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_屠国平

大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_屠国平

中国大学教学 2009年第12期76 大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屠国平摘 要:目前,大学生的汉语言文字能力持续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

对此,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访谈、材料抽查等方法对大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现状作了调查分析,探究了产生这一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培养大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现状分析;对策研究一、调查方法与结果本课题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调研访谈、访问校园网论坛等方法搜集材料,对大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基本上都具有提高汉语言文字能力的主观意愿,对汉语言文字能力在学习、生活和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对自身的汉语言文字能力自我评价比较高,对中小学时期汉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满意率较低,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偏重外语教学持有一定的批判态度。

大学生在培养、提高自身汉语言文字能力方面主观能动性不足,与自我评价相比,大学生的实际汉语言文字能力相对较低。

1.大学生对培养、提高自身汉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性认识比较到位,对自身的汉语言文字能力评价比较高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汉语比学习外语重要;有96.2%的大学生认为汉语对自己“比较重要”或“十分重要”;有70.7%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汉语对今后自我发展的作用“重要”;有78.4%的大学生认为汉语将在日后拟从事的工作中经常使用。

这些数据充分反映出大学生对汉语地位的重视。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评价较高:有58.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公众场合进行即兴口语表达可以做到流畅清晰,甚至妙语连珠;有9.2%的大学生表示对自身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很满意”,60.6%的大学生认为“还可以”;有7.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表示“很满意”,59.3%的大学生认为“还可以”。

2.大学生的汉语言文字能力实际水平相对较低针对大学生对自身汉语言文字能力评价较高的情况,我们进行了语言文字能力调研测试。

调研测试分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两个部分,结果发现,大学生的汉语言文字能力实际水平偏低。

(1)书面表达能力调研测试结果。

通过对大学生汉语言文字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的测查,结果发现,得分在60分以上的占54.2%,80分以上的只占4.4%,平均分只有58.3分。

对学生论文、自办报纸和刊物文稿、高校网络留言板和BBS留言的审阅结果也印证了这个结果,出现的问题类型基本相同。

(2)口语表达能力调研测试结果。

有准备的口语表达不尽如人意。

我们随机查阅了200份普通话水平测试试卷,在“说话”项中,有40%以上的应试人在“自然流畅程度”评分项中被扣分,说明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存在明显缺陷。

即兴口语表达的情况更不理想。

据对431名大学生的随机抽查情况表明,能够在即兴口语表达时做到口齿清楚、发音比较标准,表达流畅、条理清楚,内容符合话题的比例不到15%。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叙述的重点不明确,表达的条理不够清楚,主动寻找话题的比例较低,在会话中缺乏对对方话语的理解,谈话内容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

对校园DV、广播节目、演讲录音的审听审看中,发现同样存在着普通话不标准、方言语调明显、用词不当和组句错误等方面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经过对以上调查结果的分析,课题组认为,造成现屠国平,绍兴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

代大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严重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中学语文教学未能真正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应当说,课程标准对汉语言文字能力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与评价办法等方面的设计都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我国的基础教育并没有很好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以下两方面尤其值得关注:第一,应试教育导致基础教育中对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进入盲区。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特别是高考指挥棒的牵引下,许多学校把语文教学重点都放在高考的重点和热点上,重知识轻应用,重理解轻表达,重文学轻实用,造成很多大学生只会写格式化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不会写简单的小论文和应用文。

调查数据显示,有37.6%的学生对自己应用文(如通知、请假条、计划与总结、调研报告等)写作能力“不太满意”或“不满意”。

第二,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方面缺乏相应条件。

一是基础教育的师资问题。

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字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无法完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

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有些地区,特别是农村,许多语文教师普通话不够标准,有的老师还在用方言授课。

二是教学条件不完善。

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量的综合性语文应用和实践机会,需要教师投入一定的精力,组织一定量的活动,学校提供一定的设施,学生分出一定的时间。

调查发现,有41.35%的学生反映中学没有自己组织的文学社团,31.95%的学生反映中学没有创办学生自己的文学刊物,28.26%的学生认为中学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太重视”,甚至“很不重视”。

在“中学语文能力教学状况调查问卷”中,我们调查到了以下一些结果:(1)中学期间不注重汉语言文字的训练。

有60.15%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朗诵比赛,62.59%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演讲比赛,72.18%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辩论赛,72.74%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读书报告会。

有60.1%的人表示在读书报告会上积极发言“不太做得到”或“比较困难”;有39.66%的人表示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太做得到”甚至“比较困难”。

能经常阅读名著的学生只有18.23%,经常写随笔(日记)的学生只有20.11%,经常与老师交流的学生只占20.56%。

有57.89%的学生表示从来不写文章投稿。

(2)中学在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方面的工作比较薄弱。

有52.25%的大学生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不太满意”或“不满意”,有61.28%的大学生对中学语文教学方式“不太满意”或“不满意”,有28.26%的大学生认为中学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方面“不太重视”甚至“很不重视”;语文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比例仅占9%,学生每天用于学习语文的时间大多数(87.78%)只有1~2小时,不太喜欢或不喜欢上语文课的学生比例竟高达38.91%!2.西方文化的大量侵入,社会对外语的某些片面理解,教育部门对外语教学的过分重视,使社会、学校、学生对汉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日趋淡化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外语已经进入了强势地位,大学生用于学习外语的时间明显多于学习汉语的时间多,造成这一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1)社会背景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增加,外商企业的剧增以及出国热等这些社会现实迫使大学生去学习与掌握外语,以便今后在事业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大学生普遍认为学好外语可以在取得学位、就业考研和阅读专业文献等方面占优势,有64.6%的大学生认为“花这么多的时间学外语”值得。

(2)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存在偏颇。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模式等的指挥棒,学校必须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

但是现在许多高校的课程课时分配严重地偏向外语。

外语与汉语课程设置比例甚至达到5:1,迫使大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外语上。

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学习外语时间占全部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占60%。

这与高校的课程设置有着密切的关联。

有些理科类专业的课时比例更是严重失调,外语(以英语为主)占的课时多,而汉语方面课程很少甚至完全没有。

如“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就有将近一半的高校没有开设。

3.网络等新兴媒体语言的强势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汉语言文字能力(1)互联网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使汉语的地位受到冲击。

长时间使用电脑做作业和写文章,使大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逐渐衰退;经常使用电脑,使大学生对错字的敏感度也越来越低,有86.5%的大学生表示有“提笔忘字”的情况。

电脑的使用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使汉语“失灵”了。

随着网络的流行,网络语言也“肆意”发展起来,一定程度上使汉语的使用发生了变化。

学生把网络语言中的随意性和自创性带到汉语的使用中,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遇到学生打破汉语原有的规则和结构,自己创造出所谓77的“新词”的现象。

这种现象也会在正式的场合中,譬如写文章时发生。

(2)电视媒体、手机等的影响。

现在很多电视剧和谈话、娱乐类节目对大学生都比较有吸引力,但这些节目中的苍白的语言表达、字幕中的错别字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比较大,有些还被作为另类加以模仿。

手机的出现使写信这样的通讯手段基本上被大学生“遗忘”。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减退,降低了语言的敏感度。

4.大学生在培养、提高自身汉语言文字能力方面缺少实际的行动中学阶段,学生普遍对汉语言文字训练的方式方法了解得较少,训练不够系统。

调查中,有19.74%的大学生表示自己虽然重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但却不知道该如何训练,有11.28%的大学生公开表示自己不太重视口语表达训练。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每天用于阅读汉语文书籍的时间大部分在2小时以下,1小时以内的竟占46.3%。

而学习外语的时间却要多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有40%的大学生认为他们现在的汉语文能力已能应对未来的工作生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习训练汉语言能力的兴趣与动力。

5.汉语言文字能力测评体系不够完善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出台由权威部门发布的专门用于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字能力评价的方案,因此无法确定培养、训练的真正目标,也就无法正确评价学生的汉语言文字能力水平。

标准不明,则目标不清,训练就会迷失方向。

三、对策研究1.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宣传和引导,让教师和学生正确处理好母语和外语的关系,重视汉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全国人大前副委员长、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指出,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标记,须提高对民族语言的重视。

他认为,重视外语学习、忽视中文教育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即便在知识阶层中,行文用语不规范、逻辑混乱等问题也十分严重,这不但影响了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也严重制约了中国文化向海外传播,导致出现这一问题的体制性导向因素亟需改变 [1]。

汉语学习与外语学习的关系处理不好,大学生的汉语言文字能力问题就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许多大学生无奈地表示:汉语是母语,也是今后生活、工作中须臾不可离开的,是最重要的;外语仅仅是一种辅助语言,作为中国人,今后或许很少会用到外语。

但现在高校、社会将外语与很多人生的关键环节挂钩,而汉语言文字能力却几乎不在考虑范围,孰轻孰重,只能作出无奈的选择。

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宣传和引导,让师生正确处理好母语与外语学习的关系,自觉重视汉语言能力的培养。

2.科学设置大学语文类课程,构建语言文字能力培养体系为了解决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问题,不少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求高校加强汉语言文字能力训练,比较突出的是关于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相关主题