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制依据1、山水印象二期地下室设计施工图2、山水印象施工组织设计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20115、《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 317-2014二、混凝土质量缺陷分类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9GB50204-2015)第8.1.2条混凝土现浇结构外观质量应根据缺陷类型和缺陷程度进行分类,并应符合下表的分类规定。
同时《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第8.9.1条混凝土结构缺陷可分为尺寸偏差缺陷和外观缺陷。
尺寸偏差缺陷和外观缺陷可分为一般缺陷和严重缺陷。
混凝土结构尺寸偏差超出规范规定,但尺寸偏差对结构性能和使用功能未构成影响时,应属于一般缺陷;而尺寸偏差对结构性能和使用功能构成影响时,应属于严重缺陷。
外观缺陷分类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表:现浇结构外观质量缺陷三、混凝土质量缺陷的处理流程1、处理流程检查发现向监理报验分类判定专项处理措施方案报验实施验收资料封闭2、检查时间混凝土拆模后即由施工员及质量员统计质量缺陷并标记。
裂缝现象由施工管理人员及质量员日常巡视发现,记录并标记。
3、质量缺陷的分类判定在发现并标记质量缺陷后,向监理工程师报验,并会同项目技术负责人现场共同判定。
认定不清时可咨询设计单位确定。
依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4、专项处理措施方案的编制1)、对混凝土外观一般缺陷的处理可依据后述方案内容进行修补。
2)、对严重缺陷的处理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第8.9.2条施工过程中发现混凝土结构缺陷时,应认真分析缺陷产生的原因。
对严重缺陷施工单位应制定专项修整方案,方案应经论证后再实施,不得擅自处理。
本条的条文说明:本条强调分析缺陷产生原因后制定修整方案的管理要求,对严重缺陷的修补方案应报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方案论证及批准后方可实施。
混凝土结构缺陷信息、缺陷修整方案的相关资料应及时归档,做到可追溯。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第8.9.6条混凝土结构尺寸偏差严重缺陷,应会同设计单位共同制定专项修整方案结构修整后应重新检查验收。
3)裂缝的处理根据《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第3.1.3条规定:建筑工程裂缝的治理,应先判明开裂原因,对造成影响开裂的因素进行处置后,再进行裂缝处理。
原因判定后,项目技术项目负责人编制修整方案,报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批准后,方可按方案实施。
四、混凝土外观一般缺陷的原因分析1、露筋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甚至漏放,保护层厚度难以保证,钢筋紧贴模板;钢筋混凝土结构断面较小,钢筋过密,如遇大石子卡在钢筋上,混凝土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因配合比不当混凝土产生离析,浇捣部位缺浆或模板严重漏浆;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使钢筋移位;混凝土保护层振捣不密实,或木模板湿润不够,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多,或拆模过早等,拆模时局部混凝土破损。
2、蜂窝蜂窝是混凝土表面伍水泥砂浆,露出石子的深度大于5mm,但小于保护层厚度的蜂窝状缺陷。
它主要是由于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浆少石多),或搅拌不匀、浇筑方法不当、振捣不合理,造成砂浆与石子分离;模板严重漏浆等原因而产生。
3、孔洞孔洞是指混凝土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孔隙,局部无混凝土。
它是由于骨料粒径过大、钢筋配置过密导致混凝土下料中被钢筋挡住;或混凝土和易性差,混凝土分层离析,混凝土振捣不实;或混凝土受冻、混凝土中混入泥块杂物等所致。
4、夹渣混凝土浇筑前,模板内杂物如锯沐、木块儿等物未及时清除。
5、疏松混凝土中局部不密实,主要为混凝土和易性差,混凝土分层离析,混凝土振捣不实。
6、裂缝缝隙从混凝土表面延伸至混凝土内部,且未通透。
主要为混凝土自沉产生的裂隙、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形成干縮裂缝。
地下室模板拆除后发现地下室出现不同程度渗漏,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方面1)如果骨料中含泥量过多,则随着混凝土的干燥,会产生不规则的网状裂缝。
2)碱-骨料反应,安山岩、玄武岩、辉绿岩、千枚岩等碱性骨料有可能与碱性很强的水泥起化学反应,生成有膨胀能力的碱-硅凝胶而引起混凝土膨胀破坏,产生裂缝。
3)水灰比、坍落度过大,或使用过量粉砂混凝土强度值对水灰比变化十分敏感,基本上是水和水泥计量变动对强度影响的叠加。
因此,水、水泥、外渗混合材料外加剂溶液的计量偏差,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而采用含泥量大的粉砂配置的混凝土收缩大,抗拉强度低,容易因塑性收缩而产生裂缝,泵送混凝土为了满足泵送条件,坍落度大,流动性好,易产生局部粗骨料少、砂浆多的现象,此时,混凝土脱水干缩时,就会产生表面裂缝。
2)、施工质量方面(1)混凝土施工过分振捣,模板、垫层过于干燥的混凝土浇筑振捣后,粗骨料沉落挤出水分、空气,表面呈现泌水而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落,造成表面砂浆层,它比下层混凝土有较大的干缩性能,待水分蒸发后,易形成凝缩裂缝。
而模板、垫层在浇筑混凝上之间洒水不够,过于干燥,则模板吸水量大,引起混凝土的塑性收缩,产生裂缝。
(2)混凝土浇捣后过分抹干压光会使混凝土的细骨料过多地浮到表面,形成含水量很大的水泥浆层,水泥浆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钙,引起表面体积碳水化收缩,导致混凝土板表面龟裂。
(3)施工工艺不当引起:过早拆模,或者在混凝土未达到终凝时间就上荷载,造成混凝土楼板的弹性变形,致使砼早期强度低或无强度时,承受弯、压、拉应力,导致楼板产生裂缝;(4)楼面垫层铺设的暗装水管、电线套管铺设不当,如水管、电线套管铺设不够牢靠、集中铺设、上下交叠铺设致使水管、电线套管上皮在垫层厚度1/3以内,保护层厚度不足都可能造成板面沿管线长度方向产生裂缝。
(5)混凝土的收缩(温度裂缝):混凝土引起收缩的原因,在硬化初期主要是由于水泥的水化作用,形成一种新的水泥结晶体,这种结晶体化合物较原材料体积小,因而引起混凝土体积的收缩,即所谓的凝缩,后期主要是混凝土内自由水蒸发而引起的干缩。
而且,如果混凝土处在一个温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下,将会使其收缩更为加剧。
如施工发生的夏季炎热气温下,石子表面温度升高,使石子体积膨胀,拌制成混凝土后,石子受冷收缩,使混凝土表面出现发丝裂缝;混凝土浇捣后未及时浇水养护,混凝土在较高温度下失水收缩,水化热释放量较大,而又未及时得到水分的补充,因而在硬化过程中,现浇板受到支座的约束,势必产生温度应力而出现裂缝,这些裂缝也首先产生在较薄弱的部位,即板角处。
另外,室内外温差变化较大,也要引起一定的裂缝。
7、连接部位、外形及外表缺陷麻面是结构构件表面呈现无数的小凹点,而尚无钢筋暴露的现象。
它是由于模板内表面粗糙、未清理干净、湿润不足;模板拼缝不严密而漏浆;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气泡未排出以及养护不好所致;缺棱、掉角是指梁、柱、板、墙以及洞口的直角边上的混凝土局部残损掉落。
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浇筑前模板未充分湿润,使棱角处混凝土中水分被模板吸去而水化不充分,引起强度降低,拆模时则棱角损坏;另外,拆模过早或拆模后保护不善,也会造成棱角损坏。
线条、棱角不直:模板接缝不严密、模板支撑刚度不足出现局部位移。
五,混凝土缺陷的处理措施1,混凝土结构外观一般缺陷处理措施《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第8.9节规定如下:8.9.3混凝土结构外观一般缺陷修整应符合下列规定:1),露筋、蜂窝、孔洞、夹渣、疏松、外表缺陷,应凿除胶结不牢固部分的混凝土,应清理表面,洒水湿润后应用1:2-1:2.5水泥砂浆找平;2),应封闭裂缝;3),连接部位缺陷、外形缺陷可与面层装饰施工一并处理。
8.9.5混凝土结构尺寸一般缺陷,可结合装饰工程进行修整。
采用水泥砂浆抹平处理,应及时喷水养护。
混凝土中夹有杂物且深度未超过保护层厚度时,可采用磨光机械进行处理即可。
针对此类缺陷的封闭效果及处理后的标识(不影响后期工序的前提下),宜在处理完成的缺陷表面用聚合物水泥砂浆进行二次封闭处理,厚度约1-2mm。
宽度宜超过缺陷部位50mm,粉刷工采用薄涂工具进行操作。
2,混凝土结构外观严重缺陷的处理措施《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第8.9节规定如下:1),混凝土结构外观严重缺陷修整应符合下列规定:(1)露筋、蜂窝、孔洞、夹渣、疏松、外表缺陷,应凿除胶结不牢固部分的混凝土至密实部分,清理表面,支设模板,晒水湿润,涂抹混凝土界面剂,应采用比原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浇筑密实,养护时间不应少于7d。
(2)开裂缺陷修整应符合下列规定:A,民用建筑的地下室、卫生间、屋面等接触水介质的构件,均应注浆封闭处理。
民用建筑不接触水介质的构件可采用注浆封闭、聚合物砂浆粉刷或其他表面材料进行封闭。
B,无腐蚀介质工业建筑的地下室、屋面、卫生间等接触水介质的构件,以及有腐蚀介质的所有构件,均应注浆封闭处理。
无腐蚀介质工业建筑不接触水介质的构件,可采用注浆封闭、聚合物砂浆粉刷或其他表面封闭材料进行封闭。
C,清水混凝土的外形和外表严重缺陷,宜在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修补后用磨光机械磨平。
本节所述外观严重缺陷的处理措施,应在判定类别后,经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认可后按此实施。
3,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处理措施根据《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第10章第六节要求进行。
对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判断应在本节所列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1),因胶凝材料安定性引起的膨胀性裂缝,可按下列规定判断与处理:A,当有剩余胶凝材料时,应对其进行安定性的实验或检验;B,当没有剩余胶凝材料时,可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的有关规定判断其继续发展的可能性;C,对于大面积出现严重裂缝的构件,可采取重新浇筑混凝土或外包混凝土加固等处理措施;D,对于裂缝较少且没有明显发展的构件,可按下述方法进行裂缝处理,也可采取局部剔凿修补的处理措施;2),高温、干燥条件下,浇筑的混凝土终凝后出现的龟裂,应对裂缝进行灌缝或表面封闭的处理。
3),对混凝土固化过程中因水化热造成的表面与内部的温差裂缝,应待其稳定后向裂缝内灌注胶粘剂封闭,当构件有防水要求时,应检查灌胶后的渗漏情况,或在构件表面增设弹性防水涂层。
4),对碱骨料反应引起的裂缝在干燥常温环境下,对较轻的裂缝进行灌缝处理;对较重的裂缝进行裂缝封闭后,对构件采取约束加固的处理措施;潮湿高温环境下,可在封闭裂缝、约束加固后,增设表面防水处理和隔热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