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
邹韬奋在办刊物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联系群众。他 总是抽出时间,仔细阅读、答复读者的每一封来信,认真 倾听读者呼声,反馈读者信息。由于《生活》周刊文字朴 实、亲切自然、贴近生活,又敢于面对现实、伸张正义, 成为群众倾诉衷肠的热心伙伴,很快,它就赢得了广大读 者的信任和热爱。在邹韬奋主持该刊的7年里,《生活》 周刊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刊物,一跃发展成为“风行海内外, 深入穷乡僻壤的有广大影响的刊物”;发行量最高达到 15.5万份,“创造了当时期刊发行的新纪录” 。
• 5岁时在家读私塾。1910年,入福州工业学校。两年后进上海南洋公学(交 通大学前身)附小,在此上中学并读至大学电机工程科二年级。1919年,他 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1921年,毕业后在工商企业和职业教育社任职。
• 1922年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部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编 辑工作。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难当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充满一腔爱国热情的邹韬奋,按捺不住心中的忿懑和悲痛, 接连在《生活》杂志上发表文章,痛陈国事,号召全国未 死尽人心的人“组织起来,扩充起来,共同奋斗,共同制 裁已死尽人心的人之行为” 。《生活》周刊高举“抗日 救国”的旗帜,成为以宣传团结抗战、谴责投降卖国为中 心内容的舆论阵地。1933年初,邹韬奋加入宋庆龄、蔡 元培等发起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被选为执委,之后, 他便积极投入到争取民众自由权利的民主运动中。
邹韬奋
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 是奋斗的奋。一面要韬 光养晦,一面要奋斗 。
简介 生平经历 与《生活》周刊 邹韬奋的新闻思想 韬奋新闻奖
简介
邹韬奋(1895.11.5~ 1944.7.24),中国卓越的新闻记者 政治家、出版家,原名邹恩润,乳 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祖籍江西 余江。出生在福建永安。
生平经历
第二,发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 韬奋一心把报刊办成读者的“好朋友”,时时处处服务读者。 • 首先,在报刊内容上,尽力供给一般大众读者所需要的最新“精神食
粮”。他总结提出办好大众刊物的重要原则之一是:“用敏锐的眼光 和深切的注意,诚挚的同情,研究当前一般大众读者所需要的是怎样 的‘精神食粮’。” • 其次,尽心竭智地处理好读者来信。他创设“读者信箱”专栏,办成 发表读者心声的园地,沟通编者、作者与读者之间心灵的桥梁。他说: “做编辑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看读者的来信,尽自己的心力,替读者 解决或商讨种种问题,把读者的事看成自己的事,与读者的悲欢离合, 甜酸苦辣打成一片。” 《生活》建立了一套读者卡片,写上读者姓 名、地址和通信来往记录,经常保持和读者的联系,韬奋的一片热忱 换来了读者的无限信任。对待读者来信的工作,反映了韬奋惊人的实 际精神和细针密线的办事作风,更表现了他对“好朋友” 的一颗滚 热的心。 • 此外,在报刊的经营管理方面,他同样着眼于服务,“注重为大多数 民众谋福利,不以赢利为最后目的”。例如广告是《生活》的主要经 济来源,但是他严格限制广告的刊登,认为“报纸上面登载广告,不 应该专为了报纸的营业收人,而应该同时顾到多数读者的利益”,凡 是骗人害人的广告,他一概拒绝刊登。他说:“本报对于所登载的广 告,也和言论新闻一样,是要向读者负责的。”“服务精神”成为 《生活》事业起家和成功的传统精神之一。
韬奋新闻奖
• 创办于1993年,是中国记协和中国韬奋基金会联 合举办的奖励我国新闻编辑及通联、校对、资料 等新闻工作者优秀成果的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 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
• 每两年评选一次。 • 凡在正式批准的新闻媒体从事新闻编辑、通联、
校对、资料等连续工作10年以上的现职专业新闻 工作者,均可参加评选(不含省、自治区、直辖 市党委机关报社长、总编辑,广播电台、电视台 台长,中央新闻单位和部委专业报的社长、总编 辑和台长)。
第四,推崇“视事业如生命” 的傻
子精神。
• 韬奋认为:“天下最可鄙的是自私自利,天下最可敬的是 为群为公。” 他自接手《生活》起,和几个“患难朋友” 傻子似的抱着“不求个人发财,只求事业发展”的心愿, 拼命赚钱、用钱,但不是做个人或团体的“守财奴”,全 是为着事业的发展。韬奋鄙弃把新闻工作当做“做官的阶 石”,而愿“终生在这事业上为社会努力”,他把新闻事 业看同自己的生命一样,一心扑在上面,“乐此不疲”, “自愿老死此乡”。他说:“无论什么事业,非干到‘痴’ 的程度,决于不好。” 他热忱倡导公而忘私的傻子精神 说:“在中国? 这样危迫的中国? 我们所需要的是无数 ‘傻子的勇敢’广 韬奋在黑暗的旧中国,为创办代表大 众利益的报刊呕心沥血、不屈不挠奋斗的一生,确实体现 了“傻子的勇敢”!这种傻子精神,就是大公无私地为人 民新闻事业奉献,虽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亦在所不惜的精 神。
《生活》周刊
• 被迫查封 蒋介石国民党把《生活》视为眼中钉,先是多方设法
企图收买韬奋,要他改变态度,还示意要派人进人生活周 刊社,“指导” 言论。这些做法遭到韬奋义正词严的拒 绝后,他们改而采用强压手段,1932年7月密令禁止邮寄 《生活》。10月,韬奋依靠读者集资筹办的《生活日报》, 由于环境的险恶而被扼死腹中。1933年初,韬奋参加中 国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为执行委员,这年6月,民权保障 同盟执委兼总干事杨杏佛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韬奋亦被列 人黑名单,被迫于7月“出国暂避”。同年底,国民党政 府终于以“言论反动,思想过激,毁谤党国” 的罪名, 下令封闭《生活》。最后一期《生活》发表了早在一年多 前韬奋就写好的《与读者诸君告别》一文,坚定宣告: “宁为保全人格报格而绝不为不义屈”,愿与读者从实际 方面努力,“共谋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生活》出 至8卷50期停刊,共出版417期。
《生活》周刊
• 疾呼救国 《生活》周刊自邹韬奋接办的那一天起,就敢于同
邪恶、黑暗势力作斗争,力图“求有裨益于社会上的一般 人” ,对于社会上的贪污腐化等现象,不免要迎头痛击, 予以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久而久之,在邹韬奋的经营下, 它渐渐变为“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因而,邹韬奋为黑 暗势力所不容,经常受到国民党当局的威逼、利诱和恐吓。
第三,倡导创造的精神,办出报刊 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 韬奋总结《生活》周刊经验说:“最重要的是要 有创造的精神。尾巴主义是成功的仇敌。刊物内 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 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 这样的刊物没 有个性或特色,也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要造 成刊物的个性或特色,非有创造的精神不可”。 他一生办报从不模仿盲从,而是充满了不断创造 和革新的活力,因而“生活” 系列报刊既各具特 色,又呈现出依靠民众集资经营的,为大众谋利 益的独立公正的人民报刊的鲜明个性。
韬奋新闻奖的奖章
谢谢观赏
20080102029 潘英媛 20080102051 王琰
《生活》周刊
• 接手之初 1926年10月,原《生活》
周刊主编转入银行界任事, 《生活》周刊改由邹韬奋 担负编辑责任。邹韬奋如愿以 偿,得以从事自己梦寐以求的 新闻出版工作了。从此,他全 力以赴,投入到工作中去。
《生活》周刊
• 改革
邹韬奋决定根据社会和读者需要,从内容到形式, 对《生活》周刊进行一次大幅度的革新。他确定该刊的宗 旨为“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 。 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周刊从单纯讨论“职业教育” 和“青年修养”转而讨论社会问题。
邹韬奋的新闻思想
• 韬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长 达二十多年,他主编《生 活》系列报刊的丰富经验、 办报思想和优良的工作作 风,体现了我国人民新闻 工作的优秀传统。这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
• 韬奋主持《生活》周刊,“以读者的利益为中 心,以社会的改造为鸽的”,使办刊方针逐渐 由初期传播职业教育消息转向报道时事政治和 社会新闻;由谈一般社会问题,进而关注政治 改革问题,《生活》办成了“以大多数民众为 立场”的“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面对国民 党政府的利诱和迫害他始终坚持这一正确方向, “宁为保全人格报格而绝不为不义屈”。报刊 一个被禁,再办一个,虽身受三次政治流亡, 一次人狱,他从不灰心气馁,反而愈战愈勇, 愈出愈精,直至战斗到最后一息。这样高尚的 办报方向和人格报格,是韬奋报刊活动赢得广 大读者和社会信任的根本因素。
• 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 • “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他主编的
《生活》周刊以反内战和团结抗敌御侮为根本目标,成为国内媒体抗日救国 的一面旗帜。1932年7月成立生活书店,任总经理。 • 1933年1月,邹韬奋参加了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 盟,并当选为执行委员,不久被迫流亡海外。 • 1935年8月回国后,邹韬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上海创办了《大众生 活》周刊。 • 1936年11月,因积极宣传抗日,他同救国会的其他领袖沈钧儒等被国民党当 局逮捕,成为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 •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获释,在上海创办《抗战》日刊。上海沦陷后,转至 武汉,继续主编《抗战》。武汉沦陷后,到重庆创办和主编《全民抗战》。 • 1944年7月24日在上海病逝。9月28日,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 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