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颜色词白

现代汉语颜色词白

现代汉语颜色词“白”的文化内涵和构词浅谈
国关文传系1102班马维康20116222
摘要: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和思维的工具,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作为语言的构成要素之一,词汇在思维和心理方面与文化关系密切,同一词在不同语言中含义不同,在统一语言中其内涵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现代汉语颜色词“白”作为基本词汇,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从其颜色本义衍生出多种文化内涵,值得对此分析探究。

关键词:现代汉语白文化内涵构词
前言:
“白”最初的本义专指颜色,指像霜或雪的一种颜色,与颜色“黑”相对。

在《说文解字》中对其解释为“西方色也。

阴用事。

物色白。

”经过时代社会的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白”所指代的颜色具有了多种文化内涵,呈现出矛盾、复杂的特点。

在现代汉语中,“白”的含义主要有一下五种:纯洁和清白、光明与正义、死亡和凶兆、虚无和空白、奸邪与反动。

近现代以来又有中性化的趋势。

另外,“白”作为基本词汇具有强大的构词能力,“凡白之属皆从白。

”研究含有语素“白”的词汇意义,对分析颜色词“白”的社会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正文:
“白”在现代汉语中的文化含义是多样、矛盾、复杂的,同时具有褒义、贬义两种感情色彩,由此也衍生出其他鲜明差异的各类词汇。

(一)褒义色彩的文化内涵:纯洁、清白、美貌
“白”最初是用来描述雪、霜、乳的颜色词,用“从入合二”的字形和“旁陌切”的字音表示霜雪在人眼中的视觉感受。

雪和霜是洁白无瑕、一丝不染的,没有弄脏、受到污染,由此引申出“白”的第一个文化内涵,即纯洁、清白。

老子《道德经》有云:“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

”由此可以看出在早期汉语中,“白”与“辱”是反义词,洁白与污黑、污垢词义相对。

“白”参与构成了白璧无瑕、洁白如玉、清白无辜、阳春白雪等成语,形容像雪、
玉一样的颜色,代表清白、无辜、高尚、圣洁的道德品质。

西湖岳飞鄂王祠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反映的即此义。

除赞美品德高尚外,“白”还用来形容皮肤白净、相貌姣好,与“皙”含义相近,在现代汉语中的白皙、白里透红表达的就是这一含义。

(二)褒义色彩的文化内涵:光明、正义、善良
“白”在反映的颜色方上与“黑”相对,形容一天中“昼”时段的环境颜色,如现代汉语词白天、白昼、白光、鱼肚白等,“白”象征着阳光、光明,由此引申出正义、善良的文化内涵。

屈原《怀沙》中“变白为黑兮,倒上为下”,用颜色词黑白来形容当时楚国政治势力的忠奸。

毛泽东在《浣溪沙》中形容新中国建立时也用“雄鸡一唱天下白”。

“白”所表示的“正大光明”的含义,在成语黑白分明、颠倒黑白、黑白混淆亦有所体现。

在现代汉语中,结合反腐倡廉的时代氛围,“白”拥有了光明磊落、不遮不掩的新词义,如白色收入与黑色收入、灰色收入相对,指通过公开、透明、合法途径获得的劳动报酬。

白道与黑道、白市与黑市相对,一黑一白代表着一正一邪,黑暗与光明,正义与邪恶。

(三)贬义色彩的文化内涵:死亡、凶兆、悲凉
与其褒义色彩相比,在现代汉语中,“白”更多带有的是贬义色彩,其参与构成的词汇数量也更多。

其中最基本的涵义中就是死亡、凶兆,这深受中国阴阳五行传统物质观的影响。

按照阴阳五行学说,白色在五行中与“金”相对应,金对应的方向为西方,对应的季节是秋季,对应的五音是商。

欧阳修《秋声赋》中解释为:“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西方为太阳下落之处,象征着一天中生命与活力的终结;秋季是自然界一年中生命由盛转衰的时期,使人易产生悲凉凄苦之感。

秋是金相对应的季节,常与刑罚、征战相联系,“秋官司寇”,“沙场秋点兵”。

而白色给人的感性认识中亦有苍白、无血色、生命力枯竭、病态的成分,所以白色顺理成章地成为死亡、凶兆、悲凉的象征颜色。

自古至今家有丧事都称“白事”,与表示喜庆的“红事”相对应;出丧时亲人身着白衣(古代称作“缟素”、“縗絰”),戴白帽、穿白鞋、扎白花和白色腰带、打白幡,搭设白色灵堂。

在现代汉语中,出现了“白色消费”(用于丧葬的花费)、“白色经济”、“白事通”
(对丧葬业务精通的人)等新名词。

在古代将西方神兽白虎视作凶神,并将给丈夫带来厄运的女子称作“白虎星”,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白色的畏惧和厌恶。

(四)贬义色彩的文化内涵:空白、虚无、徒劳
白色带给人的另一视觉感受就是空白和虚无。

在形容个人内心空洞时用“像一张白纸”,《红楼梦》中以“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预示贾府最终的彻底衰败。

“白”表示没有任何附加物,如现代汉语中的白卷、白饭、白开水,成语中的一穷二白、白手起家,这些词语的感情色彩仍以中性为主,但由此引申出无功名、无阅历、没文化的贬义内涵。

如形容平民为白衣、白身,讽刺缺乏文化涵养者为白丁,贫寒之家住白屋,称呼缺乏经验的年轻人为白面书生等。

由“空白”引申出的第二个贬义内涵,是形容做事付出努力后没有效果和成就,是徒劳、徒然的。

如现代汉语中的白费力气、白干、白跑、白辛苦、白白等,都有费力不讨好、功倍事半的含义,这里的“白”做副词,但其贬义仍来自颜色义。

相反,“白”做副词也形容做事没有付出相应代价,未曾支付报偿,如现代汉语中的白吃白喝、白住、白给、白送、白食等,但体现出的仍是贬义。

基于空白、虚无的含义更进一步,就产生了贬义色彩更为浓厚的意义。

如白眼,与青眼相对,用眼珠中白色部分看人,表示对人的轻蔑和鄙视。

再如白痴,用来形容愚笨、不懂事的人,带有明显的侮辱色彩。

“白”还引申出失败、失利的含义,如战争中失败的一方常举白旗投降。

(五)贬义色彩的文化内涵:奸邪、狡诈、反动
白色另一主要贬义,即奸邪和反动。

前者来源于古代戏剧,后者源于近代政治斗争。

如在京剧中,戴白色脸谱的一般饰演奸诈、多疑、狡黠、阴险的角色,如曹操、赵高、严嵩、秦桧等反面角色,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奸臣”的符号化代表。

除此之外,饰演老人、太监、僧侣的一般脸谱也以白色为主,表现其地位低下、老态龙钟的形象。

现代汉语中的唱白脸、小白脸都是贬义词,体现了对戏剧文化传统的继承性。

白色的反动含义,最早源自外国,经过中国近代革命斗争历史现已完全融入到汉语词汇中。

白色与象征革命、进步的红色相对,成为保守、反动、残暴的象
征颜色。

最早采用红白相对的是法国,用来形容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被镇压后的统治氛围。

白色统治的基本特点是专制独裁、勾结外国、残酷镇压人民运动、舆论控制、四处搜捕导致人人自危等。

进入20世纪,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因白色为沙皇专用颜色,所以称当时与苏俄对立、拥护沙皇统治、得到外国支持的武装力量为白军、白匪;苏俄崇尚红色,称自己建立的政权为红色政权,武装力量为红军,与白军相对。

白色由此成为革命、进步的对立颜色。

中国大规模使用借自借苏联,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用来指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执政期间实行的恐怖统治,除因蒋介石政权镇压革命、反动独裁之外,亦与其青天白日党旗有一定关联。

文革中对“反动学术权威”也被冠以“拔白旗”、“白专道路”等贬称。

现代汉语中的白区、白军、白匪、白色恐怖、白狗等词汇,其贬义色彩亦来源于此。

(六)白色在当代感情色彩的中性化趋势
步入现代后,白色的感情色彩逐渐趋于中性化,主要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中白色具有高雅纯洁、纯真无邪,正直、廉洁、诚实,高尚、有教养,幸运、吉利等褒义,自近代以来,受西方形象,在结婚仪式上新郎一般着白西装,新娘穿白色婚纱,象征着爱情的纯洁和忠贞,但亦受“白头偕老”传统思想的影响。

另一影响源于实用主义,运动员出于透气、减少吸热、避暑的考虑,一般穿白色运动服;医生、护士和科研人员由于工作需要,为了保持洁净、及时发现污染物,一般也穿白色工作服。

现代汉语中用“白大褂”表示医护人员,感情色彩为中性;而“白衣天使”为褒义词,赞美他们纯洁、善良、富有爱心,对他们救死扶伤的精神表达敬意。

结语:
“白”作为颜色词,通过人为建立关系的方式用来形容霜雪的颜色,并被赋予了种种文化内涵。

在现代汉语中,白色含义复杂多样,在拥有纯洁、光明、正义等褒义的同时,也有表示死亡、徒劳、奸邪、反动的贬义。

词汇是语言要素中最能反映文化内涵的部分,也是受社会和时代环境影响变化最快的成分。

白色所承载的褒义和贬义,与中国历史传统有关,也与近现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密切相关。

作为拥有强大构词能力的基本词,“白”在现代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此追根溯源,理清各类词汇之间的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对研究现代汉语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许慎,东汉
2.《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北宋
3.《毛泽东诗词选》,毛泽东,2000年
4.《楚辞校释》,王泗原,1990年
5.《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2003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