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 课题2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 课题2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一原子的构成教材内容: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初三化学(上)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一原子的构成,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探究原子的构成和学习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有关知识。

课标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1)能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想教材分析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

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策略分析由于本课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故教材编排简洁扼要,内容浅显,而且较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既增强了直观性,一目了然,又便于进行类比、分析,启发学生的想像。

还可以初步培养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对于“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①PPT课件②原子放大结构模型(或图片)③原子内部运动的动画教学过程创设情境【PPT出示】: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话“一尺之椎,日去其半,万世不竭”【设问】:这段文字的意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科学道理?【过渡】这句话告诉我们“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是否可以再分。

如果能:那么我们想象的原子是什么样子的?【思考】: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分子还可以分成原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古代哲学来认识自然科学,认识哲学和自然科学相互统一的关系〕【学生猜想】:1.原子是实心的吗?2.原子能不能再分?如果能分,原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3.原子有没有质量?它的质量有多大?4.原子到底有多大?〔设计意图:学生想探究的问题大部分将在本节教学中通过探究活动中获得较满意的答案,有利于激发学生持续的探究欲望〕【引课】本单元学习我们将进一步揭开物质构成的奥秘。

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原子内部构成。

【讲解】原子结构发现简史:十九世纪末前,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

电子粘在表面,之后,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有核,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

请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是怎样构成原子的?【畅想,交流】原子结构类似桃、杏等水果,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原子核带正电,靠静电引力吸引电子……【PPT展示】卢瑟福用带正电荷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中大多数的α粒子能顺畅地穿透金箔;少数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偏转;极少部分粒子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反弹回来。

【设问】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以上实验的现象对你认识原子内部结构有何启示?【讨论分析、解释】【交流】: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并且带有正电荷,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想象原子内部构成后进行实验现象的分析,以此来纠正认识的偏差,感受原子核在整个原子中所占体积极小,所聚集的质量之大,初步建立起原子内部构成的空间模型。

〕【设问】原子核很小,它能否继续再分?【PPT展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图片【讲解】科学家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究,获得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

【猜想,实例说明】〔设计意图:不断感受物质的无限可分。

〕【模型展示】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

【讲解】介绍: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

【学生分析交流】认识原子的各部分结构(通过原子内部结构的动画,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初步认识原子结构和物质的微粒性。

)【PPT播放】原子原子内部的运动动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感受微观世界的神奇,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让学生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培养表达能力。

)【PPT展示】教材P68表4—1、4—2。

【设问】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部分?2.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3.是否所有原子核内都有中子?4.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5.不同种类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何不同?〔设计意图: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分析表4-1、4-2【小组活动】:对获取的信息交流【集体交流、评价:】〔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会从图表中得出有效信息〕【讲解】核电荷数即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目【引导总结】形成结论小结后板书:核电荷数==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讲述】实验证明,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构成,有关夸克的结构和性质仍有探索和研究中。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是无止尽的,培养学生爱科学情感)二、相对原子质量【PPT展示】几种原子的质量:(设计意图:“让事实说话,”通过列举数字,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原子质量书写、使用时的不便,从而更能理解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类比讲解】这正像我们用吨为单位来表示一粒大米的质量有多大一样极不方便,比较聪明的回答是“一粒大米的质量比一粒小米大一点”。

类似的,为了便于研究问题,国际上采用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质量的大小。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类比)【设问】如何计算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阅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并用数学公式表示【说明】:平时我们用相对原子质量进行计算不必这么精确,一般取整数或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可查P73页。

【延伸拓展】其它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我们不需要再去计算,科学家已经把所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出。

今后学习中,我们可直接查阅书后附录中的相对原子质量表(师生一起查阅),同时,我们也应该记住那些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如我国的张青莲教授,介绍院士张青莲教授。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训练】:阅读课本P71资料⒈利用教材154页附录Ⅱ;教材75页表4-3查阅下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氢、碳、氧、钠、铝、铁⒉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1 gB.1 kgC.1D.1.67×10-27 kg⒊已知一个镁原子的质量为m Kg,一种碳原子的质量为n Kg,则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⒋辨析: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A 12 gB 12C 1.66×10-27 kgD 1/12 g【学生解答】:【师生共同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确实学到了不少知识,也学到了一些学习知识的方法,那么我们还想了解原子的什么方面的知识吗?(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作出适当的解释)构成原子的粒子确实还有复杂的结构,关于原子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探讨的问题,希望同学们通过阅读书籍、查阅网络等途径,进一步了解,进一步探索,来揭开各种粒子的奥秘。

(设计意图:既让学生学会小结,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让学生永不满足课堂的学习,培养他们带着问题,不断探究,不断学习的精神。

)布置作业:书上练习。

导学手册。

科学应用:写科普小论文: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

板书设计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子的构成一、原子的构成2、原子中的几个数量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二、相对原子质量1、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符号—A r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近似整数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