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一种世界性的胸怀和国际化的视野,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
它将各种具有跨越意义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依据,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变异研究为基本方法,倡导建立一种全球性平等多元、相互包容的文学交流与比较的对话平台和机制,从而最终推动各民族文学及世界文学走向一条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
(名词解释可以自己整合)2法国学者(卡雷)提出的“比较文学是不比较的”这个口号。
3为什么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定义会走上自我设限的偏狭道路?第一个原因是当时学术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强烈质疑和挑战。
第二个原因,是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
第三个原因,是法国中心主义,或者说是法国文化沙文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
(第三个原因重点)4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韦勒克。
5《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一文。
在该文中雷马克言简意赅地提出了美国学派的基本定义:“比较文学研究超越一国范围的文学,并研究文学跟其它知识和信仰领域,诸如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其它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
简而言之,它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它领域相比较。
”(判断跨学科雷马克)6实际的比较文学研究中美国学者也同样总是流露出的民族主义倾向和西方中心主义倾向。
7比较文学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学科理论阶段,即:一、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二、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三、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8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有巴登斯贝格、梵第根、布吕奈尔、基亚、卡雷。
9梵第根《比较文学论》(1931)一书在欧美比较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10把比较文学分为实证性影响研究、类同性平行研究(含跨学科研究)、异质性变异研究三大研究领域。
11比较文学可比性:所谓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指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与异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最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具体来讲,可比性主要包括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与变异性。
(名词解释)12同源性:指涉的是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语言的文学的比较,寻求一种有事实联系的同源关系,这种影响的同源关系可以通过直接、具体的材料得以证实。
13类同性:类同性是指是没有文学影响关系的不同国家文学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14异质性:异质性“是指不同文明之间在文化机制、知识体系、学术规则和话语方式等层面表现出的从根本质态上彼此相异的特性。
”15变异性:在不同文学之间的译介、传播、交流、影响、接受、阐释的过程中,在语言、文本、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难免会发生种种有意或无意的变异,这种变异往往指涉的就是一种文学之间的变异性。
16法国学派研究特点:一、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认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分支,其重心在于探讨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学之间的国际关系史。
二、注重事实性的关联和渊源性的影响,并采用严谨的实证方法,重视对史料的搜集和求证。
三、反对将比较文学视为一种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反对涉及文学作品的美学内涵和艺术价值。
17美国学派研究特点:一、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纳入比较文学研究之中,注重对作品的文学意蕴的挖掘,试图揭示文学文本背后共通的美学精神和艺术规律。
二、提倡一种非实证的跨越国家、民族、语言之间的平行研究。
三、倡导跨学科研究,注重文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甚至自然学科之间的交叉互渗的关系。
18流传学:流传学也叫誉舆学、声誉学,流传学研究最早由法国学者提出并进行实践。
流传学研究一国文学流传到国界之外而产生影响的事实,是从起点开始而对于终点的追寻,以及它所产生的声誉、变动。
特征:实证性、起源性与历史性研究内容:一是作家思想与人格精神在国外的流传及其产生的影响。
德国哲学家与诗人尼采及其作品,对于世界其他国家作家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人格、精神与思想、哲学层面。
(尼采的进化论、超人学说对鲁迅产生深刻影响)二是作品在国外的流传、影响与声誉。
作家作品在国外的流传,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之一,作家的人格思想、作品的主题与题材、人物形象与艺术体式、技巧与语言对外国作家发生作用,都离不开具体作品。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影响了日本最重要的和歌集《万叶集》)三是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在国外的流传。
(徐志摩受英国雪莱的影响,郁达夫受法国卢梭的影响)四是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在国外的流传。
(有的从法国流传到英国与俄国,有的从俄国流传到法国与英国,有的从欧洲流传到美洲与澳洲,甚至亚洲与非洲等)19流传学的五种形态:第一、从个体到个体,单向流传形态:是指作为传播者来说是个体,作为接受者来说也是个体。
第二、从个体到群体,多向流传形态:是指传播者是个体,而接受者却是群体,形成多向投射的态势。
第三、多波次、多向度流传形态:是指某个国家的同一个作家或者作品、同一种文学思潮或者文学批评流派,在不同时段对同一个国家作家产生的影响,每次流传的内容与结果都是各不相同的。
第四、从群体到个体:聚合流传形态。
是指传播者是群体作家,作为接受者则是个体作家。
第五、从群体到群体:多线与交叉流传形态。
是指传播者是群体的作家,接受者也是群体的作家。
20渊源学:渊源学又称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法国学派提倡的影响研究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以作家作品为主体的文学现象的域外来源问题。
特征:实证性、溯源性与文本性主要内容:笔述渊源、口传渊源、印象渊源,直线渊源、曲线渊源与集体渊源(会判断)笔述渊源,是指可以从作家以及与他相关的历史文献里查找资料而得到说明,以“自述”与“他述”文字实录作为渊源存在的证据。
口传渊源,是指国外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让本国作家以艺术事实的方式表现出来。
印象渊源,是指某一位作家到国外旅游或旅居、留学与游学所获得的种种印象,以文字方式保存在作品里的现象。
直线渊源就是孤立渊源,作为终点接受者的作家是个体,而作为起点传播者的作家也是个体。
曲线渊源,是指接受者与传递者之间存在诸多中间环节,要寻找作家与作品的外来渊源,必须反复追寻与探讨。
集体渊源,是指作为接受者的作家所接受的国外文学影响具有多源性,其文学成就的取得与来自不同方向的传递者都有关系。
21渊源学研究对象:一是作品与作品之间渊源关系研究。
二是作家与作家之间渊源关系研究。
三是国家与国家文学渊源关系研究。
四是文学思潮的跨国旅行。
22媒介学:指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及其产生意义的研究。
(填空/判断)特征:可见性、实证性和流动性四种类型:译本、评论、改编、对话一是译本。
从表面上看,翻译只是由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其实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
二是评论。
所谓“评论”,可以是关于译本的评论,可以是关于原本的评论,也可以是关于作家以及与此相关的评论;无论如何,评论是一种重要的文字媒介。
三是改编。
从本质上说,改编是由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改编为另一种语言并且是另一种文体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种跨文化的转换活动。
四是对话。
在各国文学相互之间的交流活动中,国际学术会议或者专题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具有跨文化背景的学者直接向与会者发表学术见解,或者不同国度的学者之间直接对话,都是重要的文学传播媒介。
(理解)23文学媒介展开的三种方式:一、个体方式,是指某一国家的作家在对某国外作家产生影响的时候,作为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作家个体都发挥着媒介的意义。
(尼采对鲁迅,孔子对伏尔泰产生影响)二、团体方式,是指来自外国的某个文学社团与文学流派作为一种整体力量,投射到作为接受国的一群作家或单个作家身上产生的重要影响。
(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各种新文学社团在介绍西方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与作家作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环境方式。
从古到今,环境都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传播载体。
(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文学传播媒介所产生了极深的意义)24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这一说法出自法国文学社会学家罗贝尔·埃斯卡皮之口,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指语言)里,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个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25创造性叛逆的类型:一、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四种表现:1个性化翻译主要特征是“归化”“呑并”2误译与漏译 3节译与编译4转译与改编。
二、接受者也即读者的创造性叛逆。
三、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26文化意象:在中外文学和文化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它们是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其中相当一部分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及其初民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关。
在各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语言里,出现在历代的文艺作品(包括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里,慢慢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
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的沟通。
它们中有些被用作修辞手段,但译介学把它们统称为文化意象。
27龙,在汉语文化里,龙是皇权的代表,是高贵、神圣的象征。
在英语文化里,龙却是一个凶残肆虐的、应该消灭的怪物,一个可怕的象征。
由此可见,不同文化意象在跨越了语言和民族的界限之后,它就有可能带来原先的文化内涵的失落、扭曲和变形。
28翻译文学国籍归属:翻译文学也一样,尽管它传递外国文学的信息,但它不属于外国,而属于译入语国,是译入语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29保罗·利科确立了“形象”的两个重要功能:“意识形态”和“乌托邦”。
30形象学的性质:一、“形象”所蕴含的是不同民族间“想象的相互诠释”,这是最根本的特性;二、“形象”兼具“自我”与“他者”的双重蕴含;三、“形象”的认知功能处于“再现”与“想象”之间;四、“形象”具有语言的一切特征;五、“形象”兼具“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价值功能。
31形象学:形象学研究一个民族对另一个(些)民族的想象性诠释,研究的目标不在于发现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在于认知一个民族对另一个(些)的神话、传说、幻象等是如何在个人或群体的意识中形成和运转的原因和机制。
32形象学的对象:首先是“异国形象”的创造者,即上文所言“主体”、“自我”、“叙述者”、“注视者”,等等。
其次是“异国形象”创作所依赖的“社会总体想象物”。
再次是“社会总体想象物”所倚赖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与社会现实。
第四是“异国形象”的方法论研究。
特定的对象,往往需要与之相应的特定方法。
最后是“异国形象”本身,这是最重要的内容。
33“套话”是指一个文化中被反复使用、具有相对固定内涵的词汇或判断。
(填空)34“接受学”研究的特点:第一,它属于“文学史研究”,是“历史或社会学研究”而非“文学批评”;第二,它虽然着眼于接受者的“接受”,但重心却落在放送者在他国获得的“机运”和“成功”之上,故流传学实为放送者在异国的“声望”之学;第三,他国的种种“接受”是对于放送者的单向反应,接受者往往是被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