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学方式的转变

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式的转变的认识【摘要】作者在查阅大量课改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一些教学实践,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式的转变作了一个简单的认识,教学方式的转变,包括角的行为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的行为方式的转变又表现在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交往方式的转变,教材呈现方式的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是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认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迅速推开,此次改革,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都有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而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要靠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

因此,作为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该要以正确的理念为指导,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克服一切困难,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每一项工作。

对此,我先来谈一下我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式的转变的认识。

一、教的行为方式的转变以往在教学中,教师常把学生当作接受教育的被动者,教师在课堂上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切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

所以在这样新的理念指导下,教师的角色,师生交往的方式以及教材的呈现方式都要发生变化。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传授者”到“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传统的学校教育是“教师中心”的,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人们一直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的天职。

由于现代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重新认识,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组织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不再只是传到授业解惑,而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由于现代科学知识的极大丰富,教师不可能所有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所以教师的职责要变为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还要充当学生人生发展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起到一个保健者,在学生学习的具体方面做一个指导者。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被师生互教互学取代,在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从学校外部资源中获得很多知识和信息,教师可以从学生那学到很多,所以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学习,与学生合作,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从课程的执行者到课程的研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传统的教师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事,教师不仅没有从事研究的机会,更缺乏研究的观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的实行者,还要能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反思。

新课程还要求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为教师最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的要求最有发言权,所以,教师有权利也有责任参与课程资源开发。

(二)师生交往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师生交往是单项性的,只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新课程理念下,师生交往是双向性甚至是多项的,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往形式,不再只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了,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反映问题。

在这样一个新型的师生交往方式中,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在交往中,教师不再是权威的地位,而是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与教师可以平等的对话。

师生交往方式的转变,带来课堂教学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灌输、记诵、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而现在提倡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

下面以同一个问题,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来说明一下新旧师生交往方式的转变。

案例片段:《司马光》传统教师:老师正大讲特讲司马光如何聪明时,一个同学突然举手:老师,假如掉进水缸的是司马光,结果会是什么呢?老师有点不高兴,因为这个学生打断了她的教学思路,为了避免尴尬,她反问道:如果掉进的是司马光,还会有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吗?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当然没有。

那个提问的学生灰溜溜坐下了。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老师同样遇到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掉进的是司马光他会不会淹死?”这个老师肯定了提出问题的学生,说他会读书会提问,并跟全班的同学说:是啊,这个问题老师从未思考过,如果掉进的是司马光会是什么结果呢?有的学生说:他会淹死,因为其他小朋友不知道砸缸。

还有的说:他不会死的,他这么聪明,可能会游泳。

还有的说:他不会死,他会叫其他的小朋友砸缸的。

……师:同学们刚才的发言很精彩,司马光掉进缸里,有很多种情况,不过大家的发言反映了一个问题:一个人首先要学会自救,然后遇到任何情况要沉着冷静,善于动脑,才能解决问题。

让我们再读读课文,找出反映司马光沉着冷静的地方。

同学们都专心致志地读课文。

由此可见,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的交往方式是平等对话的交往方式,教师没有以自我为中心,否定学生的问题,而是和学生一起探讨,在探讨的基础上深化主题。

(三)教材呈现方式的转变1,教材内容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2,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螺旋上升的编写方式3,教材的设计和内容选择上,充分考虑了知识的结构性和内在的联系,为学生建立较为完整统一的知识结构提供了支持。

如语文教材凸显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4,教材的设计,强调讲知识与问题、任务与活动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探索问题、完成任务、进行各种探究活动而获得知识。

将题与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5,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合作学习活动,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

二、学的方式的转变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深刻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

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是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1,自主学习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

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要求教师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包括合作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包括学习成绩、情感等个性品质的发展)。

教师要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构和要素,设计好操作程序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合作学习达到实质的效果。

3,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必须强调的是,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选择何种学习方式,取决于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者的学习习惯。

如,在一节小学语文课上,教师让学生探究“岩”字怎么记,学生说“岩”是上下结构,上面山字头,下面是研究的“研”去掉“开”。

教师说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说上面是灿烂的“灿”去掉“火”,下面是研究的“研”去掉“开”;教师说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说上面是岁月的“岁”去掉“夕”,下面是碉堡的“碉”去掉“周”……像这种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往往会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实际上,像上述这样越记越复杂的探究就是没有意义的,这类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陈述性的知识根本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完全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掌握,它可以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强调探究式学习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在课堂中不能截然分开,应该交替应用,在接受中有探究,在探究中有接受,两者应彼此取长补短,不可偏废。

新课程教学目标是多种教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教师、学生、教材是诸多因素中的重点,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为中介而展开的活动。

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材的呈现方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教师选择教材的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反作用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并影响着教师对教材呈现方式的选择。

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教学方式、教材的呈现方式的转变有着紧密的关系。

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深刻理解这三者的转变,才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很好地实施新课程的理念。

参考资料:【1】钟启泉。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3【2】方芳编《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建议》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3】孙德玉,吴支奎著《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4】谭文丽,文莉主编《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5】严先元.《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