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文化艺术的传播非常之决捷。

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在借鉴与汲取先进国家与民族文化艺术的经验时,必须注意本国的民族审美习惯与要求,更应该重视民族性、地区性、群众性的艺术个性和文化艺术的多样性。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也是一个文明古国。

中国民族众多,在56个民族中少数民族就有55个,每个少数民族地区都积存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遗产,特别是口头及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如宝石般的璀璨。

仅从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来看,它的舞蹈样式、动态及表演方式、动作风格、节奏变化、音乐语言、调式和唱法都具有自己的特性。

如蒙古族舞蹈,动作力度大,节奏铿锵,肩部摆动张放劲收,马步轻快敏捷,表现出蒙古族豪迈剽悍和英勇无畏的性格。

而民间存在的珠岚(灯舞)、单鼓舞、筷子舞、盅子舞、查玛舞(民俗叫“跳鬼”)、还有安代舞等都各具特色,跳法、形式各异,样式大不相同。

再从傣族舞蹈与草原舞蹈风格来比较,那真是各有千秋,色彩纷呈,区别很大,风格特色令人赞叹。

如:嘎光舞、象脚鼓、嘎巴(鱼舞)、嘎朵(马鹿舞)、嘎吆舞(蝴喋舞)、嘎洞(抓藤、劳动舞)、嘎央(栽种、扒谷子)、嘎燕喃(美丽的公主舞)、嘎洛响(小尾巴鸟舞)、腊条舞……还有刀、棍、拳、棒等十多种舞蹈。

而最为流行、人民群众最喜欢的莫过于孔雀舞,傣语称“嘎洛拥”。

傣族舞蹈是一种非常美的舞蹈,那轻盈的体态、纤细的臂膀、舒展的“三道弯”等优美体态,在象脚鼓、葫芦笙和大芒锣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那舞姿、那情绪、那美的音乐旋律完全表现出居住在山水相依、如歌如画的滇南傣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和独有的抒情风采,通过舞蹈就会使观众产生美好的联想并能了解傣族的文化艺术风韵。

从傣族与蒙古族的舞蹈来看,可以看出在民族地区由于生态环境与生产劳动的影响不沃;成的艺术风韵和本民族舞蹈语言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

以上所述仅仅是一部分,如果把藏族、朝鲜族、苗族、壮族、彝族、黎族等56个少数民族的舞蹈集中起来,是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的。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在旧社会是被歧视、被禁止上演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少数民族舞蹈才兴旺发展起来。

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并得到人民政府的重视与相应的保护。

同时人民政府号召广大舞蹈工作者深入生活向民间艺人学习,继承优秀的舞蹈文化,开掘整理,保存借鉴,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

目前,关键在于各级文化部门采取的保护方式。

通过文艺团体及艺术馆、交化馆、文化站的舞蹈工作者进行挖掘、整理、保存、继承与发展的方法加以保护,这是一种很好的机制;然而这种做法还不能真正起到对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间遗产的保护作用。

比如,有的编导为了创作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加大了变异的力度,编舞者在借鉴中盲目地套用外来的舞蹈形式,而忽略了少数民族舞蹈的民族性、群众性和个性。

那么,这种做法必然导致原生态质朴的民间舞失去光彩。

我们保护文化艺术遗产的目的,是把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舞蹈有形有声地记录下来并妥善保存以示后代。

保存文化艺术遗产,也正是为了促进发展与创新。

但发展与创新必须坚持万
变不离其宗的原则。

我们并不反对在继承中有借鉴,在发展中有创新,这是时代所需。

但作为一种历史上的珍贵遗产,它必须让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祖先所缔造的、地道而又完美的舞蹈,就是那个历史的、民族的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智慧结晶,丢掉了就再也无法找回来了。

当前政府部门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用泪左的科技手段制作激光视盘,并拨出大量资金著书立说,用文字图表详尽地加以记录。

我们已花费了二卜多年的时间来构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这一伟大工程,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舞蹈卷”也在当地政府的支持指导下相继完成。

但这仅仅是一个重要的举措,不能说对其的挖掘、整理、发现、保存已经尽善尽美了。

在保护文化艺术遗产方面还应加大力度。

舞蹈是直观艺术,是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的动态形象。

文字、图表、录像是保存的一个重要举措。

但还不能成为立体动态的展示,它还需要影视传承,那么就需要活的人体表现出来,让人切身体验,认真传承,那么建立人文舞蹈传承博物中心,是否应该有所考虑?如使原生态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有所继承与保护,从而加以推广与普及,是不能没有群众参与的,这样的继承也是不完善的。

现在城市与乡村,经济大潮带动着文化艺术不断发展,正向现代化迈进。

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文化生活。

如:交谊舞、国标舞、街舞、迪斯科已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行并对民间舞蹈艺术遗产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提倡广大群众中的民族舞蹈遗产的继承与保护,决不能由于引进学习外来的舞蹈而削弱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舞蹈。

我们要鼓励和保护各族群众热爱民族民间舞蹈遗产的热情。

如中国汉族秧歌流行至今仍然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在全国各地区都有许多中老年爱好者在活动、表演,仅辽宁海城、沈阳、辽阳就有数十万人在扭秧歌,这是继承民族民间舞蹈遗产的坚实基础。

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也有保护传播较好的,如藏族的“弦子”、“果谐”,苗族的反拍“芦笙舞”、“打歌”,土家族的“摆手舞”,白族的“绕山林”,彝族的“阿细跳月”,傣族的“嘎央”、“嘎洞”等仍然在民间流传与保留。

但是,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恐怕随着时代的前进,农村城市化的影响,尤其是广大的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感清淡薄。

那么就需要进行民漏产的传承教育,使其健康发展。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我们应更好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但必须以人为本,在群众中进行有效传承。

要科学保护与人文传承相结合,在社区应与娱乐结合起来开展。

同时在社区文化管理单位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站,普及与提高同步进行,要强调少数民族舞蹈个性的延伸,避免丧失个性,但只有个性没有多样性同样不可能形成丰富多彩的舞蹈局面。

因此,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舞蹈文化,应该是百花盛开而不是一花独放。

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在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是不容忽视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