫:“来了!来了!”有人立即前去报告旅长。

不一会儿,旅长和参谋长都小跑着过来了。

“怎么样,怎么样了?”旅长连声问道。

可耳机里忽然出现了长时间的静默。

我父亲一边调整波长,一边连续呼叫。

“怎么回事?是他们吗?”旅长问道。

我父亲说:“是的,肯定是的。

”“他们情况如何?”旅长又问。

我父亲摇头道:“不知怎么突然断了……”“呼叫,给我呼叫!”我父亲连续不断地敲击着电键,时间漫长得令人窒息。

终于,嘀嘀嗒嗒,嘀嘀嗒嗒,耳机里传来熟悉的电波声。

“老李!是老李!”我父亲叫了起来。

众人一片欢呼。

“嘘——”我父亲做了噤声的手势。

大家随即安静下来。

我父亲急忙开始抄报。

抄一句,参谋长就迫不及待地拿过来照着密码本翻译,可一句也翻译不出来。

“这不对啊。

”他对我父亲说。

我父亲抄完报后,接过来一看,头脑顿时嗡了一下。

“这是脑记密码!”“什么意思?”参谋长问。

我父亲解释说,这说明他们已经销毁了密码,因为脑记密码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使用。

“看来他们已非常危险,否则不会销毁密码。

”我父亲说。

好在李安本教过他脑记密码的方法,凭着这种方法,他把电文翻译了出来。

大意是,他们已身陷重围,弹尽粮绝,密码已毁,电台也即将销毁。

旅长说:“告诉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一定要回来,我们等着他们!”我父亲把电报发出后,对方一下子没了声音。

按照李安本的操作惯例,他每收完电报,都要给收据。

可这次却是例外。

(3)“收到没有?”旅长问。

我父亲摇摇头。

“呼叫,给我呼叫!”旅长大声命令,声音都有些变调了。

我父亲不停地呼叫,身上大汗淋漓。

也不知过了多久,忽然收报机又有了声音。

我父亲扶了一下耳机,连忙抄收,没想到抄下来的却是一组明码:再见,战友……“坏了!”我父亲心里一沉,知道这是最后的告别。

(3)没容他多想,耳机里又跳出一串明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随后,耳机里的声音戛然而止。

旅长接过抄报,半天没有说话。

他默默地摘下帽子。

我父亲看到他的眼睛里闪着泪光。

在场的人也都慢慢地摘下了帽子。

我父亲将烟斗放到胸前口袋里,默默地将电报机重新背在肩上。

周围是死一般的沉寂,只有江风划过长空,发出尖厉的呼啸声 (3)(摘编自《人民文学》,2018年第7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防止日军围追堵截,新四军采用了调虎离山之计,将我军兵分两路进行突围,但突围计划是以牺牲北线部队为代价的。

B.小说中环境描写着重表现了江边的自然气候,如炎热夜晚、淡淡晨光、江风划过长空等,既渲染了气氛,又反衬了新四军奋勇抗敌、不畏艰险的精神。

C.小说刻画人物时,大量使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传神地塑造了旅长、李安本、父亲等鲜明的人物形象。

D.小说采用了顺叙、插叙等多种叙述手法,不仅使小说情节安排张弛有度,而且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叙述时空具有纵深感,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项,“突围计划是以牺牲北线部队为代价的”错误,由原文第二段可知,在突围计划中,北线部队只是“负责掩护”。

B项,“反衬了新四军奋勇抗敌、不畏艰险的精神”错误,此处使用的是“正衬”而非“反衬”。

C项,小说中并未大量使用心理描写。

2.小说结尾老李发送两组明码“再见,战友”和“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请简要分析这两组明码在全文中的作用。

(6分)答:答案①情节内容上:“再见,战友”预告着北路军全军覆没的结局;“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是即将牺牲的革命志士对生者继续奋勇前行的激励。

②人物塑造上:刻画了李安本所代表的坚毅顽强、革命信仰坚定执着的革命志士形象。

③主题思想上:悲壮而激越的结局表达了革命战斗之火永不熄灭的主题。

④表达效果上:北路“铁的新四军”的最后声音具有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

(每点2分,任答其中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让考生来分析小说结尾处理的作用。

在分析时,要立足明码内容,从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方面(三个指向)来把握。

3.“老李”在小说中并未出场,但他的英雄形象却跃然纸上,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这样设计的艺术效果。

(6分)答:答案①侧面烘托。

小说开头和结尾分别用侧面烘托的方式描摹了老李技艺高超的神秘形象与英勇赴死的胆识和气魄。

②作为暗线。

老李虽未出场,但其命运作为小说的暗线展开,不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深化主题。

老李的幕后英雄形象深化了小说赞扬无数无名英烈不畏牺牲、革命精神永不止息的主题,对现实社会具有思想启发和引导作用。

(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

实质上,是考查对小说描写和叙事艺术的赏析能力。

解答时,首先勾画出对老李的描写语句,明确塑造未出场人物形象使用的手法,然后再从“艺术手法”“结构”“主题”(三个指向)的角度分析作答。

二、(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到梨花屯去何士光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

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

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

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

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

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

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是。

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

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我……”“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

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哪一篇?”“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

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

像是报道的安徽……”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

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

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

后来,拉起家常来了……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

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

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

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

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

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