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春节回乡调研报告取创新;五要在完善机制上努力创新。
为了践行“三个代表”对党员的要求,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高处,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在全市五县二区数百个自然村派驻党员干部,推广“村情民意恳谈会”会议制度。
具体来说,“村情民意恳谈会”按“干部表态、反馈情况、群众发言、干部答复”等程序进行。
每次会上村民提出的问题,干部能当场解答的作出解答;不能当场答复解决的则记录在案,待研究解决。
各级党员干部向群众承诺:无论什么事,群众都可以说;无论什么话,干部都要听;无论反映的问题有多难,都要认真去解决。
同时对参加恳谈会的党员干部提出“五不准”的要求,即不准无故推迟或不召开,不准中途打断群众提出尖锐问题和意见,不准顶撞群众的指责和抱怨,不准推脱群众提出的疑难问题,不准因此增加农民负担。
“村情民意恳谈会”会议制度,建立起了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定期对话机制,畅通了干部了解民意的渠道,也锻炼了党员干部解决复杂问题、为民办实事的能力。
当地开展的这些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丰富多彩、深入民心,触动了我也启发了我。
在新的一年里,按照部里的实施方案,先进性教育活动要进入第二阶段。
我决心要把从地方带来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形成文字,积极向单位领导献言献策,促进我们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更大的实效。
二、党的政策好,关键在落实。
2月7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九,农村的年味已越来越浓烈。
我抽空到峡市附近的郊区走了走,发现农民们早早贴起了春联,挂起了红灯笼、中国结。
不少别致的春联吸引了我,有“一份补贴万分情,支农政策暖民心”,有“国家补贴安定团结,农民种田越种越甜”……这些内容可能都是农民们自编的,说出了农民兄弟的心里话。
由于家不在农村,入户调研有一定困难,但我经过与年里来家走亲戚的老乡聊天交流,在网站等媒体上搜集资料,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党的亲民、富民政策在我们三门峡市充分落实到位。
峡市降低农业税税率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落实较好,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
降低农业税税率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是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两大重要政策。
为了确保这两项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落实,三门峡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各级财政部门严格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安排,利用广播、报刊、电视、标语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大力开展政策宣传,使农业税降点和直补政策真正做到家喻户晓;结合实际,周密制定方案,严格执行公示制度,按时向农民发放补贴通知书和纳税通知书,全市公示率和通知书发放率均达到100%。
各级税改办、直补办联合办公,抽调精兵强将,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牺牲节假日和休息日,加强对基层执行政策的督促检查和明察暗访,及时化解矛盾,切实维护了农民利益。
XX年全省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峡市共减征农业税2575万元,其中正税2146万元,附加429万元,全市农民人均减负元;XX年省分配峡市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款1323万元,峡市实际向农民直接补贴1333万元,全市农民人均补贴元。
这两项政策的实施,全市共减轻农民负担3908万元,农民人均负担由去年的31元降至12元,比上年减轻61%,比农村税费改革前减轻%。
农民负担的大幅度减轻,有力地促进了峡市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峡市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工作扎实到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三门峡市属黄河流域,按照《河南省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兑现实施方案》,退耕还林补助标准为每年补助粮食200斤/亩,改发现金补助140元/亩;补助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
这一工作的圆满完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严密的部署——四个“到位”,另一个是敬业的态度——四个“一竿子插到底”。
“四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
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能否及时兑现到位,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同进也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各级财政部门主要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加以落实;二是领导到位。
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兑现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切实担当起了第一责任人;三是组织到位。
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兑现工作由各级直补办负责,同时与林业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协调沟通;四是经费到位。
各县(市)区财政适当安排必要的经费,保证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个一竿子插到底”:即宣传发动、方案制定,信访处理,督促检查都要“四个一竿子插到底”。
宣传发动的面要广,手段要多多样、灵活,让广大农民充分了解发放政策;制定方案要周密,落实方案要严密;各级直补办要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加强对基层政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工作圆满完成。
在数据搜集和走访了解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党的这些惠农政策,“含金量”确实高;财政支农力度之大、落实之快,为多年来少有。
XX年,党中央继续努力建立为农民减负的长效机制,把国家的重大支农政策制度化、规范化;继续将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度;继续更多的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买单”,通过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合作医疗、文化建设、社会救助等投入力度,使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明显加快。
相信在下一个春节,我会看到三门峡市乡村更加蒸蒸日上的景象,看到更多的农民走上康庄大道!三、三门峡市广大党员干部与群众心连心。
在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全市各级各部门争创“三好一强”领导班子,把发展经济、推进本职工作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切入点,将“先进性教育”与“温暖工程”、“三级联创”、“党员先锋工程”、“后进党支部整顿”等工作紧密结合,为群众谋福利、办实事。
山城风来满眼春,党员干部劲头不断高涨,群众建设峡市的动力不断增强,两股力量形成无坚不摧的合力,推动着峡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大年二十八那天,我有幸跟随市委宣传部一行到灵宝市(县级市)五亩乡白马村看望贫困群众。
白马村有200户757口人,散居在距灵宝市50公里外的黄土旱塬上。
XX年8月以来,市委宣传部驻村帮扶工作队进村入户,引导群众发展苹果、烟叶、朝天椒、中药材等,增加农民收入;争取资金13万元修建的新校舍主体工程,迄今已基本竣工;组织群众铺设了进村的沙石路,初步解决了交通不便的老大难问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扶工作队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为该村制定了一户一头牛、一户三只羊、一人五棵经济树的“一三五”发展计划,并个人捐资3000元资助村民栽植优质柿子树,同时还将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联系劳务输出等计划列入了XX年扶贫日程。
这次探访中,宣传部驻村帮扶工作队为群众送去了慰问金和棉被、面粉等慰问品,并代表大家向老人们拜年。
另外还专门为该村15个贫困户送去了375公斤面粉、10件棉衣、10条棉被和750元现金。
一位70多岁的老人拄着拐杖,出门迎接领导来访,党员同志们赶忙上前去扶住他,关切的询他的生活情况,嘱咐他有困难尽管说。
彼时彼景,现在仍历历在目,党给群众的温暖不仅照亮了群众的心,也激励了我在今后求真务实,多为群众办实事。
笔者从《关于三门峡市XX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XX年财政预算的决议》中了解到,XX年三门峡市财政加大了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市县两级筹集资金3000万元,修建道路273公里,解决了119个行政村行路难问题;筹集资金380万元,支持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投入资金300万元,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
新的一年年初,三门峡市《政府工作报告》发布,重点提出抓好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即围绕发展牧、果、林、烟等支柱产业,建设瘦肉型猪、优质肉牛、肉羊、绿壳蛋鸡等畜牧生产加工基地;打造SOD苹果、“三门峡”牌烟叶等特色名牌产品;开拓25万亩优质烟叶、10万亩无公害蔬菜、4200万袋食用菌及万亩玫瑰药材基地建设,加快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完善市县农产品检测服务网络,搞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认证和绿色食品生产;推动农业信息化“进村、入户、到企”,突出抓好10个示范村、30个龙头企业等信息网点;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和集贸市场,发展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开拓国内外市场。
政府的关注和扶持,给了群众新的曙光、新的动力!振奋之余,我深深的懂得了:顺民意、得民心是党的政策实施的前提。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在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新的阶段努力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时刻注意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投身改革和建设的大潮。
个人春节回乡调研报告“追忆往昔,杨柳郁郁绕沟渠,今归来兮,雪花纷纷裹天地。
”今年回东北老家过年,迎接我的再不是小时候凛冽刺骨的寒风,而是银白色天地间和暖的冬阳。
这也恰似老家的现状,日子虽然还有些许不易,但是毕竟一天天好起来。
回乡几天,漫步在倍感亲切的雪景里,踏着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土地,感受到这方水土滋养出的质朴、善良、乐观和希望,这一切始终在无形中默默地感染我、激励我。
乡村公路老家发展最大的希望和瓶颈都在路。
“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喊了不知多少年,连村头屋墙上的标语都已被岁月腐蚀得不再清晰,乡亲们始终望眼欲穿地期盼着。
听说到去年,借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村里领导们才终于在乡村道路建设上花些心思。
村里那条夏天泥泞、冬天颠簸的土路终于真正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一条宽阔敞亮的水泥路也终于姗姗来迟。
别看只是一条水泥路路,它给老家人们带来的可不仅仅是村容村貌上的改变。
自从修了水泥路,村里通了公共客车,人们出行方便了,货物运输也容易了,村里超市的老板再也不用自己开三轮车去乡里县里进货,公共汽车可以直接捎货上门;来往商贩也可以直接深入到村里进行买卖,乡亲们再也不用为手里有好东西卖不出去发愁了;另外,村里有些年轻人买了车,搞短距离载人载物运输等等。
路修好之后,乡亲们致富的途径更加宽广了。
但与新建村路功能发挥不相适应的是村路管理养护方面的滞后。
路修好才一年多,已有一些路段出现严重破损了。
可是,乡村道路管养的主体责任与路政管理工作并不到位,谁来谁负责协调管理?谁来组织维修队伍?谁支付维修资金?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棘手问题。
俗话说,“修路,建路,二分修建八分养护”,真不知这条承载着乡亲们美好愿景的希望路能发挥多久作用?乡村教育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农村老家培养出一个真正走出农村,脱离农业的孩子虽说要不上百年,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父亲在村小任教近三十年,他总是感叹:这些年,学校里走出去真正考上大学,留在城市工作的学生十个手指数得过来。
春节抽空回到十多年前自己就读的小学校园,发现变化很大,修了新围墙,盖了新校舍,换了新桌椅,配备了微机室,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完备,环境优良,图书、文体器材、教学仪器等也都有相应的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