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放大镜》教学反思
教师:马锦凤
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活动二、先用肉眼观察写有钢笔字的宣纸、写有钢笔字的作业纸、撕开的报纸,再用放大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活动三、提供一块玻璃给学生,观察玻璃和放大镜有什么不同,怎样用玻璃制造一个放大镜。

学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镜和用肉眼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活动后大家都有体会放大镜更观察得更细、更清晰。

对比过玻璃和放大镜学生发现放大镜比较厚,并且凸出来,那究竟是放大镜厚起到放大的作用还是凸起来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来讨论,并且想方法来使玻璃有放大作用。

学生都说倒水,让学生实验,水倒多了,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滴一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经过这样的讨论、实验、分析,学生对放大镜是凸透镜,有放大作用有了深刻认识。

反思二: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对于已经很熟悉的观察工具来说,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安排了8课时的内容。

这8个单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放大镜下的发现。

二是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

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

本课我安排了三个主要流程。

一是放大镜和肉眼
观察比较的不同发现。

二是猜想辨别各种纸的纤维。

三是自制放大镜。

各教学内容清晰,连接紧凑,便于操作。

本课目标落实到三点。

一是放大镜使用方法的指
导。

二是对凸透镜的初步认识。

三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遗憾的是我自己未能用放大镜观察到书上显示的计算机屏幕在放大镜下的红、绿、蓝三色小点,所以这个在课堂上仅用讲解代替,不知可否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反思
教师:马锦凤
现在刚刚进入春天,有些树木和草儿都没发牙,但昆虫家族还没有真正出现。

除了蚂蚁之外,蝴蝶、蚜虫等还不能进行观察。

怎么办,是把这一课推后再上,还是随机应变。

我想,不管是昆虫,还是非昆虫,这节课关键是培养学生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能力和体会放大镜等观察工具的作用,所以,还是可以上的。

于是,我布置学生带上放大镜、纸和笔,一起来到学校的2号室里,开始了这节课的观察活动----观察小动物或小植物。

孩子们的兴致特别高。

捉蚂蚁的、挖蚯蚓的、捉蜘蛛的,胆子小的女生则去观察迎春花的花蕊,有的在花盆里挖到了青苔。

每有一个新的发现,都会引起一片哄动,孩子们也迫不及待地找到我,与他们共同分享他们的“壮举”。

下课了,有的同学还未尽兴。

有的把蜘蛛带走了,有的托着一块青苔走了,说要继续深入地研究。

我坐在办公室里欣赏着孩子们一幅幅的记录,真为他们的细心所折服。

看--一棵青苔就像是一棵卷心菜;蜘蛛的腿上原来长着许多的刚毛;蜘蛛原来有4只眼睛,还有6只眼睛的……
虽然,我们的科学课还不够深入,我们的孩子研究科学问题还不是那么地成熟,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去做,我们学校科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的美好~《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反思
教师:马锦凤
在教学中,我遇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当然也可以避免发生,但是我忽视了)。

我让学生提取晶体,当学生制成了糖水和盐水两种液体,我随口就说你们
随便提取那种晶体吧~好了,有些学生提取盐的晶体,有的学生提取糖的晶体。

当时我还暗自得意,这下子学生有收获了。

但是事情并没有向着我预料的方向发展:提取盐晶体的小组没有问题,能够提取到白色的晶体,但是提取糖的晶体的小组就不对了,加热的玻璃片开始没有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加热的糖水开始变成咖啡色,慢慢的开始颜色变深,呈褐色了,还有一股香味,学生高兴极了,继续加热并没有出现糖的晶体,继续冒泡,我马上想到生活中的现象了,做红烧肉的时候把糖直接加热就可以溶化了,我犯了一个生活中的错误,这个可怎么办啊,当控制好学生后,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学生说了很多,基本都是停留在推测的表面。

具体什么原因,我也把握不准,解释说盐和糖的熔点不同,盐的熔点比较高,而糖的熔点比较低。

上帝保佑,希望我解释的对~我又问学生,对于今天的提取晶体的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说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最让我高兴的是有一个学生说:一种提取晶体的方法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物体,每个物体都应该有独特的提取晶体的方法。

我很高兴,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

课后,我上网查阅了资料:盐的熔点:804摄氏度,糖的熔点185--186摄氏度。

看来我还是解释对了~感谢上帝~
反思这节课:教学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是由于没有认真细致的考虑到材料的特殊性(但有时确实不会考虑到),导致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不过这样也有好处,可以把生成的意外当成一种教学资源来进行展开教学,一来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很多科学发现都是因为“意外”而被科学家引起重视的,二来也可以让学生探究、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三来可以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这样的“意外”有何不可,当然,不是所有的意外都是应该的、都是好的,这次,我只是合理的利用了这个“意外”,才没有搞的一团糟,反而还让学生有所收获。

哈哈,“意外”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啊~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教学反思
教师:马锦凤
在经历了《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教学过程后,自己对本课教材理解不断深入,教学方法也不断改进。

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趣味性。

学生对显微镜的兴趣是非常浓厚,但是实验操作对小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认识显微镜的过程中,兴趣也会有所降低。

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需要体现趣味性,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巩固对显微镜的认识和使用方法上,采取小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实现对显微镜知识的巩固。

进一步激发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研究的学习兴趣。

体验探究发现微小世界的乐趣。

2、实验指导体现实用性。

尽管学生对显微镜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但正确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步骤相对比较复杂。

在试教后,发现学生对于实验方法掌握情况并不理想。

因此在实验操作正确规范的前提下,适当地降低难度,将实际要用的步骤对学生进行规范指导,并用概括性的词汇表述实验步骤:“取镜——对光——放片——观察——放镜”,指导学生正确规范地使用显微镜。

3、调整实验仪器,减少干扰因素实验中,学生的注意往往会受到实验材料的影响。

实验使用的显微镜一般都配有高倍镜和低倍镜两个物镜,在试教中,尽管强调学生使用低倍镜进行观察,可还是有部分学生在使用高倍镜进行观察,产生光线不够亮,找不到物体等问题,
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

因此,在试教后,对显微镜进行调整,取下高
倍镜,减少对实验观察的干扰。

同时,对在教学的环节中存在的其他
干扰因素进行调控,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