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地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认为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健康权利。
人的健康权是人存在于世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权利,当其受到严重侵犯时,就成为我国刑法上的客体。
我国刑法把伤害的范围限定为身体组织的破坏(如截断他人一根手指,割掉一只耳朵)和人体器官机能的丧失(如使肢体瘫痪,神精机能失常,听力或视力的减弱或丧失)。
因此,损坏假肢、假牙等非身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强行剔除毛发、剪掉指甲谈不上对人体组织的破坏,也谈不上对人体器官正常机能的破坏,亦不能成立本罪,构成其它犯罪的(如侮辱罪),可按他罪处理。
故意伤害罪是司法实践中的多发性犯罪,但是,近年来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利用特殊方法伤害他人身体权、健康权的案例,对于这些案例如何处理,理论界尚存在分歧,笔者就几种特殊方法伤害行为的认定进行了探讨,以图有利于司法实践和学术研究。
1、利用恐吓、精神刺激的方法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的认定利用恐吓、精神刺激的方法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健康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能否构成故意伤害罪,值得研究。
行为人实施这类行为虽然不追求有形的肉体伤害,但追求的确是无形的精神伤害,而这类精神伤害有时候可以达到比肉体伤害更严重的后果。
我们知道,人体的各个器官的正常机能活动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进行的,神经受到伤害会直接引起身体器官、组织的病变。
如外伤性颅脑损伤导致精神分裂症、躯体运动感觉丧失等,可以构成伤害行为。
在生理健康受到伤害的同时心里健康也会受到不同程度伤害即"精神伤害",并且这种伤害是潜在的、漫长的,最终会表现出机体器官组织的功能障碍。
人体的神经和人体各个器官的机能活动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
因此,利用恐吓、精神刺激的方法造成他人精神伤害的,也可以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但是,如果这种行为并未给被害人造成任何精神上的伤害,由于我国目前没有设立恐吓罪,从罪行法定原则出发,不能认定为犯罪。
2、以故意传染性病或者其他疾病的方法伤害他人的行为的定性故意传染性病及其他疾病,是一种社会危害性极大的行为,有时不仅危害到具体特定的被害人,甚至危害公共安全。
我国刑法第360条第1款规定明知自己患有梅毒、淋病等严重性病而卖淫嫖娼的构成传染性病罪,至于传播麻风病等其他疾病的行为,未作任何规定。
笔者认为,如果行为人出于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主观故意,实施了传播性病或者其他疾病的行为,可以构成故意伤害罪。
但是,应当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主观上具有伤害他人的故意;(2)对于自己行为所造成的损害结果有明确的认识;(3)行为必须针对特定的对象而实施。
因而只有在行为人的行为针对特定的对象,其所传播的性病或者其他疾病不具有高传播率的特征,且能够治愈或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致人死亡的情况下,才能构成故意伤害罪。
反之,如果行为人故意传播的是鼠疫、添花等具有高传播率特征的疾病,或者行为人的行为对象是不特定的多数人,则应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如果行为人对特定的人故意传播的是艾滋病等目前人类难以治愈的疾病,且行为人明知故犯,则应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3、盗取他人体内活体器官或人体血液的行为的定性有的学者认为,行为人利用医学的方法和器具,利用自身医护人员的特殊身份和技术,在不被受害人知晓的情况下,盗取其血液或器官的行为应认定为故意伤害行为,而不是诈骗行为,也不是盗窃行为。
其所持的理由是:人的血液和器官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它们具有经济价值,具有商品的属性,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也是人体的组成部分,是人体健康和存活的条件。
未经受害人本人同意而偷偷摘取,是对他人身体健康的严重侵害,是一种十分严重的故意伤害行为。
笔者认为,上述结论是正确的。
因为人体的器官或血液在与人体脱离之前,并不具有商品的属性,它们只属于维持身体健康和存活的条件,商品或财物并不能与作为人体组成部分的器官或血液相提并论。
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秘密的方法抽取他人身体的血液或摘取他人器官的行为之所以认定为故意伤害罪,而不认定为盗窃罪,也不定故意伤害罪和盗窃罪实行数罪并罚是因为:首先,这是一种想象竞合犯,一个行为触犯了两个罪名,应"从一重罪处断";其次,人的身体健康权利远远高于所有权,从这一行为侵犯的客体来看,与其说是他人器官或血液的所有权,还不如说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权利。
所以,把这一行为认定为故意伤害罪具有合理性。
对于实践中遇到的几种利用特殊方法实施的伤害行为的定性处理,王先生认为:⑴利用恐吓、精神刺激的方法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如果的确给他人精神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应以故意伤害罪论处;但如果这种行为并未给被害人造成任何精神上的伤害,由于我国目前没有设立恐吓罪,从罪刑法定原则的角度出发,则宜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
⑵对于以故意传染性病或者其他疾病的方法伤害他人的行为的定性,则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般而言,能够以故意伤害罪论处的情形应当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行为人主观上须有伤害他人的故意;第二,对于自己行为所造成的损害结果(包括造成损害结果的可能性)有明确的认识;第三,行为必须针对特定的对象而实施。
上述条件缺乏其中任何一个,不能以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或者“故意杀人罪”等其他犯罪构成特征的,按其他犯罪定性处理。
⑶对于盗取他人体内活体器官或人体血液的行为的定性,因一行为同时构成盗窃罪和故意伤害罪,已构成刑法理论上的“想象竞合犯”,应从一重罪处断。
我国刑法学界通说认为,故意伤害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是他人的健康权利。
但是,损害他人健康是否包括“精神损害”,学者们则意见不一。
王先生认为,单纯思想心理范畴的精神伤害由于在实质上并未损害身体健康,因而不能构成故意伤害罪,而生理范畴的精神伤害即神经伤害,因会直接引起身体的病变,应包括在故意伤害罪的犯罪客体之中。
这样,如果行为人采取长期精神刺激的方法,故意使他人造成精神错乱,成为精神病患者,对行为人应以故意伤害罪论处。
司法实践中可能涉及以下几种与故意伤害相关的行为,能否作为故意伤害罪论,需要具体分析:以故意传染性病或者其他疾病的方法伤害他人的行为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有伤害他人的故意,即对于自己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主观上有所认识;客观上,该行为针对特定对象而实施,该传染性病或其他疾病尚不具有高传播率,而且能够治愈或在一定时间内不至于死亡的.那么符合上述条件的,这种传染疾病的行为就构成故意伤害罪。
如果行为人故意传播的是鼠疫、天花、霍乱、“非典”等具有高传播率特征的疾病,行为的对象是不特定多数人的,则可以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如果行为人对特定的人故意传播的是艾滋病、埃博拉病毒等以及其他目前人类尚难以治愈的疾病,行为人明知故犯,显然是要置他人于死地,则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利用恐吓、精神刺激的方法故意伤害他人行为利用各种比较特殊的方法.如恐吓或强烈的精神刺激所造成的伤害,可能达到比一般的暴力伤害更为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对少年儿童、妇女、老人及精神状况不佳的人.如在睡觉的被窝里放蛇、故意打恐吓电话,并造成被害人精神失常乃至死亡的情形。
如果经鉴定认为属于上述的“生理范畴的神经伤害”而非仅仅的思想心理范畴的精神伤害的,也可以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3)盗取他人体内活体器官或人体血液的行为的定性行为人利用医学技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秘密的方法抽取他人身体内的血液或者摘取他人身体上的器官,造成损害后果的,也构成故意伤害罪。
因为体内器官或血液都属于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健康和存活的条件。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体内活体器官或血液也具有经济价值,行为人的非法占有血液的行为也触犯盗窃罪,但属于—行为触犯数罪名的想象竞合犯,而故意伤害罪相对于盗窃罪,是重罪。
(4)殴打行为:一般殴打(伤害故意的缺失)、致人死亡;如李某人因出门被徐某用肚子挺了一下,遂生互骂。
李某上前动手,被徐某打中面部。
继续扭打中,李向徐胸部猛击一拳,徐倒地,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
鉴定表明:死因为胸部受暴力作用,引起反射性心跳停止。
定性上存在争议。
(5)连续伤害多人、同一人行为的罪数问题。
德国采同一法益的观点。
2007年5月,被告人胡某与女青年吴某恋爱后同居,不久吴某怀孕,堕胎花去医药费1300元。
被害人祝某受吴某委托多次向胡某索要医药费,胡某怀恨在心。
2007年10月18日晚,胡某纠集被告人段某、罗某等人,商量以付医药费为由,将祝某骗出,打祝某一顿。
当晚9时许,胡某等十人分别持砍刀埋伏在篮球场,见祝某过来时,殷某大喊:“砍死他!”祝某见势不妙即驾车逃跑,胡某等人持刀追上去朝车身乱砍乱砸,祝某驾车脱身后用电话报警。
经物价部门鉴定,小车损失价值6400元。
第一种观点认为,被告人胡某等人纠集多人追逐拦截他人,情节恶劣,任意毁损他人财物,情节严重,应适用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二)、(三)项之规定,定寻衅滋事罪。
第二种观点认为,被告人胡某等人有明显的伤害他人的故意,并且准备了工具,实施了伤害行为,只是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被害人祝某没有下车)而未得逞,应定故意伤害罪(未遂)。
第三种观点认为,被告人胡某等人本来意图伤害他人,但并没有发生伤害结果,而构成故意伤害罪必须造成轻伤以上的伤害结果,所以不能定故意伤害罪,只能在主客观统一的范围内定故意毁坏财物罪。
第四种观点认为,被告人胡某纠集多人持械斗殴,应以聚众斗殴罪定罪处罚。
结合本案,其一,胡某等被告人出于打祝某一顿的目的,分别持砍刀埋伏在篮球场,伤害的意图和对象都十分明确,套用寻衅滋事罪第(二)、(三)项的规定未免过于牵强。
其二,诸被告人砍车的目的不在于毁坏财物,而在于伤害祝某,所以故意毁坏财物只是故意伤害的手段行为,不应定故意毁坏财物罪。
其三,聚众斗殴要求双方都有斗殴的意图,而本案中祝某对斗殴并不知情,所以定聚众斗殴罪也是不合适的。
综上,本案应定性为故意伤害罪(未遂)。
虽然胡某等十人都拿了砍刀,足以致被害人重伤,但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被告人主观上是出于重伤害的故意,所以,应当在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一款的量刑幅度内,结合未遂犯的规定量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