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考历史必修三八大专题知识复习讲义(精心整理)

2020年高考历史必修三八大专题知识复习讲义(精心整理)

2020年高考历史必修三八大专题知识复习讲义(精心整理)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百家争呜(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a b)儒家:孔子:(儒家创始人)①政治:核心是“仁”与“礼”: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③文化:《论语》;“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孟子:“亚圣”,仁政学说(思想核心)、民贵重、君轻荀子:①天人关系:“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2)道家: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事物具有相反的两面(朴素辩证法);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齐物”。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等;法家:韩非子:①加强君主集权②厉行赏罚,奖励耕战③“事异则备变”、主张变法(3)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b c)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有内容。

1-2.儒学的兴起(1)罢黜百家,倡导儒学(b b)背景:①“大一统”得到巩固;②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定型③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④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和汉武帝对文化的改革。

表现:①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政;②罢黜百家,倡儒学③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影响:①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②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③提高了儒学地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或正统思想)。

(2)太学的出现(a a)创建:汉武帝时;影响:①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③打破了大官僚垄断官位的情形④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1-3.宋明理学一、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程朱理学:开创者:“二程”(程颐、程颢):“天理”是理学的最高范畴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天理的核心是“仁”。

集大成者:朱熹: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气;强调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张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正君心”2、陆王心学;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哲学: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伦理:“发明本心”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哲学思想;心即理伦理观;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知行合一”1-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a c)主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和限制君权主张;把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本质是明末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影响:①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②冲击儒家的正统地位,但没有从根本上动遥其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2)顾火武的主要思想主张(a b)①批判“君主专制”②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梁启超把其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a b)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历史观: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以厚重的哲学思想作为基础。

)(4)唐甄:对君主的大胆批判“凡为君王者贼也”对“官”也进行批判。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1)造纸技术的发明、改进及其影响(b c)发明:可能在西汉早期。

改进:东汉的蔡伦造成“蔡侯纸”。

影响: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出最为显著。

纸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2)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a b)发明:战国时期:“司南”北宋时期:指南鱼、指南龟传播:12、13世纪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应用:北宋开始用于航海。

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3)火药的发明和使用(a b)①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②唐宋至宋代:火药箭、火炮、火箭、火球等,开始应用于军事。

③明朝:创造早期的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在当时都是世界最先进的。

(4)印刷术的进步及其影响(a b)进步:①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牌印刷品。

②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③元代王祯成功创造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字盘。

明代中期,铜活字得到较多的应用。

影响:提高了印制效率,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印刷术传室殴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2-2.中国的古代艺术(1)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发展(a a)起源:黄帝时期,仓颉造字传说。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

发展:小篆:始于秦代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楷书:也称正书,形成于汉末。

行书:开始盛行于晋代;草书:起源于汉初。

成熟于东晋。

(2)东晋、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字(a a)东晋:王羲之:擅草书,行书,代表作《兰亭序》、《丧乱贴》等,号称“书圣”。

唐代:①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②怀素、张旭之则擅长狂草。

宋朝:苏轼、黄庭坚、米蒂、蔡襄(一说蔡京)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字,都以行书著名于世。

(3)中国传统书画的基本特征(a b)①注重线条,讲究神似,意境、气韵及布局构图②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③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多样,融诗、书、印为一体。

④是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类型多样。

(4)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昆曲、秦腔等剧种的优点和特长演变而来的。

形成于清朝乾隆年间,成熟于清末,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

2-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1)《诗经》、《离骚》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a b)《诗经》:①概况:最古老的诗歌总集。

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②影响: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离骚》①概况:屈原“楚辞”的代表作。

是一首政治抒情长诗,风格浪漫,充满奇特幻想。

②影响:《离骚》著称于世,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骚”与“风”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2)唐代“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a b)“诗仙”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

诗风狂放炽热、想象丰富,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

代表作:《静夜思》、《蜀道难》、《将进酒》。

“诗圣”杜甫:“苦难诗人”,诗风凝重与沉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

代表作:《秋兴八首》、《登高》、《春望》、《月夜》等。

杜诗被后人成为“诗史”。

(3)宋代著名词人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a b)苏轼: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

他的词清新俊逸,刚健豪放。

柳永:大量吸收俚俗口语多写城市的繁荣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

流传广泛。

李清照:经历过南渡悲苦、对山河破碎有切身感受,其词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

辛弃疾:以高超艺术功力、强烈爱国情怀和鲜明个性风格,成为豪放派的集大成者。

(4)著名元杂剧作家关汉卿地位:无杂剧奠基人。

作品特点:揭露当时的黑暗统治,描写广大人民在残酷压迫下的苦难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5)明清四大长篇小说(a b)《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长篇白话章回小说。

《水浒传》:施耐庵,同前。

《西游记》:吴承恩,明朝,神魔小说。

《红楼梦》:曹雪芹,清朝,优秀长篇小说。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3-1.“顺乎世界之潮流”(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a b)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魏源:《海国图志》,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

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近代思想解放的开端),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及其影响。

①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②梁启超: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③谭嗣同: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

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④严复:翻译《天演论》,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进化论思想增强了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影响:①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

(救亡与政治变革结合)②是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拓了知识分子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政治的热情。

③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3-2.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a a)①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改称《新青年》)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a b)前期:①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科学”(赛先生)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民主”(德先生)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鱼讯《狂人日记》)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后期:(五四运动之后):宣传马克思主义(3)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c d)积极: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也开始在中国传播,成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③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消极:①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②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

3-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a b)过程:(1)十月革命前;①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②朱执信:介绍马、恩的生平和学说(2)十月革命后(尤其是五四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李大钊:①1918。

11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仁维主义的胜利》,号召中国向十月革命学习;②1919。

5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系统的介绍马克思主义。

③开设课程,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4-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a b)提出:1905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在《民报“发刊词中明确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